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最接近真实原版的《道德经》,并非马王堆帛书《老子》,而是楚简《老子》。 举个例子。老子初本对“道”与“德”都给出了明确定义,但这些定义因为后人误读,在之后流传的版本中不复存在,面目全非,导致了如今千人千解的老学怪相。已知版本中,唯有楚简《老子》完好保留了老子最初的定义,原文如下: 有壮虫成,先天地生,夺揫独立,不孩后矣,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虞强为之名。 这是郭店楚简《老子》校勘后的文本,与帛书《老子》和传世本《道德经》的文本早已大相径庭。这个定义中,老子明确了“道”是宇宙的反面,“德”是“道”的外在体现,体现的就是整个宇宙,“道”与“德”互为表里。 帛书《老子》有甲乙两个版本,甲本有残缺,乙本保存完好,文字如下: 有物昆(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漻呵,独立而不“王亥”,可以为天下母。 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王亥”是一个字,今人读作“改”。 王弼本与河上公本只差一个“而”字,较楚简和帛书多出“周行而不殆”一句: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将楚简《老子》与帛书及传世本对照可知: 1 . “有壮虫成”后人改为“有物混成”。虫,古人对动物的通称,如老虎称“大虫”,蛇称“长虫”,蚊蝇称“小虫”。老子选用“壮虫”二字,意在表达“道”是个“超物”,但这个任务老子当时没能很好完成,直到200年后庄子找到了更贴切的词“超物”,才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道者非物,“有物混成”,以物言道,已犯了概念错误。 2. “夺揫独立,不孩后矣”后人改成了“寂兮寥兮,独立不改”,高明将帛书的“萧呵漻呵,独立而不‘王亥’”读作“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以附会传世本。但楚简的文义完全不同,“揫(jiū)”本义纠集,“夺揫”就是将聚集起来的东西驱散,于是就成了没东西,也就是“无物无象”;“孩”,楚简作“亥”,后人误读为“王亥”或“犭亥”(北大汉简),皆非老义,“不孩”表示道是自生,没有谁生养道;“后”指君主,“后矣”表示道主宰万物,当代一众学者却将“后”说成是反过来的“可”,以附会传世本,不可不谓荒谬。 3. 然而,最为核心的是,“寰”与“德”两个关键字在后世的版本中彻底消失,致使老子对“道”与“德”及“道”与“物”的关系这两大定义化为乌有。 首先,老子创造了“宇宙”这个概念。“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生后的战国时期,尸佼《尸子·卷下》称:“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庄子·齐物论》首次将宇宙两字合为一词:“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面对楚简我们恍然大悟,其实老子早就创造了一个单字来表达“宇宙”这一概念,这个字写作: 它由五部分组成,左上方是个“音”字,右上方是一只“飞鸟”+一个“勿”字,中间是一个“水”字,最下方是个“臼”字。如此组合字代表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鸟”指天上的飞禽;“勿”的指地上四条腿的走兽;“水”代指一切水生动物,因为鱼虾龟蟹长相各异,所以只能用水来表示;“臼”本意为地下挖的深坑,这里代指一切打洞筑穴而居的虫蚁蛇鼠类生物;而“音”则是物体发出的声音,代指一切风雨雷电。所以,这字代表宇宙万象,是用一个字表达了宇宙这一概念。 同样不幸的是,后人因不解其意,帛书乙本中这个字摇生一变成了“筮”字,“筮”上竹下巫,义为占卜,后人觉得其意难通,便又再次更改,就成了传世本的“逝”字。老子这个富于想象的字最终不幸失传,我们今天只能不得已取“寰”字代之。 其次,老子原文的的“德”字,在帛书乙本和传世本中竟成了“远”字。这个“远”字又是怎么来的?楚简《老子》为我们揭开了鲜为人知的秘密。楚简中这个“德”字乍一看特别像个“远”字,但若仔细辨认,这个字的中间部分并不是一个“足”字,而是“目”下一个拖尾巴的“心”字,所以这个字其实是“德”,而不是“远”。 此外,因后人的系列误读,最终在断句上便自然出现了错上加错。将这一切拨乱反正,我们终于得到了校订后的楚简文本,令人耳目一新: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虞强为之名。 “虞强为之名。”“虞”,本义疑虑,这里表示老子没有更合适的名字来用,是不得已而为之;“名”指前句的“字之曰道”。 “曰大”,“曰”,是发语词,往往用在整段论述的开始,如《尚书·尧典》开篇:“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曰大”的意思是“现在就来所说‘大’”。“名曰大”是说“道这个名字蕴含着大的内涵”。“大曰寰”是说“大就是涵盖整个宇宙”。“寰曰德”是说“德是道在其自身之外在体现,所体现的就是整个宇宙”。“德曰反”是说“身外即自身的反面,故德又是道的反面”。 道不仅创造了宇宙(“为天下母”),而且驾御宇宙(“后矣”)。整个宇宙都是道生道养,是道在其自身之外的体现,老子称之为“德”,这也是老子对“德”的定义。“德”可以理解为道的“镜像”,宇宙就是镜子里面的道,反映了道的一切作为,人们无法看见道本尊,但可以通过宇宙来认识道。“德”是“道”的反面,所以宇宙也是“道”的反面。 综上,老子的“道”就是宇宙的反面,宇宙的反面人类永远无法抵达,故“道”不可验证。“德”是“道”的外在体现,“道”生养宇宙,驾御宇宙,“道”的一切作为都由宇宙展现了出来。“道”不可感知,但“德”可以感知,它就是整个宇宙。 这一段是整部《道德经》的秘钥,掌握了它就打开了《道德经》神秘的大门。两千年来,它一直被封存在历史的密室中,以至于人们以讹传讹,各执其说。如今它亮出真容,宣告了一个千人千面的老学时代的落幕。 如果再努力一下,借助于楚简《老子》和帛书《老子》的启迪,我们还能再往前推进一步,还原出更多老子初本的原貌。“我有三宝”一章就是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夫我有三宝,寺而保之。 一曰滋,二曰佥,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滋,故能用;佥(qiān),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今舍滋且用,舍佥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滋,以弹则克,以守则固。 天将聿之,焉以滋垣之。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用于敢则杀,用于不敢则枯。 这是还原后的文本,与帛书《老子》和传世本《道德经》也同样是相去甚远。 老子的本义是,道有三大法宝,用于治理宇宙生态,并确保生态和谐有序,长治久安。道治理宇宙的三大法宝是:一,我养你;二,大家都一样;三,不许搞特殊化。若我不养你,便无法驾御你;没有公平公正,便难以推广。天要养谁,便会将谁浸泡在生命之泉中,让生命充满活力。天敬之则赐其甘露,天不敬之则令其枯萎。 老子的“三宝”实际上是“滋,佥,不敢为天下先”,是道驾御宇宙的三大准则,决定了万物的生杀。传世本以“慈”、“俭”替代了老子原文中的“滋”、“佥”,以儒家的“仁爱”、“俭啬”偷换了老子的“公平公正”原则,老子原旨被后人的篡改所儒化,与老子原本不可同日而语。 具体阐述略显繁琐,这里不再展开,有兴趣的可参见下文: 完整的还原版《道德经》知乎专栏“还世人《道德经》原貌”正在陆续更新,希望能满足大家对阅读老子原本的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