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2020年后哪年闰月(2020年到2040年有几个闰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2020年后哪年闰月(2020年到2040年有几个闰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020年后哪年闰月(2020年到2040年有几个闰月)

(报告出品方/作者:财信证券何晨 曹俊杰)

1 职教新政: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2021年10月12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本此职教改革意见主要解决: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不匹配的矛盾。

1.1 2020年-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预测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熟练劳动者已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呈现出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的尴尬局面。

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人才的技能提高和转岗转业较难;另一方面,先进制造领域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足,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发展规划指南》,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逐渐增大,尤其在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装备、电力装备及农机装备等领域,2020年-2025年人才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已经超过10%。

国家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完善的职教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快速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完善。

回顾历史政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2000年-2011年,中职招生新旧制度顺利转轨,初步奠定现代职教体系基础。

1997年我国废除 *** 包学费和中专毕业生就业包分配制度,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初步奠定适应现代社会的职教体系。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高素质劳动者需求增加。在领导下,逐步建立起分级管理、地方为主、 *** 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 *** 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2)2012年-2018年:职业教育线上化、终身化,重要性不断提升。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滑,意味着人口红利开始向工程师红利转变,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2014年互联网概念兴起,教育产业开始步入线上化;同时,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强势助推职业教育发展。

2018年进一步出台《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3)2019年-至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开启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针对职教体系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长期痛点,国家开始下大力气来抓。

2019年出台《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又称“职教20条”),重点要启动“1+X证书试点”,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并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另一方面,国家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21年10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的发展通道,推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完善和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

1.2 政策鼓励导向明确,现代职教体系更加完善

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职教鼓励导向明确。教育兼具社会化和产业化属性,政策对其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比如学前教育和义务阶段更注重普惠和公平、职业教育更侧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知识型人才以构建全球竞争力。

近几年,国家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出台了很多政策,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总体导向分别是规范发展、减轻负担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由此可见,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更为宽松,在社会资本参与、集团化办学及上市公司参与等方面也均呈开放态度。

比如,在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强调“构建 *** 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在集团化办学方面,强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职教集团;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建设一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在上市公司参与方面,强调“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

建立职教本科制度,现代职教体系更加完善。本次职教改革提出了“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到2035年,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目标。

具体的改革方向主要有:

1)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打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天花板;同时,推动职普融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2)结合职普教育规模大致相当的政策导向,注重中职院校的发展建设,为高职输送优质生源。

3)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通过企业的深度参与来解决制造业人才培养与实际用工脱节的问题。

2 中职现状:职普比未达目标,五五分流下中职升学增量可观

2.1 职普比未达五五分流目标

我国职普比尚未达五五分流目标。我国从初中结束义务教育后开始不同类型的教育分流,建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的职教体系。

2020年我国中职招生644.6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76.44万人,职普比约为42%:58%,尚未达到五五分流目标。

2005年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在此激励下,我国职普比(中职院校招生规模/普通高中招生规模)逐渐改善,2009年和2010 年的中职招生规模均超普通高中。

但由于中职毕业薪酬不高、社会地位低等导致长期以来的吸引力不足,2011年来我国的职普比开始下滑。

2019年印发《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又称“职教 20 条”),提出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致相当,通过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等来打通中职毕业的升学体系。在此政策利好下,中职招生占比开始缓慢回升。

随着“职教本科”和“职普互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职升学渠道更加畅通,预计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招生情况将进一步改善。

2.2 院校数量不断出清,民办中职占比小幅提升

中职院校数量不断出清。

2020年我国中职院校数量仅剩 9896 所,较2008年高峰期 的 14847 所减少 4951 所,降幅达33.35%。

长期以来,中职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社会认可度不高。为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中职办学质量,部分省份下达了缩减中职院校数量的指标,如2012年山西省召开职业教育大会拟将中职院校从 572 所调整到 300 所左右;2015年北京市教委要求将 116 所中职院校缩减至2020年的 60 所;2015 年河南省启动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工作,采取撤销、合并、划转等形式,整合一批“弱、小、散”学校;2017年广西省提出将中职数量由目前的 333 所缩减至2020年的240 所左右。

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数量减少最多。进一步看,2020年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的学校数量分别为 3266 所、3216 所、2423 所和 991 所。其中,普通中专学校数量整体数量变化不大,甚至较2004年还增长了 7.19%;技工学校数量较2004年减少 15.98%。

成人中专和职业高中数量减少最多,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 63.86%和 44.37%,主要原因还是其办学定位不清、招生困难所致。比如,职业高中既要求具有普通高中的文化基础又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教学能力比不上普通高中、就业优势又不及普通中专和技校;成人中专定位于针对成人的“学历补偿性教育”,多数成人中专学校专业设置也未能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社会认可度大打折扣。

近几年来,民办中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占比呈小幅提高趋势。

“十一五”期间,在《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的政策鼓励下,我国民办中职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占中职院校的比重分别上升了2.28pct和6.10pct。

2011年以后,在全国各省集中优势资源、缩减中职院校的背景下,民办中职院校数量也在不断缩减。而2018年来,在《民促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又称“职教 20 条”)的政策引导下,民办中职又受到较大鼓励。

2020年全国民办中职院校数量为1953所,较2019年减少32所;占整体中职院校数量比重为19.74%,较2019年增加0.08pct;全国民办中职在校生人数为249.40万人,较2019年增长11.16%;占整体中职院校在校生比重为14.99%,较2019年增加了0.76pct。

2.3 中职毕业生选择升学的比率不高

选择升学的比率不高,升学渠道有限。目前,我国中职毕业生的主要去处主要有两条:

1)大部分选择直接就业,预计就业部分占比超过 70%。

就业渠道主要来自学校推荐、中介介绍、其他渠道,预计占比约为6:1:3;二是小部分选择继续升学,预计选择继续升学部分占比不超过30%。升学渠道主要包括对口单招、高职高考、夏季统一高考等。

由于考试难度限制,中职升学路径多为“中职→高职”,直接升入本科的名额较少、难度较大;学生进入高职后,也可通过“专升本”方式进入本科层次学习,但“专升本”考试难度有所提高,整体比例不是很高,预计全国“专升本”占比约为5%-10%。我们以2020年为例进行粗略测算,预计中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的比例不超过30%。

2020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为786.53万、中职毕业生为484.87万人、全国高考人数为1071万人(包括单招和春季高考),假设参加高考的往届复读生占比达20%,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部参加高考,则中职生参加高考(包括单招、春季高考、夏季高考等形式)的规模约70万,占中职毕业生比重约为9.5%。

考虑到近三年有高职扩招计划,2020年高职(专科)招生增加约40万人,假设以上高考统计人数并未包括此部分扩招计划、且高职扩招全部来源于中职学生,则选择升学的中职学生规模约110万人,占应届中职毕业生比重约23%,整体未超30%。

中职的主要升学渠道包括:

1)高职“3+证书”,主要是广东省特有的三校生(职高、中职和技校)升学方式,又叫高职高考。考生须具备一门相应证书,同时也要参加语、数、外三门考试,整体难度较小,但本科层次的名额较少、竞争激烈、难度也相对较大。

2)单招,主要包括对口单招和高职单招,前者由省统一组织,后者则由院校自行组织,整体难度较小,主要是为了向中职生倾斜,有计划招收更多专业对口的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畅通中职升学渠道,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3)三校生(中职院校学生)高考,主要是各个省份的高职院校专门针对本省的三校生举行的升学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语数外三门文化课,加一门专业技能测试,整体难度较低。

4)春季高考,主要是为了缓解夏季高考压力,让考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赋予全国高校更多的自 *** 、在招生计划上有调节权,学校条件允许、生源质量好的可以适当扩大招生名额。但由于参与名校少、考试难度较大,影响力有限,北京、内蒙古等部分地区已陆续暂停。

5)贯通制培养,主要针对初中毕业生,包括五年一贯制、中高贯通(3+2)、中高本贯通(3+2+2)、中本贯通(3+4)。主要区别在于,五年一贯制由同一个办学主体进行学籍管理,前三年参照中职管理、后两年参照高职管理,毕业后可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层次;而后三者分别由中职院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等不同办学主体进行接洽管理,中间涉及转段考试,整体难度低于专升本。

6)夏季高考,即普通高考,由全国统一组织,面向全国高校,考试难度最大。中职院校也可设专门的高考班,部分中考分数较高的学生在加强文化课学习后参加普通高考,但高考竞争最为激烈,通常考入本科的比例较小。

2.4 五五分流目标下,到2025年有望贡献近 80 万中职升学增量

中职升学愿望迫切,职教高考有望增加中职教育招生吸引力。

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因此以往中职阶段毕业生大都选择直接就业。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愿望更加强烈,主要源于:

一是从国家层面来说,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升级,原有的 3 年中职培养周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技术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因此需要继续升学深造、深入学习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是从学生自身层面来说,由于职校培养体系与企业用工脱节,大学毕业生增多、社会学历内卷加剧等因素影响,中职毕业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他们也更加渴望提升学历以增大就业竞争力。

因此,国家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让中职毕业生直接通过参加职教高考进入本科层次学习成为可能,打消了提升学历的后顾之忧,让中职院校的招生也变得更加有吸引力。预计到2025 年中职升学人数增量近 80 万。

我们根据出生人数来粗略的估算中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的规模。

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部分新出生人口无法参加义务教育阶段以后的教育。

2010年中国新生儿死亡率为8.3‰;之后逐年下降,至2019年中国新生儿死亡率仅为3.5‰。而在新出生人口中,由于自然夭折或者中途退学等原因,有部分人无法进入中职或高中接受继续教育,我们假设这部分干扰比例为10‰。

2)中职教育招生人数与出生人数的关系。

若将排除10‰干扰比例后的出生人口作为“调整出生人数”,则在职普五五分流的政策目标下,我们可假设到2025年及以后,中职教育招生人数与调整出生人数的比重稳定在50%。

3)中职毕业率。

即毕业时能拿到 *** 的学生占该阶段入学总人数的比例,假设中职毕业率自2021年开始每年稳步提升 1 个百分点,则到2025年中职毕业率达到80.21%。

4)中职升学比例。

即中职毕业选择继续升学人数占中职毕业生人数比重,假设到2025年中职毕业生选择升学人数占比达到30%,此后每年稳步提升 1 个百分点,则到2035年升学比例达到40%。

由上可大致估算出,到2025年,我国中职教育升学人数约190万人,较2020年增加约80万人,年均复合增速达11.45%。

中职升学率提高有望抵消出生人口下降的负面影响。

2018年起,我国新出生人口开始逐年下滑,到2020年新出生人口仅剩1200万,这大概率会对未来我国中职教育招生规模造成影响。

但考虑到未来中职毕业率和中职升学比例的提升,中职升学人数将与出生人数呈错峰变化。

据估算,我国中职升学人数大概在2031年达到高峰水平、整体规模约 275 万;之后便开始下滑,但预计2035年中职升学规模仍将高于现在的水平,较2020年高出超过 100 万。

3 高职现状:职教本科初具雏形,到2025年有望贡献超 50 万职教本科增量

3.1 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高职(专科)升学率逐渐超过本科,有望为达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贡献重要力量。

在加快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指导下,提升高教普及水平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 42.7%提升至 54.4%。

近两年在高职扩招利好下,我国高职(专科)的招生人数逐渐超过本科。具体来看,2019 年和2020年我国高职(专科)的招生人数分别为 483.61 万人和 524.34 万人,较本科分别高出 52.33 万人、81.22 万人。

2021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到“十四五”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提高到 60%。

在鼓励职业教育发展、逐步完善职教高考的政策导向下,未来我国高职招生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 60%”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高职(专科)教育办学规模稳步扩大,近 10 年来校均在校生人数的年均复合增速略快于普通本科。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发展,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在不断扩大。

2020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数量有 1468 所,较2008年增长 23.99%;本科院校数量有 1270 所,较2008年增长 17.7%。

从办学规模来看,2020年高职(专科)的校均在校生人数为 9942 人,2010年来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2.52%;本科的校均在校生人数为 14376 人,2010年来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2.36%,略低于高职(专科)水平。

独立学院转设进程加快,成为职业本科大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扩招,民办本科数量大幅增长,办学形式主要是以普通高校和社会资本合作开设建立的独立学院(俗称“三本”)为主。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出现不匹配,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亟需明确。

2020年 5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首次提出可探索统筹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同时明确了独立学院的转设路径主要有转为民办、转为公办、终止办学等三种。从实际情况来看,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办学定位主要是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技术大学,同时也为高校集团并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标的。

在政策指导下,近两年独立学院的转设进程明显加快,2020年民办本科独立学院仅剩 241 所,较2019年减少 16 所。其中,2020年和2021年,各有 1 所和 10 所职业本科大学是通过单独合并或合并转设而来。

在政策鼓励职业教育和市场整合红利期下,独立学院转设有望继续为职业本科大学贡献重要增量。

3.2 职教本科初具雏形2014年,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201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首批 15 所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2021年,教育部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做出进一步规定,同时中办、国办对职业本科教育招生做出了量化要求,职业本科教育工作向前迈出实质性一步。

我国职教本科院校的来源主要是升格、转设和部分应用型本科试点职业本科教育。根据《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十四五”期间职教本科的招生主体主要来自以下 3 种途径:

1)高职院校升格。

选择一批国家或省级“双高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此种方式需要院校经过长时间和成熟的教学经验积累,整体难度较大。

2)转设。

支持一部分独立学院单独转设或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为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此种方式下,独立学院总数有限,且涉及到营非选择问题。但若能转设成功,则每年能节省向母体学校上交的管理费(一般为营收的5%-20%),同时获得国家的招生计划支持、学费限制也被放开,利润提升空间大、内生增长能力变强。

3)鼓励部分优质的应用型本科学校试点开展职业本科教育。

目前,教育部已正式批准的职业本科层次学校有 33 所。其中,有 22 所高职院校直接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有 1 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本科职业大学、有 10 所公办高职院校与独立学校合并转设为本科职业大学。

从批准时间看,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批准了 15 所、7 所和 11 所。

从公民比例看,目前我国的民办职业本科大学有 22 所,院校数量占比达 66.67%,预计招生规模占比达 80%。

职业本科设立门槛较高,办学条件不低于普通本科。

目前,我国职教本科尚处试点阶段,并未形成固定的高考制度。但在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设立上,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对基础设施、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021年 1 月,教育部发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 50%、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 50%,所依托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一般不低于 90%、新生报到率一般不低于 85%。

同时,考虑到职业本科专业更瞄准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对实习实训设备投入要求更高,生均科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了普通本科的两倍。

从学费水平来看,整体民办职教本科院校生均学费水平较高。

其中,民办职教本科院校每年生均学费大多达到了20000元;而公办职教本科院校每年生均学费多在4500元-7500元,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学费水平基本持平。

整体来看,职教本科在基本的办学条件不低于普通本科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产教融合、 注重技能实践的办学要求。

3.3 10%的量化目标下,到2025年有望贡献超 50 万职教本科增量

当前职教本科招生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比重不足 1%。2020 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为 524.34 万人。

根据各职业本科大学的官网,我们估算出2020年 32 所职业本科大学的合计招生计划规模约 4.2 万人,预计平均每所职业本科大学的招生计划数约 1500 人-2000 人,整体招生规模占当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比重尚不足 1%,离“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 10%”的目标相差甚远。

在10%的量化目标下,预计到2025年职教本科招生增量超 50 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会逐渐提升,高职招生规模占对应 18 年前出生人数的比重也会随之提升(我国学生一般 18 岁接受高等教育)。

假设:

到“十四五”末(202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 60%,此后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高职教育招生规模/18 年前的出生人数”自2021年起每年增加 1 个百分点;职教本科招生规模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比重为 10%,且此后一直保持 10%的水平。

由以上关系大致估算出:

到2025年,我国高职教育招生人数约 591.21 万人,较2020年增加62.69万人,年均复合增速为2.27%;职教本科层次招生人数将近 60 万人,较2020年增加约 55 万人。

职业本科大学的生源承接量有限,45万职教本科的生源增量或由应用型本科来开展,民办高教有望从中获益。

按照职业本科大学每年 10 所的增量、平均每所 2000 人的招生计划,则到2025年,职业本科大学的招生计划数预计不足 15 万人,较整体职教本科层次招生 60 万人的规模仍存在较大缺口。

虽然职业本科大学的设置要求较高,秉持高质量办学理念下的扩张速度有限。但职教新政中提到“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

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应用型本科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吸引更多中高职毕业生报考”,因此未来应用型本科有望吸纳更多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生源。

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多为民办性质,未来民办高教有望持续从中受益。

4 展望未来:市场集中度低,发展空间广阔

4.1 财政投入有待提高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可划分为财政性教育经费( *** 投入)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和个人投入),前者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各级 *** 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等,后者主要包括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

从经费来源比重看,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据前三位。

财政投入与办学规模仍存在不匹配,高职财政支出比重偏低。

2014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开始有所提升,2020年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支出规模 3154.46 亿元,占全国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 8.68%,较2014年提升 0.7pct。

但从分配结构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占比仍较小,与其办学规模存在不匹配。

2020 年我国中职教育公共财政支出规模 1595 亿元,只占普通高中的 44.71%,但中职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 66.68%;高职教育公共财政支出规模 1419.52 亿元,仅占普通高等教育的 27.77%,但高职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 54.20%。

职教的生均教育经费均低于同层次的普教,职业教育的财政保障有待提高。

由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基础知识、专业设置上不同,对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要求也大不一样。

普通教育更强调通识和基础,理论和学术性较强,办学成本一般较低。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主要来自实践中的产业和岗位等,专业设置需要更加贴合实际,对动手实操条件要求较高。职业本科需要更加贴近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等,因此更加需要投入更多的实习实训设备。

因此,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和生均投入一般要高于同层次普通教育。

我们用“教育经费总计/公办在校生”进行粗略估计,2020年中职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约20311.63元,仅为普通高中的 76.71%;高职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约24269.66元,仅占普通高等教育的43.23%。

整体来看,中职和高职的生均教育经费均在稳步上涨;只有2019年高职财政投入未跟上扩招计划导致高职生均经费有所降低;但随着《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的地方 *** 落实生均拨款制度、奖助学金提标扩面等政策落地实施,2020年高职生均教育经费明显提高。

4.2 市场集中度较低

民办高教经费渠道单一,市场集中度较低。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尽可能吸收民间资金来弥补国家财政性教育资金的不足。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按照比重大小依次是学费收入(约 80%-85%)、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约 10%)、举办者投入(2%-2.5%)、社会捐赠(0.5%-1%)和其他收入(3%-5%)。

我们统计了部分上市民办高教集团,以其在校生规模占中国民办高等及中职教育(包括民办本科、民办专科、民办中职)的比重作为市场集中度的粗略度量。2020 年中教控股占比约 0.97%、希望教育占比 0.79%。CR5 占比约 3.09%,尚未达 5%。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教整体市场集中度水平还处较低水平,主要还是由于民办高教的重资产特性、经费来源主要倚重学费收入,本科招生计划又受学额限制,因此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行业格局呈现出小而分散的局面。

4.3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市场空间广阔,预计到2030年民办中职教育规模超800亿元、民办高等教育规模超3000亿元。

民办中职:我们利用出生人数与中职教育招生规模的关系,估算出中职教育的招生规模。

假设:

1)到2025年中职教育招生人数占15年前出生人数的50%(2020年为39.87%),且此后一直保持下去;

2)到2030年民办中职教育渗透率达到 20%(2020年为14.99%),X 年民办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X-1)年中职在校生-(X-3)年民办中职教育招生人数+X 年民办中职教育招生人数]*民办中职教育渗透率,民办中职教育渗透率=民办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

3)2021年民办中职教育每年生均学杂费为12000元/年,此后每年保持5%的涨幅;

4)民办中职教育市场规模=民办中职在校生规模*民办中职教育每年生均学杂费。由此,我们估算出,到2030年,民办中职教育市场规模可达 875.80 亿元,较2020年增长208.04%,年均复合增速为11.91%。

民办高教:整体思路与上相同,我们利用出生人数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关系,估算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

假设:

1)到2030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占 18 年前出生人数的 70%(2020年为58.74%);

2)到2030年民办高等教育渗透率达到30%(2020年为24.09%)、民办专科渗透率达到28%(2020年为22.14%),X 年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X-1)年高等教育在校生-(X-4)年民办高等教育招生人数+X 年民办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民办高等教育渗透率,民办高等教育渗透率=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

3)2021年民办高等教育每年生均学杂费为18000元/年,此后每年保持5%的涨幅;

4)民办高等教育市场规模=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民办高等教育每年生均学杂费。

由此,我们估算出,到2030年,民办高等教育市场规模可达3561.54亿元,较2020年增长163.20%,年均复合增速为10.16%。其中,民办专科市场规模为1487.1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2.44%;民办本科市场规模为2074.4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8.80%。

5 报告总结

2021年国家陆续出台《民促法实施条例》、《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条政策,对民办高教&职教的鼓励态度延续,未来5-10年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1)在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不足、打通职教本科上升体系、职普五五分流等政策引导下,未来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中职生源均有望逐步提升。

短期来看,职教本科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考、对口单招和部分专升本;但长期来看,职教高考制度的完善和确立有望吸纳更多的中职生源报考,民办高职高专和民办职教本科均有望从职教招生扩大中受益。

2)此外,政策在大力鼓励学历型职业教育下,也积极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大带来就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非学历型职业教育培训也有望享受更多红利。建议关注的民办教育相关标的主要有:传智教育、行动教育。

5.1 传智教育(003032.SZ)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从事非学历、应用型 IT 技术高精尖人才教育培训的高新技术企业,学科涵盖avaEE、HTML&JS+前端、Python+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开发、UI/UE设计等十余门学科,主要培养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软件、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专业人才及数据分析、网络营销、新媒体、产品经理、设计等数字化应用人才。

公司营收主要来源于数字化专业人才的短期培训业务,客户主要面向有数字化培训需求的成年人,教学中心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西安等19个主要一线及二线省会城 市,在行业内具有较好的品牌形象与口碑。

疫情影响有所消减,三季度业绩回暖。2021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9亿元,同比增长11.12%;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增长361.2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37亿元,同比由负转正;Q3末的合同负债规模1.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2亿元。

业绩好转主要是由于去年受疫情影响,各地复课进度不一,导致招生及收入均不及预期。公司具有完整的课程研发体系,拥有10年以上的开发管理经验;严选教学讲师,教学经验丰 富、教学效果有保障;

招生模式主要靠口碑传播,70%的学员来自老学员推荐,能有效降低营销成本。行业方面,国家经济转型对高素质数字化人才需求不断上升;

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市占率均未超过5%;

此外,《民促法实施条例》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出台,对民办职业教育的鼓励导向明确,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公司具备优质的教研能力,竞争优势突出。短期内可能存在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学科类教培机构转型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对公司业绩造成干扰。

预计公司2021年/2022年/2023年营收8.00亿元/10.79亿元/144.57亿元,归母净利润1.03亿元/1.67亿元/2.79亿元,EPS为0.26元/0.42元/0.69元,对应PE为86.07倍/53.20倍/31.89 倍。

参考公司上市以来的PE(TTM)均超过100倍,下半年来估值水平回调至70-80倍上下,以2022年为基准给予公司55-60倍PE,对应合理价格区间23.10元-25.20元。

风险提示:政策监管变动;行业竞争加剧;国内疫情反复;招生不及预期。

5.2 行动教育(605098.SH)

公司定位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云智力平台”,主要致力于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化知识服务和智力支持平台。

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企业管理培训、管理咨询服务以及相关图书音像制品销售,2021H1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8.43%、10.33%和1.24%。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1)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沉淀,已形了良好的市场品牌和粉丝效应;

2)系统性研发团队保障了高质量研发优势;

3)课程注重实效、贴近企业经营,拥有优秀的培训和咨询讲师队伍,教学质量有保障;

4)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及营销优势,在主要一线及二线省会城市均有营销分支机构。前三季度开课节奏正常,业绩持续增长。公司实现营收3.56亿元,同比增长57.57%;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88.7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72亿元。

公司获客渠道主要有两个:

一是通过全国各分支机构的学习官服务,由老客户转介绍新客户,转介绍率达到85%;

二是公司加入当地商协会扩大影响力。

未来三年,公司将继续深耕企业家工商管理培训,培训主打产品为校长MBA和浓缩MBA, 其中校长MBA的收入占比约48%、学员超千人。

上市后,公司加快了规模化扩张,合同负债规模稳步提升,也显示了招生情况不错。

截至2021Q3末,公司的合同负债规模为7.12亿元、较2021H1增加0.24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0.71亿元。公司课程具有强针对性、全系统性及深落地性,为中小企业发展赋能。

此外,公司也通过设立私募基金的方式,围绕学员Pre-IPO的企业进行投资,有望增大业绩弹性。

预计公司2021年/2022年/2023年营收5.68亿元/7.38亿元/9.60亿元,归母净利润1.61亿元 /2.08亿元/2.69亿元,EPS为1.91元/2.47元/3.19元,对应PE为27.86倍/21.51倍/16.69倍。

公司上市以来的PE(TTM)水平约 30 倍上下,参考公司未来三年的业绩增速,以2022年为基准给予公司23-25倍PE,对应合理价格区间56.81-61.75元。

风险提示:政策监管变动;学员招生情况不及预期。

6 风险提示

政策监管变动;市场竞争加剧;招生规模及并购整合不及预期。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获取更多 *** 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远瞻智库|文库官网-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更多2020年后哪年闰月(2020年到2040年有几个闰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