本
文
摘
要
(一)开战时刻
(二)参战的战列与巡洋
(三)航母和战列的数量变化
(四)所有航母的数量变化
3。战列舰BB
舰娘一生的重要时间点有:下订单 /开工 /下水 /服役 /退役或沉没 /再服役 /再退役 /出售或解体
本表格只写开工/下水/服役时间。
a。条约时代之前,参与了二战的BB
美西战争:1898年 0425 - 0812日俄战争:1904年 0208 - 1905年 0905一战的时间:1914年 0728-1918年 1111金刚级战巡,后来改做高速战列。军舰级别以订单首舰命名。举例:马里兰号比科罗拉多号开工早、下水早、服役早,但是却叫科罗拉多级,不叫马里兰级。因为科罗拉多订单下的早(科1916.0829,马1916.1205)、编号给的早b。条约时代的BB
被舰队派努力废掉的海军条约,其实是在帮助日本。纪伊级还没动工,4天城和2加贺就差点让日本经济崩溃。不签条约,一搞起军备竞赛来,谁都拦不住美国。如果不是海军条约当初限制了一下军备竞赛,日本提前10年就会被甩开吨位差距,也不会有二战初期的海上优势了。c。条约解除后,到二战结束
生不逢时的新BB们,只能做防空平台和对岸炮击支援。d。珍珠港事件中的战列舰:
沉没,没捞的:BB39亚利桑那,现在是景点。沉没,捞起来又放弃的:BB37俄克拉荷马。沉没,捞起来修好的:BB44加利福尼亚、BB48西弗吉尼亚。重伤,修好的:BB36内华达、BB38宾夕法尼亚、BB43田纳西、BB46马里兰。BB45科罗拉多,不在夏威夷,在美国本土修整,躲过一劫。4。美日双方的重巡CA、轻巡CL、大巡CB
巡洋舰真是美国镇名大合集,要查美国地名的标准翻译。
一战以前的老巡洋,主力是较慢的ACR装甲巡洋、较快的SCR防护巡洋(穹甲快船)。装甲巡洋在一战前已经被新兴的战列巡洋取代,一战后迅速退役。防护巡洋则不断进化,最终演变为二战时的轻巡、重巡。老SCR只要速度够快、续航长,在二战中仍然可以执行各种大小任务,当个驱逐干杂活嘛。速度慢的老ACR,就没啥用,只能退役。日本的上古老巡洋被归入海防舰,用作近海防御和训练。22年《华》对主力舰(战列、战巡)做出限制,万吨8寸炮以上就是主力舰。主力舰的数量和总吨位,受到条约的严格控制。各国卡着万吨8寸这一标准,造了一批巡洋舰,作为次级主力舰,统称为“条约型重巡”(比如北安普敦级、妙高级、肯特级)。条约对重巡的1万吨限制,让各国不得不在设计指标上有所偏颇,要么装甲薄,要么炮少炮小,要么重心不稳适航性差。条约打断了巡洋自然发展的趋势,本来二战可能会是新轻巡8千吨6寸炮,新重巡1.6万吨8寸炮,新战巡3万吨,新战列4-5万吨。现在轻重巡都被卡在1万吨,留出了1.5-3万的空间,战列仍然上到了4-5万。30年《伦》对"条约重巡"的总吨位做了限制,以炮口径6寸上下划分重巡、轻巡。日本以此标准开造最上级“万吨6寸炮轻巡”,并诈称吨位只有8500吨,实际过万吨,留了改8寸炮的设计,可以迅速变成“条约重巡”。美英识破后也开造“万吨6寸炮轻巡”。
36年《二伦》针对“万吨6寸炮轻巡”问题,再次做出限制,但日、意的退出,让条约已形同虚设。二战的全面爆发此时已箭在弦上。珍珠港爆发前后,英美日都意识到航母的重要性提高了,而以高速航母为核心的舰队,急需一种速度快、续航长、能堆很多防空炮、性价比高的中型船,也就是CLAA防空轻巡。同时驱逐舰也大量加装防空炮。日本开战前计划将天龙级和长良级改为防空轻巡(后来放弃),在建的阿贺野级和大淀级加强防空,又专门设计了防空轻巡和秋月级大型防空驱逐。珍珠港后因为产能紧张放弃了防空轻巡计划,追加秋月订单。美国开战前就有开造亚特兰大级/奥克兰级CLAA,珍珠港后所有大小船只都开始见缝插针的加装防空炮,尤其是性能强产量足的40mm博福斯、20mm厄利孔,让每一艘美国巡洋、驱逐都有了极强的防空能力。累死了,懒得拼成长图了,就这么看吧
补:CL-103 叫巴里,漏写了
美巡洋有重名,因为会以战沉的船名命名在建新船,并让在建船的船名依次后延。CL-克里夫兰级和它后续的法戈级、伍斯特级,都在1.1万吨以上,都是6寸炮,不叫重巡叫轻巡是因为设计是执行轻巡的功能任务。美军这套编号系统的最后一艘是CLGN-160长滩号,50年代的导弹巡洋,完工时叫CGN-9。之后开始启用新编号系统,毕竟是导弹时代了。美国,以防空为核心目的设计的CL轻巡,在战后被改名为CLAA防空巡洋:
亚特兰大级:CLAA-53圣迭戈,CLAA-54圣胡安。(51亚特兰大和52朱诺在二战时沉没)奥克兰级:CLAA-95奥克兰,CLAA-96雷诺,CLAA-97弗林特,CLAA-98图森朱诺级:CLAA-119朱诺,CLAA-120斯波坎,CLAA-121弗雷斯诺美国部分CA、CL战后改装为导弹巡洋CAG、CLG(CG):
波士顿级(ex-巴尔的摩级)(CAG-1) 波士顿(ex-CA-69)(CAG-2) 堪培拉 (ex-CA-70)加尔维斯顿级(ex-克里夫兰级)(CLG-3) Galveston (ex-CL-93)(CLG/CG-4) Little Rock (ex-CL-92)(CLG/CG-5) Oklahoma City (ex-CL-91)普罗维登斯级(ex-克里夫兰级)(CLG/CG-6) Providence (ex-CL-82)(CLG/CG-7) Springfield (ex-CL-66)(CLG-8) Topeka (ex-CL-67)独立的长滩级(CGN-9)长滩 (ex-CLGN-160)几个特殊的家伙:
希佩尔将军级重型巡洋舰,1.6万吨8寸炮,最高航速32节,按照传统重巡思路设计的,可伴随战列行动,万吨8寸条约重巡的完全体,造价接近战列(超重超贵是德国特色你要理解)。德意志级装甲舰(袖珍战列/重巡/战巡),1.4万吨11寸炮,最高航速28节,为了欺骗当初诈称万吨,设计目的是破交战专用的掠袭舰,于是选择牺牲航速到28节,低于列强的重巡、战巡,只保证比传统慢速战列高点,但续航和火力大大超越万吨8寸的条约重巡。勉强做到了打得穿我的追不上,追得上我的打 ***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战巡/高速战列),3.5万吨11寸炮,最高航速32节,德意志级的放大版,也是以破交战为首要目的的掠袭舰。法国敦刻尔克级轻型战列舰(战巡/高速战列),3万吨13寸炮,最高航速27节,目的是卡着条约吨位的余额,造出一种船,能全面压制德国、意大利的万吨重巡,德意志级和特伦托级。美国阿拉斯加级(大巡/战巡)/日本B65超甲巡计划,3万吨12寸炮,最高航速33节,是源于军备竞赛,一是别人造我也得造,二是全面压制万吨8寸“条约重巡”。新技术的突破,有了像衣阿华级这样,非常全能的高速战列,传统的战巡/大巡/超甲巡已经毫无性价比了。但是美国表示:反正老子有的是钱,试错也不怕,造俩出来看看呗。关于巡洋舰,英美日三国国情不同,思路完全不同:
英国从风帆时代就有大量的远洋殖民地。针对海上交通线的袭击,叫做破交战,是敌人针对英国的重要攻击手段。对日不落帝国来说,这些航线就是生命线,从风帆时代开始,巡洋舰就是为了保护生命线而诞生的。所以英国一直非常重视巡洋(远洋巡逻护航)和护卫(短途巡逻护航)的数量、速度、续航、船体稳定性、舰身强度、适航性。巡洋数量一定要够多,吨位小点也没关系,火力防护都可以牺牲,甚至可以少装几个炮————代表例子:轻巡林仙级、重巡约克级。这个思路下, *** 给战列当小弟的重巡,也是能省则省。英国的郡级条约重巡,战斗力明显低于美日重巡,只保证了超长的续航,节约出的成本还能多造点轻巡。华盛顿条约就是大家想偷懒省钱,又想保持实力平衡。奈何其他列强造不了主力舰,就争着造条约重巡,卡着1万吨8寸炮的限制爆船,这让英国又老又弱的轻重巡如同俎上之肉,所以在伦敦条约上,英国不得不赶快限制一下重巡泛滥之风。英国在战前保持了大量的轻巡以保障海上交通线,美国则是在战中造了大量的轻巡日本缺乏殖民地,计划去抢的也是在眼前(东南亚),没有远洋护航需求,目标是以小博大,一战翻身,抢夺殖民地和海权。从一战到二战,日本一直以美国为假想敌,坚持大决战思想,全国勒紧腰带造主力舰,造大舰,力求一次决战定胜负。所以日本重巡任务多样,又要侦查索敌,又要能独立作战,又要当小弟辅助战列舰队,又要打夜战、为鱼雷战队开路等等,全能选手;而轻巡被当做雷击驱逐用,老轻巡改改继续凑活用。这个思路下,续航短一些可以理解,但一些重巡堆火力堆到重心过高,舰体稳定性差、强度差、适航性差。也不光重巡,IJN很多船都有这个设计倾向。经过了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开始各种平衡修改,最终才造出了真正符合定位、又没有隐患的利根级。美国: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还要加倍的造,数量超过他!!别人没有的,我还是要有,尝试发展新思路!!条约一失效,个个轻巡赛重巡,更大的重巡下饺子,几百个驱逐花花造美军也比较重视续航、适航性,不仅因为殖民地离得远,而且横跨太平洋,中间没几个补给港。(一)开战时刻
(三)航母和战列的数量变化
(四)所有航母的数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