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葆灵女子学校(葆灵女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葆灵女子学校(葆灵女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葆灵女子学校(葆灵女子)

▲南昌葆灵女子中学

“葆灵的小姐,豫章的少爷”,很多南昌人都听过这句俚语。其中“葆灵”是指葆灵女子中学(南昌十中的前身)。

20世纪初,清朝封建统治摇摇欲坠,随着西方思潮的涌进,西式教育也跟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纷纷涌入中华大地,南昌的葆灵女子中学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

美基督教会

建立南昌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

☝1934年葆灵女子篮球队

(江西省档案馆藏)

据《江西省教育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布道会,派女布道使郭恺悌来南昌开办学校。这所学校开始只办幼稚园和小学,为了纪念美国人葆灵先生(Mr.Baldwin),所以取名叫做葆灵女书院。

辛亥革命之后,又改名为葆灵女校,除了保留幼稚园和小学之外,又加开了中学。到1931年,这所学校正式在国民 *** 江西省 *** 备案,同时学校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将中学和小学分开,这才成了后来的“葆灵女中”和“葆灵附小”。

创建初期学生寥寥无几

后成为贵族学校

☝葆灵女中时期的品字楼

(江西省档案馆藏)

建校之初,葆灵女中的校址选择在当时南昌德胜门外的环丘街(现豫章中学所在地),那里地处南昌边沿,而且临近赣江,离闹市较远,来往车马较少,是个安静的好地方。1910年冬天,因为一场大火,葆灵女中大楼被烧毁,之后只好租用两栋民房来作为校舍。再后来,经过协商,江西基督教年议会决定,在东濠街新建校舍,此地皮同为美国基督教会布道使为豫章中学购买,从此,葆灵女中就在这里生根发芽。

建校初期的葆灵女中学生却是寥寥无几。担任过葆灵女中校长的周兰清女士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由于葆灵女中是美国人办的,一般中国人听说是洋人办的洋学堂,都不敢送女儿来这里上学。刚开始的学生多是学校工友、教会工作人员和教友的女儿。同时,学校对那些较为贫苦的学生,采取免费或者减免收费的政策。

☝中方第一任校长周兰清

(江西省档案馆藏)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气渐开,一些有钱的银行家、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等也开始送女入学,葆灵中学由开始的只有数十名学生发展到了抗战后的七八百名学生。当时,葆灵女中校舍高大,校园优美,生活舒适,学生服装整洁,又有一些 *** 官僚资产阶级的女儿在这里就读,所以,这里也被称为“贵族学校”。

“豫章的少爷,葆灵的小姐,心远的公子”这是对当时南昌那几所私立学校的描述。

校规严格

校长须是未婚女子

☝教学大楼、学生宿舍与外国老师公寓

(江西省档案馆藏)

葆灵女中是一所教会学校,校规比较严格。学生进了葆灵女中,就禁止与外界接触,只能把校园当作自己的乐园。课后散步走到学校大门口内的大树下就必须止步,不是假日不能出大门,除了家长或者经家长许可的人外,别的人来了是不允许相见的,即使允许来人来访,也必须由招待员陪同,不能单独和学生相见。

甚至对于葆灵女中的校长人选,教会也还设有一套清规戒律,那就是一定要未婚的女子才能担任校长一职。美国教会除了派校长之外,还派女教师来学校授课和管理教会经费。除了校长负责制之外,1926年以后,葆灵女中又成立了校董事会,平时董事会并没有实际工作,一年召开两次会议,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和决定工作计划,遇到重要事情也会召开临时董事会。

引入西式教育

万绍芬曾就读于此

葆灵女中于1931年在国民 *** 江西省 *** 备案以前的办学宗旨是宣传基督教,课程设置注重《圣经》科目,对文化课则是采取应付态度,而且重英语、轻汉语,全是由美国人任教,甚至连数理化都是采用英文课本。《圣经》成为葆灵女中的必修课,人人都要学。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每天要做早、晚礼拜,星期天全校所有学生都要到教堂做大礼拜,星期四下午有祷告会,不管信不信教都得参加,这是头等校规。就这样,在客观上,葆灵女中把西式教育引入了南昌。

据《江西省志》记载,葆灵女中作为一所著名女校,培养出不少杰出女性,其中包括曾任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秘书的杨刚、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万绍芬、英国驻华领事的夫人廖鸿英、医学博士王耀云、歌唱家许有光、作曲家辛沪光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1951年葆灵女中由江西省人民 *** 接办,改名为“爱国女中”,后又改为“南昌女中”,1961年,改名为现在的南昌十中。

来源:江西档案

更多葆灵女子学校(葆灵女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