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972年和1987年在武威张义镇小西沟岘修行洞和新华乡缠山村亥母洞先后发现了一百多件西夏文献和诸多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学术界的轰动。
其中修行洞出土众多西夏文献,亥母洞出土的西夏文献因其版本价值、文献价值较国内外所 *** 夏文献独一无二也被各界所瞩目,尤其是其中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集),经孙寿岭先生潜心研究证实它是最早的泥活字版本印刷品,有力地说明了北宋毕升发明泥活字的可信性,维护了我国是泥活字发明国的地位。修行洞和亥母洞由此也被称为凉州西夏藏经洞。
修行洞
武威张义镇修行洞
修行洞遗址位于武威城东南75公里的张义镇铺子村西的小西沟岘山谷。
1972年,当地群众上山挖药材时在山洞中发现了中药材“五灵脂”。这是生活在茂密树林中的鼯鼠等动物的粪便。当地群众在进洞挖掘这些“五灵脂”时,在下边发现了许多叠压的古书残纸,拿来一看,上面的字很像汉字却又不认识,一些群众随即向当地 *** 报告, *** 部门随即派人前往,并上报了文物部门。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三次派人前往收集、了解情况,并在群众挖过的土堆里再作清理,又发现了一些幸存下来的文献文物。这次清理总计发现文物近百件,大部分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少部分留时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
发现大量“五灵脂”和少许文物的山洞之上还有一个封闭的小洞子,原安装有木门,更多的西夏文献文物是在这个小洞子里被发现的。洞里有一个抹了白灰泥的佛座,白灰泥上写有红色的西夏字以及壁画题记。洞中还有一座小土塔,塔座下有一个装着石质珠子的瓷罐。同时还发现残毁的佛像、瓷碗、芨芨草编的席子、生牛皮鞋、铁刀、包装佛经的绸布和大量的善业泥。
武威张义镇修行洞出土西夏铜苦修佛
洞里出土了两身苦修像,一身是泥塑像,锥形,高7厘米,底宽5厘米,厚1厘米,火焰背光,苦行僧形象,头戴山字形冠,两腿盘膝而坐,右手弯曲于胸前,左手下垂。另一身是铜像,高7.5厘米,最宽处4.8厘米,有背光,苦修像形象,胸部的肋骨暴露非常明显,两腿盘坐,做静养状。
武威张义修行洞出土西夏汉文日历
武威张义修行洞出土西夏文药方
这一批西夏文物数量比较多,内容丰富,有西夏文印本四言纪事文、发愿文、佛经、佛画、西夏文写本医方、汇款单、占卜词;西夏文木简;汉文文书、报告、日历、欠款单、请假条、便条;藏文印本和写本;竹笔、木刮布刀、生牛皮鞋、皮条、毡片、石纺轮、石球、苦修像、钱币、善业泥等。
武威张义修行洞出土西夏文《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在这批文物中,发现西夏纪年五个:人庆二年,即公元1145年(根据日历上的干支和闰月推算);天盛己巳元年,即公元1149年;乾祐乙巳年,即乾祐十六年,公元1185年;天庆虎年,即天庆元年,公元1194年;光定二年,即公元1212年。这批文物应该是西夏后期的遗物。
亥母洞
武威新华乡亥母洞石窟
亥母洞寺位于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新华乡缠山村。1987年,当地的老乡在附近倒塌了的亥母洞佛教洞窟里,发现了一批重要的西夏文经卷和文书。
亥母洞石窟是由自然山洞加人工开凿而成的。主体山洞为自然形成。现在已发现的窟门有四个,深入山体与主体洞窟相通。从暴露层看,洞室最少在三层以上。1号洞分内外两部分,外部南北长13米,东西宽9米,青方砖铺地,看来是明清所修殿堂的旧址。西夏文文献出在殿南墙中端的地砖下约30厘米深处,上面有一层胡麻面。
这次清理出土了西夏文佛经、契约文书,藏文写经、唐卡,鸟型绣花鞋、泥塑、石刻造像、印花绢帛残片和麻、毛织品以及多种纹样的陶范、梵文残碑、各种塔婆、瓷扁壶、藏文木牍、瓦当等大批文物,为研究西夏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是西夏考古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西夏乾定申年典糜契约
出土的文物中经整理计有西夏文社会文书6件,其中2件盖有西夏文印章的文书绝无仅有,有西夏文字书《音同》刻本、乾定申年(1224)典糜契约、乾定酉年(1125)卖牛契约、乾定戌年(1226)记账单等,这些都是已发现的西夏文文书中少有的。西夏文泥活字版《维摩诘所说经》存54页,经折装,字迹墨色不均,线条粗细不匀,行、列排列不齐,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这是我国最早的泥活字印本,它的出土证实了宋代毕升活字印刷的真实性,为证明我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西夏文佛经《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
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刻本12页,经折装,纸张为土黄色麻纸,其中有二面没有断开的纸张中缝印有汉字“中”和汉字“十一”、“十二”数字,当为佛经页码。
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西夏文《志公大师十二时歌注解》
西夏文抄本《志公大师十二时歌注解》,土黄色丝绵纸,楷书手抄,字体分为大小两种,其中大字66行。四边缺字,卷首完整,末尾残。大字为《志公大师十二时歌》,小字是对上面及右面大字所作的注解。目前,流传的汉文本《志公大师十二时歌》 都没有注解,这是国内外发现的唯一一件西夏译本《志公大师十二时歌》及其注解,是研究西夏禅宗的重要资料。
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文殊菩萨唐卡
另外,出土了7件珍贵的唐卡,其中2件基本完好,其余5件均残破或被油污涂染,看不清画面。其中西夏文殊菩萨像唐卡绢地彩绘,纵67厘米,横46厘米。中心主尊为文殊菩萨,主尊周围设上、下、左、右对称的34个方格,其内分别安置佛教和世俗人物。此幅唐卡因火烧而局部残缺。经专家鉴定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唐卡。
出土的鸟形绣花鞋。鞋底弯如弓,为千层纳底,鞋尖上翘,形似翘首的鸟头,蓝面白里,鞋式优美,俗有“鸳鸯”绣花鞋之称。但从几只西夏绣花鞋的大小可以看出,它不是西夏人在正常生活当中所穿用的,而是用于佛教的供品。鸟形绣花鞋反映了当时西夏纺织业、手工刺绣业的发展水平。它是本地区多民族信仰和审美情趣融合与发展的结晶,既具有游牧民族粗犷、奔放的特色,又兼有中原唐宋传统的细腻传神的神韵和气息。
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西夏文佛经《佛说决定毗尼经》
在出土的卖驴契约草稿中提到了卖驴地点“佛院”,说明西夏时期亥母洞寺规模很大。根据实地考察,在亥母洞寺北一两公里的缠山村有一藏传佛教寺院,当地村民称亥母洞为“上亥母寺”,称村子里面的寺院为“下亥母寺”,其规模原来很大,占到了该村的一半。如今的下亥母寺只是在原址建了一个院落,里面供奉着一尊泥塑金刚亥母。明嘉靖年间 《北斗宫新创藏经楼碑记》载:元代时,武威亥母洞寺的比丘与城内北斗宫的僧人往来甚密,以北斗宫为禅定处。而北斗宫实际上就是西夏时皇家护国寺的一部分。这说明亥母洞寺在西夏时期也不是一座普通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