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把席勒的《欢乐颂》谱写旋律,是我20年来的愿望!
——贝多芬
我们现在听到的《欢乐颂》,并不是一首单纯的歌曲,它出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欢乐颂》的歌词是取自德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席勒。
贝多芬成长的年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年代,他深受“自由、平等、博爱”的影响,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席勒的诗歌《欢乐颂》在很大意义上,体现的正是全世界人民要求团结友爱,和平自由的愿望,这也是贝多芬的最高理想。
贝多芬22岁时,他有幸读到席勒的这首长诗,被其气势磅礴所吸引。他产生了为这首加长诗加上谱曲,将其变成一部伟大音乐作品的想法。
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所迫,贝多芬不得不放慢对《欢乐颂》谱曲的创作,他只能努力在时间的夹缝里寻找最合适的音符。
进入晚年的贝多芬一直有一个伟大梦想——创作一部比他以往任何作品都成功,都气势恢宏的交响曲,作为代表之作。
贝多芬和一家剧院签了合约,说创作一部交响曲,一年内完成。这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实在复杂:史无前例加上大合唱,凝聚其一生的力量和信念,花了贝多芬太多的精力,历时两年才完成。更加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 *** ,他先后搬家四次。
此曲虽然创作的时间不短,但还算是比较顺利,一气呵成。这部作品完成之后,贝多芬命名为《第九交响曲》,并将经过改编和完善的《欢乐颂》作为终曲乐章。
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首演。因事先的排练不理想,首演时间一拖再拖,可谓吊足观众胃口,也因此当日,很多人慕名而来,盛况空前。
人们被这部交响曲恢弘旋律所打动,最后当《欢乐颂》 *** 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响起时,每个人都情不自禁随着旋律起伏,更加激动不已。
在壮美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互相烘托下,四个不同声部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把气息升华到极致,将整个演出推向最 *** 。台下的观众此时像是得到了无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持。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欢呼声立刻响彻苍穹。人们激动地朝着舞台方向涌去,已经不顾礼数了。但站在乐队中背着观众的贝多芬什么都听不到,直到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才“看到”观众的欢呼。他被超乎寻常的热情所感染,激动得晕厥过去,不省人事。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了近200年,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长盛不衰。
在这200年的岁月里,《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情。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为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平等的明灯,也使得席勒这首《欢乐颂》经世传颂。
转自:知乐
作者:茶茶斑竹
获取更多资讯,下载音乐日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