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国家银行的使命是增加公共和私人信贷。前者给予国家保护其财产和权益的能力,后者便利商业、福泽大众。"
-----1790年汉密尔顿对总统华盛顿的报告
“当纸币失去信用时,我们曾再次发行国债,并以国家信誉担保。然而最终债权人都拿不到他们当初参与投资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在如何支持国家财政的法案里,汉密尔顿目前提出的方案与我们当初欺骗债权人的行径没有任何区别。”
-----托马斯·杰弗逊对汉密尔顿方案的评价
合众国的诞生既是巧合,又是历史的必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欧洲大陆并不太平。1740年奥地利王室的绝嗣导致了又一场王位继承权的争斗。不甘失利的一方(特别是奥地利的特蕾西亚女皇)此后又打响了七年战争。早前已小露锋芒的普鲁士人与英国结盟,让法国人又遭受了一场惨败,被迫割让法属加拿大等多处北美殖民地。但战争的代价十分高昂,英国人的债务从战前的7500万英镑飙升至1.33亿,不得不另谋财源。而他们把目光调向了北美,准备让当地移民背锅。1765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印花法案,要求北美殖民地任何有 *** 盖章的单张(包括报纸、杂志、合约甚至是扑克牌)必须缴纳税赋,且税赋必须用英镑缴纳,而非殖民地当地货币。法案出台后,殖民地人民一片哗然,认为权益受到损害,并称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 *** 没有权利征收这一特殊税款。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当地士绅的“理论支持”,即”无代表的纳税是暴政“。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小詹姆斯·奥蒂斯。出身于马萨诸塞州,奥蒂斯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当地律师。他本是忠于大英帝国的螺丝钉,在当地法律界很早就建立了口碑和名声。但天有不测风云,马萨诸塞州当时的总督弗朗西斯·伯纳德和奥蒂斯的父亲交恶,把早前答应的州立大法官的位置给予了奥蒂斯父亲的政敌托马斯·哈钦森。奥蒂斯一下子成了反对大英帝国的一员猛将,经常在法院内无偿为当地商人打官司、起诉殖民 *** 。而后来美国第一位副总统的约翰·亚当斯对他十分器重, 认为他是“反英的一团火焰”。
(下图为小奥蒂斯)
印花法案并不是殖民地人民和英国 *** 交恶的起点。早在1764年,英帝颁布的食糖法案以及货币法案都已明显加重了殖民地当地的税负。而在反对英国政策的殖民地精英中,观点较温和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的宗旨是以理服人,试图在英国议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北美殖民地人民已在七年战争中为英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包括财政税收上的支持以及派遣两万五千名当地士兵参与与法国的战斗。但富兰克林显然无力改变英国财政紧张的现状,建议也无法被议会多数采纳。相对而言比较激进的则是“自由之子”了,成员包括亚当斯兄弟(约翰和萨缪尔)、汉考克和奥蒂斯等人。他们使用的则是典型的暴力反对派路线—— *** 、贸易禁运和暴力胁迫。在波士顿,他们不仅把当地法庭档案室焚毁,自由之子们还焚烧了亲英大法官托马斯·哈钦森的官邸。在制度建设上,他们也参与了第一届北美殖民地国会(大陆会议),并共同起草声明,谴责英国的印花法案。(下图为自由之子当时的会议召集记录)
激进派里最值得一提的是约翰·汉考克。他是当地有名贸易商的儿子,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子承父业,并曾在英国生活以便与当地的贸易商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在1765年时他是当时马萨诸塞州的首富,拥有几千公顷的土地及盈利颇丰的贸易生意。(下图为汉考克)
早在1733年的时候,英国曾颁布法令(莫拉西斯法案)要求殖民地 *** 收取来自包括西印度群岛在内地区货物的关税。但这条法令在实际操作中完全无效,主要是因为如汉考克父亲等贸易商们通过走私货物( *** 殖民地官员)来回避关税,而当时的殖民地 *** 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相安无事。但七年战争后的财务危机,羊毛必须要出在羊身上,这条法令突然开始严格执行了,这对汉考克们的生意自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在起初仍抱持着英国 *** 会收回成见的汉考克,在屡屡 *** 殖民地总督却吃闭门羹的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愤而反英。尽管他并不赞成使用武力,但他总是积极参与禁止英国货物上岸等贸易禁运行动,受到当时殖民地激进派的欢迎。而英国 *** 也迫于禁运伤及自身贸易的压力,在1766年便早早宣布废止印花法案。但他们也同时颁布了申报法案,要求英国议会所制定的法案在北美殖民地同样适用,以挽回颜面。在这一轮较量里面,由汉考克等人领导的反抗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汉考克在反英人士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
然而,英国财政紧张,必须扩张税源的本质并没有改变。1767年,英国议会再次颁布唐森德法(Townshend Acts),该法案以英国财政大臣查尔斯·唐森德的名字命名,授予英国议会对北美殖民地直接收税的权利,并建立北美海关总署,以强化当地执法机构的税收能力。颇为诡异的是,该法案的主要提出者唐森德在1767年9月便辞世,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给后继者。以汉考克为首的商人及以小奥蒂斯为首的当地法律精英们自然不会接受,他们首先向英皇乔治发出 *** 状要求撤回法案,另一方面也筹划着小型抵抗活动,做到了“两手都要硬”。1768年4月9日,新成立的北美海关总署两位英国官员登上了汉考克所拥有的”莉迪亚号“(Lydia)商船。要求检查货物,但汉考克提出官员并没有持有合法搜索状并要求两人离开。当其中一名官员强行进入后,汉考克的船员便使用暴力将该官员驱逐,在当时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轰动。汉考克也做好了坐牢的准备,请了当时最著名的反英律师约翰·亚当斯担任他的辩护人,最终马塞诸塞州检察官,同情殖民地人民的乔纳森·塞瓦尔判定汉考克并无违法行为。这大大鼓舞了当时一些激进的反英人士,认为这是第一次真正用武力和法律教训了英国人的傲慢。然而,类似的摩擦仍在继续,1768年6月10日,多名海关官员查封了汉考克的”自由号“商船,波士顿当地的水手随即发起了暴动。英军以此为由在10月1日登陆并实际占领了波士顿。
(下图为英军实际占领波士顿的情形)
英军的”入侵“打破了殖民地当地的政治平衡。原本自由放任的经济组织被英军挟持为向大英敌国朝贡的主要对象,殖民地人士和英国的关系也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在1770年7月5日,英国的一名下士与波士顿的一名学徒发生口角,后来造成了更多人的围观和骚动。后来英军6名军官向民众开枪,杀害5名平民,伤6人,史称”波士顿大屠杀“。但事件也经过了约翰·亚当斯、萨缪·亚当斯的渲染。其实当时多达三百多人围住了那位英国下士,英军后来也只派出了6人开枪,完全是一场不知真相的群众暴动后的过激反应。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开枪一事,反英人士基本上坚定了自身的决心,不少过去仍对英国抱有幻想的上层精英也开始支持抗英。
(下图为波士顿大屠杀场景)
1773年5月10日英国颁布了茶叶法案,给予英国东印度公司直销北美大陆茶叶的权利。尽管英国议会过去也立法规定北美殖民地只能从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但东印度公司并不直接向北美出口茶叶,而是在伦敦通过拍卖形式批发给美国的分销商。由于英国对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茶叶征收25%的税收,而荷兰等地进口的茶叶却不征收任何关税,从荷兰出口的茶叶相较英国茶叶有着不可比拟的价格优势,走私荷兰茶叶也因此在当时十分盛行。据当时统计,每年走私客走私进口茶叶达到41万公斤,而进口的英国茶叶则只有25万左右。1773年的茶叶法案则去除了中间环节(拍卖给分销商),并把价格通过免除关税等措施降到了其他走私茶叶价格以下,理论上对消费者而言是没有影响甚至是有益的。但过去的分销商及走私客们则相当于被逐出市场了,而集大成者便是先前提到的约翰·汉考克。当地利益与帝国利益在此刻算是走入了冲突的死胡同,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也就此不可避免地发生了——1773年12月16日,自由之子成员假扮成印第安人登上东印度公司进口北美的船只,将船上所有茶叶倾倒入海。这件事情本身其实是乏善可陈的,无非就是动员了一帮流氓去破坏私产罢了。但是背后的利益却值得关注:之前唐森德法案的绝大多数税种事实上都已被英国取消,主要是忌惮贸易禁运这个事。唯独剩下的就是茶叶。因为茶叶的相关关税,原本英国 *** 是补贴回东印度公司的。但在1772年这个补贴的法案失效了,后来通过的法案虽然还是有一定补贴,实际关税则达到了10%。这就导致最终的终端价格更远高于其他走私茶,销售更是一落千丈。随着茶叶销售的不景气,以及印度出现了饥荒和疫情,东印度公司的经营到了1772年是岌岌可危,濒临破产了。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增加税源,而增加税源的方法有三种1)取消唐森德税的茶叶相关税款——当地总督不同意,因为这个税已经是为数不多剩下可以征税的税种了;2)向欧洲大陆倾销——问题是会有走私者把它走私回英国大陆,赚取这个关税的差价;3)向北美倾销——茶叶法案蕴育而生。最终伤到北美殖民地的核心阶层——贸易商(多为走私客)。(茶党事件)
做到这个份上,双方算是彻底闹翻了。英国人的底线就是茶叶贸易的利益不能被损害,而殖民地商人的底线则是不能让走私生意做不下去。这个矛盾之本还在于英国财政由于七年战争受损而不可持续。那两方就只能靠拳头来决定谁能真正让渡利益了。1774年英国议会要求关闭波士顿港,直到倾倒的茶叶被赔付为止。另外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包括马萨诸塞 *** 法——要求其被英国 *** 直接管理,殖民地 *** 要职由总督或国王直接任命;司法法——如果皇家官员在马萨诸塞州得到不公正审判,则可要求审判移交到其他殖民地或英国本土,相当于是剥夺了过去相对独立的司法权;驻营法——允许英国士兵居住在有人住的私人住宅。如此种种后来被革命军统称为”不可容忍法案“,是“用于破坏美洲大陆自由的最邪恶的制度”。这些法案的出台意味着英国和殖民地精英的矛盾不可调和,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枪声打响,独立战争开始。(列克星敦战役开始)
而在开战后,对于十三州殖民地联军(“大陆军”)的经济要点便在于获取金融支持了。其实在独立战争早期,大陆军的财政反而较以前更为宽裕,主因是各殖民地在初期还能自由地与西印度群岛及其他欧洲大陆国家进行贸易,且取消了当时英国殖民 *** 遗留下来的关税。部分殖民地 *** 还组织当地海盗洗劫英国船只,以取得额外的收入。但这种美好的自由非常短暂,英国开始封锁殖民地的船只和港口,并对大陆军采取军事上的压制,包括占领重要港口纽约。随着贸易端现金流的萎缩,十三州只能开始向欧洲举债来维持战争的必要开支了。这时,又一个并不耳熟能详、却又对合众国诞生极端重要的人出现了——罗伯特·莫里斯。(真正的美国金主)
莫里斯生于英国的利物浦,在13岁时举家移民至马里兰的牛津市。他的父亲是一个烟草商,家境也比较富裕,能有私人家教为他进行早教。后来父亲让他去费城投靠一个叫查尔斯·格林威的家族好友,格林威又将其举荐给费城有名的商人查尔斯·卫林。卫林是当地有名的贸易商和金融寡头,曾经屡次担任英属时期的费城市长,在当地拥有广泛的人脉和资源。但很快卫林就过世了,卫林的儿子托马斯认为莫里斯有才干,莫里斯在年仅24岁之时便被任命为卫林·莫里斯公司的合伙人。后来莫里斯担任该船运和金融公司合伙人长达20年之久。但这个公司干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光彩——交易黑奴。在早期七年战争期间,美国黑奴出现极大短缺——一方面有许多黑奴被征召入伍打仗,另一方面有许多早先黑奴的工作合同到期,因此运送黑奴在当时是一个极有前景的暴利行业。尽管如此,运送黑奴所承载的风险极大,你不仅面临着海难的危险,还有被海盗洗劫的可能。尽管如此,公司还是持续进口黑奴并承担风险,最后获得暴利。在英帝开始在殖民地搜刮民脂民膏之时,莫里斯和托马斯都提出反对,要求自由贸易以符合自身利益。随着反英势力日益昌盛,莫里斯也代表宾州参加了大陆会议,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在第二次大陆会议期间,当时的大陆国会与莫里斯的公司签署了秘密协议,要求莫里斯从法国秘密走私一批军火并负责相关的融资。莫里斯成功躲过了英军设置的各种障碍,完成了军火走私,获取了大陆军核心层的信任。1776年莫里斯伙同亚当斯、富兰克林、迪肯森和哈里森共同制定了模范协议,该协议确立了合众国自由贸易的基础,并奠定了其与法国长期交好的基础。但合众国的财政仍十分吃紧,莫里斯曾自掏腰包给华盛顿捐助高达一万美元,帮助军队维持基本的运转。不仅如此,莫里斯的船队还在当时充当了海盗的角色,到处觅食偷取英海军的物资。为了合众国的诞生,莫里斯原本多达250艘船只的打船队到最后几乎全军覆没,但莫里斯却未向后来成立的合众国 *** 索取分文,让人不免肃然起敬!除此之外,大陆军发射出子弹的80%以及流亡 *** 75%的开支都由莫里斯负责融资。在战争末期他还用自己仅剩的积蓄购买了一些军船骚扰英国海军。
(下图为著名画作《神话华盛顿》中莫里斯从商业之神墨丘利手中接过一包金条)
莫里斯自然是殚精竭虑,但国会仍面临着举债和还债的问题。在革命初期,美国主要从法国举债,因为法国人有着七年战争割让殖民地领土之恨,巴不得英国人把北美给吐出来。但不管法国人怎么从道义和军事上声援、支持美方,合众国还得还债,在当时各大港口被封锁、纽约被占领、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还债成了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而唯一维持经济运行的方法,就是大量印钞——在1777-1779年间,大陆会议共发行了超过2亿美元的信用纸币,期间还向私人债权人发行了6700万美元的债券,利率在3%-6%不等。在77-79年间,美国的通货膨胀十分严重,各地民怨沸腾。大陆币贬值迅速,从1金元兑换3大陆币的1777年,到1779年就成了1:42, 到了1780年就成了1:100, 而到了1781年4月,购买1银元的商品需要147美元大陆币。为了缓解贬值局面,大陆会议要求各州以1硬币兑换40美元大陆币的比率,以税收形式负担一部分流通在外的流通货币。但这并没有让贬值停止,反倒是更多的人在当时囤积硬通货了。但所幸,美国当时人口从事农业的是主流,有许多农民在商品流通环节早已失效的情况下,便开始自给自足,因此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经济恐慌。
1781年,已被任命为财政大臣的莫里斯的第一项决策,便是建立北美银行。北美银行虽然是准中央银行,但仍然是一家私人开设的商业银行。这家银行的设立就是为了回收之前已经滥发的大陆币,保障国内信贷和币值的稳定。在设立之初,莫里斯拥有银行62.5%的股份,全数都由自己之前从法国和荷兰举债获得的硬通货和商业汇票作为资本金。他的合伙伙伴卫林的女婿威廉·宾汉姆也认购了10%的股权。1783年大陆国会正式批准该银行发行的纸钞为流通货币,并在麻州和宾州首先试点流通。但在莫里斯卸任后该银行与其他银行合并,最终在19世纪成为富国银行的一部分。
(下图为北美银行发行的纸币)
在军事上,法国在萨拉托加战役后正式开始军事介入独立战争,并在约克郡围剿中由罗尚博公爵和华盛顿联袂击败了驻守约克郡的康沃利斯,这场大捷也逼使英国人来到了谈判桌前,最终在1783年签署巴黎合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合众国在经济上就摆脱了危机。十三州的利益并不一致,各州出现了不同的关税,其中罗德岛的关税就较原来英国统治时期提高了三倍。对于北部的进口商而言,沉重的课税是对加工工业的显著负担,而这也使得他们无法偿还原本就累积下来的贷款。但偿还债务是核心,合众国的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并且是怎样偿还的呢?
(下图为独立战争的资金来源)
从资金来源来看,事实上借款仅占资金来源的三分之一,其中外国借款也就占到整个资金来源的6%。但不要小看这6%,这6%可都是真金白银,是支持 *** 其余三分之二印钞合法性的真正支柱。这6%除了有莫里斯的神奇融资能力以外,还有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西拉斯·狄恩等人的努力。他们通过游说,不断为美国争取低息贷款。在印钞方面,州 *** 和国会各自印了不少钱。但国会印的大陆币(超过2亿美元面值)在之前也已提到,完全没有任何金银的兑付能力,最终由于印钞量的激增而导致币值崩溃,当时美国也有一句俗语叫“不值一个大陆“(”not worth a continental")就是用来讽刺这个现象的。除了印钞以外,十三州还有各自发行的州债券,美其名曰“信用票据”(“bills of credit")。后来评论家都认为这个是一种”爱国债“或者是”爱国赌局“,因为如果输掉战争是不可能拿回一分一厘的。此外,当时该种信用票据是可以用来支付一些生活必需品的,当然流通价值十分有限。
(下图为康涅狄格爱国债,纯 *** )
但到了偿债这环,合众国国会的第一要务就是赖账了。在偿还了两年法国债的利息以后,美国以”州 *** 税收上缴不利“为由拒绝支付债务利息,后来索性把1787年的部分本金赔付也一起赖掉了。这可真把法国人拖下了水,好不容易支持你们把我们最大的敌人打趴下了,结果赖账。此后法国1786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也直接成了1789年大革命的导火索。但美国人事实上是选择性付款,因为除了法国以外还有西班牙和荷兰债。美国选择了荷兰作为今后继续融资的平台,后老老实实地交荷兰贷款的利息和本金(事实上,荷兰的债利率也相对较低),要是路易十四上天有灵,可绝对要被美国人气死。那对国内这环,就是两种方法,一种通过拖字诀将债务周期延长,并允诺人民可以使用先前债券或大陆币购买实物,但这其中的贬值幅度十分惊人,当时人们收购的债券或拿到的钞票在战争后几年就只能买到五分之一价值的物品了。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建立央行用新钞换旧钞,但其实是殊途同归,一样的结局。在1789年宪法框架下,美国第一任财长(莫里斯只是临时 *** 的财务大臣)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建立美国第一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央行的宗旨有四:1)联邦 *** 接管各州 *** 债务的赔付权;2)尽快解决遗留的战争贷款;3)为新 *** 筹措新资金;4)央行有发行新币的权利。但央行的资本金由何而来?汉密尔顿原本纸面上的计划是 *** 出两成资金,其余通过公众筹集。但是 *** 连这两成资金(200万美元)都出不起。无奈之下, *** 提出由其他私人银行借款给美国 *** ,并由 *** 允诺用分期付款加利息的方法回款。该建议被当时的自由派(不主张联邦权力过强)的托马斯·杰弗逊和詹姆斯·麦迪逊反对。他们认为央行的设立是违宪的,且是将资本家和商业利益凌驾在公众利益之上的。其中主要的焦点还是在于该银行的实质是一个私人银行,但由于其拥有的法定货币权力,事实是会侵蚀个人或者其他商业利益的。但最终华盛顿还是同意建立第一银行,这个争论也暂时偃旗息鼓。但后来,该银行还是被拿上台面作为政治斗争的焦点,也是后话了。
(第一银行遗址,在费城)
随着第一银行的建立,合众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兴市场国家,也不能再赖法国 *** 的账了。而最终赔付的方法也是通过银行家的帮忙。1795年,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自由之子成员、波士顿倾茶事件组织者、马萨诸塞州军事委员会前书记的托马斯·斯旺受命前去处理遗留法国债务问题。经过协商,斯旺同意用个人资金购买美国遗留下来对法国的债务,但利息有所减少。斯旺此后通过公开市场将这些贷款打包出售给美股公众,并赚取利益,以这样的方式将合众国资产负债表上的外债抹去。你以为斯旺从中大赚了一票,从此飞黄腾达了?大错特错!斯旺出售的贷款可是要给私人投资者支付利息的。同时斯旺在法国也有生意,曾经控股了一家专门售卖土地的公司,并通过公司在弗吉尼亚和肯塔基收购土地。收购完成后,他再将土地通过法国公开市场出售给法国和德国人。但这其中当地州府的税负十分沉重,斯旺当时以为自己地位特殊,选择了拖欠。而后在资金链方面也出现了紧张,后来连投资者的利息也不能偿付了。结果斯旺在法国被逮捕,从此在圣佩拉吉克监狱度过余生。
(1795年的斯旺,料得到开始,料不到结局)
合众国的历史就是这样开始的。偿债、违约、再偿债、印钞,如是种种。这一串串当时响当当的名字——汉考克、莫里斯、斯旺、奥蒂斯,都被湮没在合众国和世界历史里面。剩下的只是华盛顿一个人的名字,和以他命名的合众国首府。其中辛酸谁人知,但这就是历史的原貌,一个充满着狡诈与欺骗、利益与冲突、忠诚与背叛的金与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