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从看过的台湾电影中,选出十部绝对评分很高、口碑特好的电影吧。
《大佛普拉斯》
《大佛普拉斯》是我看过的近几年来最好的一部台湾电影。好电影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看完之后,给人一份愉悦之感,这种电影多是商业片;另外一种则是钻进了你的内心,你识破了它的“皮相”,它窥见了你的“灵魂”。这种电影多是文艺片。文艺片与商业片虽非泾渭分明,但分野的两岸,目之所见,心之所及,却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大佛普拉斯》用一“黑”一“白”两把武器,揭橥了彼此对立的两个世界——彩色的富人世界或上层人世界和黑白的穷人世界或底层人世界。“黑”即黑色幽默,黑色幽默贯穿了影片的始终,给残酷的现实社会增添一抹荒诞的底色。“白”即旁白,导演的旁白游离于剧情之外,却丝丝紧扣影片的主题,不偏不倚,针针见血。
片中的黑色幽默无处不在,连导演的旁白也多有戏谑之语,观众自是忍俊不禁。但随着影片的结束,才发现自身已经坠入了导演精心编织的一张严密无缝的巨网之中。细细思考,这难道不也是一部“恐怖片”吗?笑过之后,顿时陷入了汹涌袭来的忧伤和冷彻脊背的悲凉。阶级分化的社会,贫富分化的群体,政商勾结、金钱至上,菜埔、肚财、释迦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处于整个吃人社会的“食物链的末端”,活得卑微苟且,死得莫名其妙。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中,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一旦窥探到了“老板”的秘密,闯进了他们的世界,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承受死亡的恐惧。
另一个世界,是上层人的社会。个个西装革履,却是道貌岸然,蝇营狗苟,压榨着底层人的生存和尊严,也腐蚀着社会的肌体。结尾大佛发出的钟声,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钟声是荒诞的,可这个社会不也是魔幻现实主义吗?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早已司空见惯;本来应该实现的状态,却渐行渐远。
《大佛普拉斯》是一部充满强烈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的佳作,虽然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却不需要这样的社会。可一切都在真实的发生着,身处其间的我们,被强大的社会洪流裹挟着,不是被同化,就是被边缘化,一言不发,痛苦前行。
《刺客聂隐娘》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但创作者却可以将自身的所思所想融入其中,从而在作品中打上深深的个人烙印,也使得观众能够发现创作者的痕迹。《刺客聂隐娘》就是这样一部带有标签属性的电影,从本质上来说《刺客聂隐娘》是一部作者电影,因为这只是一部侯孝贤的电影。这部电影,观众可以观赏,影评人可以评判,但于影片本身而言,无谓对错,也无足轻重。
把一个复杂的故事讲得简单,这是编剧的本事;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复杂,却是考验导演的功力。侯导的功力炉火纯青,已臻化境,三言两语举重若轻,一举一动风轻云淡,原本一个简单的故事在侯导的镜头调控下,似有了囊括万物的境象。
影片男女主角为聂隐娘与其表兄田季安,聂隐娘欲杀田季安而不成,遂远走他乡。影片虽对白极少,镜头语言却有巨大的张力,如山水画,看似一笔一墨,简朴之极,却有广袤无垠的留白。
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侯导的耐力和考究,摄影典雅,配乐大气,服装精美,动作凝练,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说服力的想象中的唐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侯导以极为写意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精雕细琢的大唐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每一帧尽是大唐的风韵,每一处尽是大唐的气象。
结尾聂隐娘牵马远行,寥廓的原野中是一个飘零的背影,是一颗流浪的心灵,其实影片想表达的未尝不是孤独,无论是庙堂之上的田季安,还是江湖之远的聂隐娘,孤独的时候,人都是一样的。
何去何从的彷徨,人世无常的悲凉,皆化于这部《刺客聂隐娘》之中,不闻其声,不见其踪。
《一一》
从一场婚礼开始,以一场葬礼结束,《一一》用三个小时的时长,谱写了一部生命的诗篇。如果真的存在能够洞察生命细微状态、道尽人生百般真谛的电影,《一一》一定是其中之一。
每个人都有不可示人的隐秘心曲,弟弟的童年之惑,姐姐的少女心事,爸爸的中年危机,妈妈的信仰迷失,一个家庭,多组人物,《一一》讲述了一部蕴涵万千的家庭史诗,展示了中产阶级家庭的生存困境,剖析了现代社会的焦虑情绪,解构了商业时代的精神状况。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一一》将平凡的日常娓娓道来,在影像语言的絮絮低语中,我们旁观了他者的生活,从而丰厚了自身的生命体验。
爱一部电影,不仅爱它的全部,也爱它微不足道的细节。当听到日本商人在酒吧边弹钢琴边唱《寿喜烧》时,就在那一刻,我TM真是爱死了这部电影。
《恋恋风尘》
黑泽明说在侯孝贤的电影中能看到尘土,而在尘土中最能见人情。《恋恋风尘》是一部潮湿的电影,但在潮湿中,依然能看见那有味道的尘土。
我一直觉得,是侯孝贤的电影最像蔡琴的歌,而非杨德昌。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记忆中那欢乐的场景,是一段被遗忘的时光。诺言在光阴的挤迫下贬值,爱情在久别的思痛中变质,青梅竹马,却无法保证生死契阔。
《恋恋风尘》真的太慢了,阿远与阿云的分开却又如此突然。一切都那么缓慢,连失去都显得匆忙。淡淡的时光,在风尘中飘远。
黑泽明说在侯孝贤的电影中能看到尘土,而我看到的都是沉甸甸的时光。所以我爱极了《恋恋风尘》这种记录时光漫长的电影,它就像台南的云,“一阵子淡,一阵子浓,风吹来,又稀散无踪影”;它就像阿公所说的爱情,“这都是缘分,无法勉强的了。”
《阳光普照》
艰难的生存状态,微妙的家庭困境,紧张的父子关系,在《阳光普照》中娓娓道来。我喜欢极了这种将琐碎日常与点滴悲欢絮絮低语的电影,表面收敛克制,内里波涛汹涌。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简单的道理,却需要以何等的艰辛与坚毅才能如愿以偿。恭喜钟孟宏导演终于拍出了自己的《一一》,尽管影片前后部分故事稍显割裂,没有做好“把握时间”,依然做到了“掌握方向”。
《谁先爱上他的》
作为华语同性题材佳作,《谁先爱上他的》以手术刀式的细腻镜头探讨了同性之爱的纯真与张力,以及由此而来的家庭危机与道德伦理。
从大声吵闹走向无声和解,从不明所以到发现真相,影片贴近微妙处境,洞察细微情感,关注生存状况,人物以憎恨的方式深爱着,剧情以残忍的方式温柔着。
很多事情都没有美好的结局,也许我们不该事事苛求圆满,但求完满就够了。
《一路顺风》
虽说人要么身体在路上,要么灵魂在路上,但这只不过又是一句看似精辟、实则虚垮的心灵鸡汤。与其喝一碗毫无营养的鸡汤,还不如看一部趣味十足的公路片。公路片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类型片之一,因为它用沉默来代替说教,用嬉笑来消解无奈,用旅途来升华无聊。
《一路顺风》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是一部少有的将喜剧和犯罪、冷幽默和冷暴力糅合在一起的公路片。但这只是表象,内里是路途上那些琐碎的不如意和无休止的碎碎念。
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公路片,经历过凄风苦雨,也见识过绚丽彩虹,在一个个宏大命题的转折处,才发现,原来一屉小笼包可以喂饱所有的欲求。
所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众生皆苦,我并不觉得他们吵闹。
《单车环岛日志:练习曲》
台湾的电影总是充溢着小清新,这部《单车环岛日志》也是如此,但除此之外,更有一份人生的体悟和生命的灵性在里面。
一把吉他,一部单车,一个人,大学生明相从高雄出发,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环岛旅行。在旅途中,除了美丽的风景,还遇到了用摄影机留住太平洋的风的业余导演,父母离异的叛逆少年,独自旅行的立陶宛模特,帮人讨薪的热心导游,年事已高的阿公阿婆。
这些风景,这些人,丰富了明相的环岛旅行,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可以在20岁的年龄做了一件能够在80岁还能值得怀念的事情,这些事情经过时间的打磨,积淀为人生的阅历,转化为人生的回忆,这就是成长,也是这次环岛旅行最大的意义。
主人公明相虽听力不好,却无声胜有声;虽口齿不伶俐,却用行动说明了一切,“有些事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做了”,是这次旅行最美的理由,也成了这部电影最好的注脚。
行走是生命的主题,流浪是人生的真谛,《单车环岛日志》不仅是部电影,它还是首诗,描述了宝岛台湾的美丽风光;是本小说,描写了环岛旅行的所见所闻;是篇散文,抒发了个体生命的自由意志;是部纪录片,记录了人之为人的蓬勃张力。
好的电影不一定要教给我们很多道理,倘若它能使我们与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渴望,那这就是部好电影。正如《单车环岛日志》一样,它不事妆扮,不讲排场,不动声色,却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与喝彩,也收服了所有人的想象与灵魂。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国产青春片近两年大行其道,更是在商业票房的诱惑下,把电影的艺术性生生撕开,使得国产青春片与圈钱划上了等号。也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反而忘记了出发目的,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国产电影已经没有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纯粹和朴实,取而代之的是是金钱,是谄媚,是一部部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劣质品。
如今的青春片更是重灾区,以至于谈到优秀的青春片,我们总要往回看。事实上也是如此,有两部青春片是足以载炳史册的,也是当之无愧的最好的两部华语青春片,一部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另一部就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的作品虽然不多,却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对社会观察的深刻表达,使其成为了台湾电影史上与侯孝贤并列的电影大师,成就了台湾电影的一座丰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虽然是部1991年的电影,但影片中对青少年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对社会政治的含蓄隐喻,以及对台湾社会外科手术式的剖析,使得影片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而弥新,散发出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影片讲述了一个叫做张震的初中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从乖巧懵懂到卷入当地小混混的帮派冲突,并且喜欢上了一个叫小明的女孩。在发现了喜欢的女孩只是个玩弄感情的人,张震把刀刺入了小明的胸膛,从而展现了一段充满迷茫和 *** 的青春残酷物语。
杨德昌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把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故事拍出了史诗片的感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件件交相错杂的故事,都在导演阴暗沉闷的镜头下具有了别样的味道。这种味道既有成长的痛苦和青春的彷徨,又有友情的嬗变和爱情的萌芽,一部在这种百味陈杂的味道中发酵出来的电影,不仅没有变味,反而更加的纯粹,更加的耐人寻味。
得益于导演强大而又全面的掌控能力,影片的剧情似是一张收缩自如的巨网,小到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人物,大到台湾社会环境的演变,都在这张经心织就的巨网下,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以及那个环境下的青少年群体。
看这部电影,我们很有可能会从中看到曾经的自己,有些叛逆与不羁,逞强与乖张,而正由于导演对这个年龄段的社会群体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够拍出如此深刻而又具有人文气质的作品。
真正的经典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正如杨德昌已离我们远去,这部作品却好像越来越接近我们。
《军中乐园》
在偶像剧和小清新弥漫的台湾影视圈,能够产生像《军中乐园》这样反思历史、缅怀旧人的电影实在难得。影片讲述了一段被我们遗忘的历史,以及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小人物。
影片主角罗保台在入伍一段时间后被分配到特约茶室八三一服役,也即是“军中乐园”,说穿了就是军办妓院而已。在这个小小的金门岛小小的军中乐园中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人间悲剧,而所谓的“乐园”也只是更加衬托出了人物的悲哀与无助。
这些人物,无论是服役军人,还是侍应女人,都是一群被时代践踏,被历史戕害的牺牲品。片中老张因 *** 兵败大陆被强掳到台湾,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孤身留在大陆的老母,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是家乡,他积蓄了大半生的乡愁,无处释放,最终化为尘土,不知飘向何方。片中妮妮因遇人不淑,为了孩子不得不杀了自己的丈夫,纵有高贵的气质和过人的才华,也不得不在时代的洪流中被玷污,被湮没。
受限于导演的功力或者根源上地理环境的影响,影片虽着眼于大历史大时代,却不可避免地有些小视角小格局,幸好影片的节奏并没有失控,所要传达的主题也没有失焦,即宏观上的政治与性,或者说微观上的政治下可悲的男人,性下可怜的女人。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一部电影只要有诚意、有思想、有情怀,我们观众可以批评,但绝对不能有毫无来由的指责和蛮不讲理的谩骂,这种原则和态度不只是适用于《军中乐园》,更应适用于所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