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 1、花灯歌词
- 2、弥渡山歌的歌曲代表
- 3、闹花灯黄梅戏原唱
- 4、“山对山来崖对崖”是什么歌?
- 5、黄梅戏闹花灯原唱歌词
花灯歌词
花灯游
作词:卿小双 谱曲:涟漪之洲
演唱:网络歌手 曲风:古风
花灯锦绣绕枝头
解兰舟
春意消愁正风流
火树银花入西楼
黄昏后
明月照水人依旧
清风过春池皱
柳絮飞
梅蕊香满袖
花信候
桃李芳菲已入东君手
且乐今宵与君同游
女:你看这野鸭子的花灯,可好
男:那是鸳鸯
女:哟这小麻雀的也不错
男:那是比翼鸟
女:这芙蓉花的也挺好看嘛
男:那是并蒂莲
女:还有这盘扣
男:哈哈 那是同心结 你到底有没有长脑子
女:嘿嘿 就是长了脑子才问的嘛
饮屠苏换桃符送旧 鸿雁归 知绿肥红瘦
灯如昼 游人如织炮竹数更漏
得见那人蓦然回首
笙歌起纤影弄云袖
夜不寐
共饮杯中酒
倚高楼
流水浮灯星河坠银钩
愿得明月共长相守
[img]弥渡山歌的歌曲代表
歌曲代表与原唱
弥渡山歌得以向全国传播,首先得益于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工作,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弥渡山歌》等云南经典民歌,得到了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
黄虹,著名的云南民歌歌唱家,原名黄琼芝,出生于昆明一个酷爱民间歌舞的家庭,从小受到云南花灯、民歌小调、抗日歌曲、滇剧音乐的熏陶,早年积极投入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黄虹一直是云南省歌舞团的独唱演员,1953年她参加了云南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由她整理、编词、编曲、演唱的云南民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小河淌水》、《放马山歌》、《我望槐花几时开》、《猜调》、《赶马调》、《绣荷包》、《弥渡山歌》 等,这些歌中有些被选入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中,有的被改编为器乐曲。
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中国著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谷一老师生于云南,于1984年发布专辑【凤阳花鼓】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收录弥渡山歌【绣荷包】【小河淌水】【山对山来崖对崖】等代表歌曲,让弥渡山歌走向全国。《放羊调》从正月放羊唱到腊月放羊,《采茶调》唱的是正月采茶到腊月,《大采花》唱出了正月到腊月媳妇回娘家采花戴头上的情形,《鲁班调》从一月唱到十二月,唱的是一间房子如何盖了起来。许多山歌小调,唱“一”必然唱到“十”,有“一送”就有“十送”;从“一更”起唱,就要唱到“五更”。
“抬头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弥渡“望月思情,以月寄情”的山歌小调比比皆是。“一更里,月出头,情郎不来妹焦愁,不脱花鞋连着睡,小手弯弯做枕头……”这首《贪花闹更》从月亮出山唱到月儿落西,唱出了“露水夫妻不长久”的黑色幽默;“月亮出来照山崖,照着小妹绣花鞋……。”《山对山来崖对崖》与前一支歌嘲笑的情调完全不同,歌声中,皎洁的月光里蕴涵着的是心心相印的纯朴之情。
闹花灯黄梅戏原唱
闹花灯黄梅戏原唱
闹花灯黄梅戏原唱,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主要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听黄梅戏,其中比较经典的一场黄梅戏就是闹花灯,下面是闹花灯黄梅戏原唱。
闹花灯黄梅戏原唱1
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和王少舫于1956年主演的经典黄梅戏作品。
戏曲唱词
王 妻:手拉当家的出家门。
王小六:随手带关两扇门。
王小六:上屋的人,
王 妻:下屋的人,
王小六、王 妻:我夫妻二人去看灯,有劳你们照应门,看灯回来再啊再感情。
王 妻:急忙走,急忙跑。
王小六:不觉来到柏子桥,
王 妻:柏子桥,造得好。
王小六、王 妻:玉石栏杆两边造,中间搭起个娘啊娘娘庙。
王 妻:急忙走,急忙行。
王小六:不觉来到汴梁城。
王小六、王 妻:夫妻二个城门进,抬起头来看啦看花灯。
王小六:东也是灯,
王 妻:西也是灯,
王小六、王 妻:南也灯来北也灯,四面八方闹啊闹哄哄。
王 妻:长子来看灯。
王小六:他挤得顶一伸。
王 妻:矮子来看灯。
王小六:他挤在人网里边。
王 妻:胖子来看灯。
王小六:他挤得汗淋淋。
王 妻:瘦子来看灯。
王小六:他挤成一把筋。
王 妻:小孩来看灯。
王小六:他站也站不稳。
王 妻:老头儿来看灯。
王小六:走起路来戳啊戳拐棍啦。
王小六:冲天炮,放得高。火老鼠,它地下跑,呀!呀!不好了,老婆的裤脚烧着了。
王 妻:急忙看我急忙瞧,我的裤脚没烧着。砍头的你做什么,不看灯你尽瞎吵,险些把我的魂啊魂吓掉。
王 妻: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
王 妻:观长的。
王小六:是龙灯。
王 妻:观短的。
王小六:狮子灯。
王 妻:虾子灯。
王小六:犁弯形。
王 妻:螃蟹灯。
王小六:横爬行。
王 妻:鲤鱼灯。
王小六:跳龙门。
王 妻:乌龟灯。
王小六、王 妻:头一缩,颈一伸,不笑人来也笑人,笑得我夫妻肚啊肚子痛啦。
王 妻:走走走,回去。
王小六:麽事啥?
王 妻:我不看了。
王小六:麽事啥,不看啦?
王 妻:我不看了嘛!
王小六:麽事啥,不看啦?
王 妻:那里边有个人,不看灯,光把两个眼睛看着我。
王小六:啊,在哪里?
王 妻:在那里!
王小六:哎,你这个老几,叫你看灯就看灯嘛,你把两个眼睛看着我老婆做麽事啥?哎,哎,老婆哎,老婆哎,那个老几走了哎!
王 妻:走了我也不看了。
王小六:哎! 哎!灯来了,灯来了! 灯来了!
王 妻: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啊灯。手捧周朝灯一盏。
王小六:叫老婆。
王 妻:做什么?
王小六:何谓周朝灯一盏?你一一说把为夫听。
王 妻:周文王去访贤,无稽带路在河边,姜子牙坐车辇,臣坐车君推辇。
王小六、王 妻 :愿保周朝八也八百年。
王 妻: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手捧唐朝灯一盏。
王小六:叫老婆。
王 妻:做什么?
王小六:何为唐朝灯一盏?你一一说把为夫听。
王 妻:有唐僧去取经,前面走的猪八戒,后面跟的是沙僧。
王小六:大闹天宫孙啊孙悟空,
王 妻:丢了腔丢了腔,丢了南腔与北腔。百样花灯都看过,
王小六、王 妻:夫妻双双把家还。
闹花灯黄梅戏原唱2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
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那还是近代的事。在这段时间内,他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在谈说这个名剧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这个剧种的团体,同样经历了这么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也可以说,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他的表演团体的形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纵观黄梅戏的表演活动,从业余性到专业性,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萌芽阶段的'表演活动: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这时期的黄梅戏
(2)早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从山歌、茶歌、采茶灯、风阳花鼓调的演唱,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的时候,演唱者们,便不能如先前那样随意演唱了
(3)后期阶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
(4)近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从职业班社转为 *** 管理的职业剧团黄梅戏于1932年进入城市,到全国解放,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到周围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池等县镇,都有黄梅戏的班社活动。
黄梅戏形成于安庆,是在安庆地区融合皖、鄂、赣三省间诸多民间音乐而形成地方戏种。
黄梅戏吸收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青阳腔、徽调,这些音乐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形成“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萌芽于怀宁县,正式形成于安庆。
黄梅戏是由,先在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
闹花灯黄梅戏原唱3
闹花灯是元宵节汉族节日习俗,始于西汉,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所以元宵节也称为“灯节”,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元宵燃灯的习俗另有一说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灯笼与神有关,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山对山来崖对崖”是什么歌?
《弥渡山歌》
【名字发展】:弥渡,曾名迷渡。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弥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它犹如一块翡翠镶嵌于滇西高原。唐代,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10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于是,弥渡便有了"灯从唐朝来,艺从唐朝起"之说。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连绵不断,又给这里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经过历史的沧桑,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彝、回、白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传统项目】:弥渡花灯、民歌,浩如烟海。弥渡花灯、山歌多达400多首,传统剧目达250多个。《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大风刮来树头歪》等久唱不衰,脍炙人口。
【代表山歌】:弥渡山歌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山对山来崖对崖》,这首歌富有节奏性,是一首传唱很广的情歌,我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最早于1984年演唱。著名歌手张也、刘芳、阿幼朵等都演唱过。
【歌曲代表】:弥渡山歌得以向全国传播,首先得益于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工作,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弥渡山歌》等云南经典民歌,得到了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
黄梅戏闹花灯原唱歌词
黄梅戏闹花灯原唱歌词
黄梅戏闹花灯原唱歌词,闹花灯我们应该都有接触过或者听说过,这是很多地方都会有的传统民俗,在黄梅戏当中也有对应的一个戏曲,深受大家的喜欢,以下黄梅戏闹花灯原唱歌词。
黄梅戏闹花灯原唱歌词1
闹花灯 - 正月十五
词:于瑞洋 曲:于瑞洋
圆圆的月亮 倒映在荷塘
撩动的琴弦还醉了那花香
撩动了琴弦还醉了那花香
正月十五我们闹花灯
闹闹串串喜庆火火的红
合家团圆的东方巨龙
腾飞着划破这星空
正月十五我们唱幸福的歌
句句唱的心里暖和和
载歌载舞的中华儿女
洋溢着吉祥欢乐
洋溢着吉祥欢乐
正月里来 红梅花儿开
开出一片火火的美好的未来
热情的摇摆 歌儿唱起来
唱那一曲动人的天籁
正月十五我们闹花灯
闹闹串串喜庆火火的红
合家团圆的东方巨龙
腾飞着划破这星空
正月十五我们唱幸福的歌
句句唱的心里暖和和
载歌载舞的中华儿女
洋溢着吉祥欢乐
洋溢着吉祥欢乐
正月十五来 要大家乐呵呵
正月十五来 给大家送欢乐
正月十五来 掌声热烈有没有
正月十五来唱首歌
热闹的小巷 喜庆话儿讲
久别欢聚喜气洋团圆的景象
正月十五 我们送吉祥
送福禄无边万寿无疆
正月十五我们闹花灯
闹闹串串喜庆火火的红
合家团圆的东方巨龙
腾飞着划破这星空
正月十五我们唱幸福的歌
句句唱的心里暖和和
载歌载舞的中华儿女
洋溢着吉祥欢乐
洋溢着吉祥欢乐
正月十五我们闹花灯
闹闹串串喜庆火火的红
合家团圆的东方巨龙
腾飞着划破这星空
正月十五我们唱幸福的歌
句句唱的心里暖和和
载歌载舞的中华儿女
洋溢着吉祥欢乐
洋溢着吉祥欢乐
黄梅戏闹花灯原唱歌词2
闹花灯的由来
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 ***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天天打猪草,夜夜闹花灯”。“东也是灯,西也是灯,南也是灯来北也是灯”,这是传统黄梅戏《夫妻观灯》里的唱词。几位参加“游黄山,看黄梅”雅称“二黄”旅游活动的西方游客听罢兴起,便决意再来一次“中国元宵观灯游”,这才惊叹:“中国正月十五灯节比咱的狂欢节还要热闹”!于是兴趣倍增,刨根问底探元宵。
中国人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是颇为考究的,这里的“元”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正好是上元之日,这里的“宵”指的是宵夜,“元宵节”便被严格界定为农历正月十五夜间的节日了,张灯、舞灯、观灯、赏灯以及一切与灯有关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也便成了它特定的节目内容。
元宵节的由来,虽可远溯西汉时期,然而最为盛行时却要数唐代了。从《太平御览》中“正月十五日,汉家祀太乙,以昏时到明”的记载来看,元宵节是古代皇帝“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宗教礼法演变而来的节日,是佛教习俗和道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正式为其命名并诏令每年此日举国张灯庆贺的,是汉文帝刘恒,到汉武帝时,元宵节则被列为全国重大节日了,从此代代相袭至今。
元宵节彩灯地方特色浓郁,各地均有“拳头产品”,诸如:北京的宫灯、上海的龙灯、广东的走马灯、浙江的硖石灯、哈尔滨的冰灯、四川的自贡灯等,都是蜚声古今享誉灯坛的。彩灯样式更是五花八门各显异彩,诸如:花卉灯、动物灯、人物灯、建筑灯、风景灯、塔灯、宫灯、龙灯等,多以篾制灯架,以彩纸糊裱、手工书画精绘而成,内点蜡烛成为光源。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自娱自乐意识的增强,已经推陈出新,增添了钢筋铁骨灯架、微型马达、微型电脑、新式电声光源入灯的现代化彩灯新品种了。如:能摇头摆尾招手致意并用几国语言向观众问候的恐龙灯和能够展示火箭发射、飞天、回收整个过程的火箭灯,使元宵灯彩赋予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如今的元宵彩灯不仅是民间灯彩艺人彩扎、糊裱、剪纸、编结、刺绣、雕刻诸工艺与智慧的`集中展现,它还是现代科技之光在灯彩上的折射。
“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出破月初圆,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而被称作良辰美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去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有灯谜让你 *** ,于赏灯中射虎添趣;有龙灯绕你狂舞,于翻飞中春心萌动;有灯展让你投票,于评选中尽展风流;有汤圆让你饱尝,于赛吃中捧腹狂欢……正是:“正月十五闹花灯,街衢断煞夜归人”了。
如此良辰美景,当然会令古今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略翻诗史便可发现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居然就是元宵灯节的产物,诸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刻千金,欲买良宵无价”、“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等,俯拾皆是。若以出新而论,愚以为清代单可惠的这首《张灯曲》当推上乘:“上元张灯夺月彩,古时嫦娥应好在。手攀桂树看人间,春灯万点春如海。衣香人影何纷纷,车如流水马游龙。
百戏鱼龙争变幻,千家楼阁高玲珑”。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向世界昭示了这么一个感觉——要状述、描摹中国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盛况,非得登上月球居高俯看不可。这么说来,那些把中国元宵灯节比作西方狂欢节的外国游客,倒真有点“旁观者清”的况味。现在,元宵节已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实更值得狂欢了。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 *** 。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 *** 。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黄梅戏闹花灯原唱歌词3
闹花灯传说
在很久以前,毒蛇和猛兽非常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于是人们组织起来,带着弓箭和棍棒上山除害。有一只神鸟,是天帝的宠物。它在天上待得无聊,飞到人间瞎转悠,被猎人们误以为是猛兽,给射死了。
天帝十分震怒,立刻传旨火部天兵于正月十五这一天降下天火,把所有人,还有他们的房舍、牲畜、财物烧个精光。他们的话被天帝的小女儿听到了。天女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的人间百姓受难。她冒着被父王惩罚的危险,驾着祥云偷偷来到人间。
趁着夜色,天女分出许许多多的化身,在每个熟睡的人耳边轻声说出一个谜语:“正月十五灾祸生,消灾不如闹花灯;天上人间难分辨,红红火火到五更。”天亮了,人们惊奇的发现做了相同的梦。可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东猜西猜,终于有一位老人猜破了天机:“天上的仙女教我们点起花灯,好好热闹一通宵,让老天爷以为人间着火了,就不会降下灾祸了啊!”哦是这样啊。于是家家户户赶紧忙活起来,在正月十五这天,挂花灯,放花炮,敲锣打鼓,热热闹闹。
下凡防火的天兵,也被老百姓热情的拉进家里,每人都得到一碗用糯米包的圆圆甜甜的元宵。真好吃啊他们完全忘记了防火这件事。
闹花灯来历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