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包金德:草原深处的“医生安达”从医23年为无数家庭送去安康,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包金德:草原深处的“医生安达”从医23年为无数家庭送去安康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包金德:草原深处的“医生安达”从医23年为无数家庭送去安康

包金德,男,蒙古族,52岁, *** 党员,现任通辽市霍林郭勒市中蒙医医院副院长。包金德是霍林郭勒市中蒙医医院的一名蒙医医师,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坚守这片土地,默默耕耘在民族医学领域,他肩负着医者的神圣使命和对患者的一腔热情,用高超的医术、辛勤的汗水为无数家庭送去了安康。从医23年来,他走访农村牧区巡诊达4000余人次,为生活困难的农牧民免费提供药品累计达3万余元。包金德苦心钻研蒙医传统疗术(蒙医五疗),带领创建了通辽市卫生重点专科1个,创新推出了蒙医药浴、蒙医窜针疗法、蒙医尼如哈、蒙医电麻提针、蒙医茶酒疗等5项新技术、新项目。近年来,包金德曾获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名蒙医、通辽基层名蒙医、通辽好人等荣誉称号。

他是象牙塔走出的稚嫩学生,草原深处坚定医者的初心

“到农村去,到牧区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读书时我们很多同学都这么想,就想着治病救人,回报社会回报母校,回想起从医的初心,包金德仍旧十分激动。

1999年,从内蒙古医学院毕业的包金德被分配到霍林郭勒市老地方医院(现霍林郭勒市中蒙医医院前身),报道心切的他,满怀憧憬地踏上了“杏林”之路,刚下长途汽车,眼前的一切,都和包金德的所思所想大相径庭,有着云泥之别。他被霍林郭勒艰苦的生活条件震惊了,没等他反应过来,另一个消息,又给他“当头一棒”,霍林郭勒市老地方医院没有蒙医疗区,这彻底击溃了准备大展拳脚的包金德的心理防线。

医疗条件的限制,生活环境的艰苦都没能阻碍包金德的行医之路。没有疗区就在办公室诊疗,患者看病不方便就上门服务。随着患者的逐渐认可和医术的日渐精进,很快,包金德就完成了从象牙塔里的稚嫩学生,到草原深处坚定医者的蜕变。

他是行走的医师,草原牧民当他最亲的“安达”

“下乡巡诊只能借同事或者朋友的摩托车,因为牧点之间离得都比较远,一天往返一百多公里是常有的事。”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早年的霍林郭勒市冬天寒冷而漫长,在零下30多度滴水成冰的极寒天气下,他顶着刺骨白毛风上门为患者看病是常有的事。说起早年间巡诊的经历,包金德的眼神里满是回忆。那布奇是锡林郭勒盟西乌旗的一名牧民,也是包金德的老患者,曾因腰间盘突出,而倍受折磨。一天,在给那布奇看病归来的途中,因天色漆黑,骑着摩托车的包金德一个不注意,突然被重重摔在冰面上。他在地上晕倒足足有十几分钟,就在快要冻僵那一刻突然苏醒过来,在雪里摸索着去找甩出十几米的医药箱。他发现摩托车坏了已经发动不起来时,他毅然抱起医药箱一步一个脚印向家挪去,三公里的路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到家后,媳妇发现他左侧大腿严重淤青,左胳膊多处摔伤。“多亏了包大夫,治好了我的腰间盘,为了给我看病,他那天受了那么重的伤,我很心疼,我们每年都会邀请他来我们家吃羊肉,我们全家都很信任他!”那布奇感动地说。回想起23年的从医经历,他最忘不了出诊在外,是这些牧民把最好的食物留给他吃,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他,把他当作最亲的“安达”。安达,就是蒙古族人称那些并无血缘关系的人,用誓言结成的生死之交。23年来,他走访农村牧区巡诊达4000余人次,为生活困难的农牧民免费提供药品累计达3万余元。

他是蒙医诊疗的“金牌医生”,是牧民患者的定心丸

牧区患有骨关节类疾病的人较多,包金德在继承和发扬民族医学独特疗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实践,摸索出了适用于牧区常见病、慢性病的拔罐、针灸、电针、火针等一系列蒙医学诊疗方法和治疗手段。能在门诊完成的检查治疗,就不留病人住院;能一次解决的问题,决不让病人跑两次。“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成为他恪守的准则。他能深切体会到病患及家属的疾苦,对待每一位患者他都尽力用最简单、最有效、最合理、最省钱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排除病痛。他每晚都会总结白天的医案,记录自己的心得,总结经验并记于脑海,以便在下次遇到相同病症时有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现在,包金德是霍林郭勒市中蒙医医院的副院长,也是医院蒙医诊疗的“金牌医生”,由他带领创建蒙医传统疗术科目前是中蒙医医院的“热门”科室。从意气风发,到两鬓微霜,包金德将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给了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和人民,成了牧民心中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包大夫”,成为千百个牧民患者的“定心丸”。

更多包金德:草原深处的“医生安达”从医23年为无数家庭送去安康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