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提起宁夏中卫的风味小吃,来过此地的人无不称赞“物美价廉,留香齿颊,别有风味”。
中卫自古得黄河灌溉之利,形成了稻旱三段轮作制,盛产稻麦和各种杂粮。南北应时瓜果蔬菜,应有尽有。鲤、鲫、鲶、鲢及猪、羊、鸡、鸭、鹅等,种类繁多,称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这为中卫风味食品多样,提供了物质条件。
长期以来,特别清末民初,中卫是青海和 *** 通往包头、平、津黄河水运要冲。大批木筏、皮毛筏,经红山峡、黑山峡后,在中卫新墩码头卸筏,换装木船,运往包头。又是蒙盐集散地,蒙驼把盐驼运到中卫莫家楼灌仓后,再把米、面、布匹、烟茶糖杂货运回。山西、陕西、敢赌平、固客商的车马,把川、陕杂货运到中卫销售后,装运食返回内地。中卫还是驰名西北的军事重镇,又是水陆交通枢纽和商业繁盛的地方。因此冀、鲁、豫和晋、陕客商,货运过载,南来北往,行人车马,均取道于此。县城东西关开设的过载货栈,车马驼店,比比皆是。为了适应商业贸易发展的形势,人们利用本地丰富的农、副畜牧、土特产,加工成各种荤素食品,满足了农牧民和各客商的需要。那时,市场小吃,种类繁多,相互竞争。小商贩在众多同行中求生存、求发展,创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至今仍脍炙人口。其中适应节令的早点、夜餐,品样繁多,味美可口,经济实惠,贫富皆大欢喜。行者大有“闻香下马,知味停步”之感。
中卫的风味小吃,荤素皆有,各具特色。计其较为人们喜爱吃的,大概有以下三十余种。
素食类:素菜豆腐、滚粉泡芋头、胡萝卜包子、米黄子、蒜蘸煎豆腐、油饼子夹枣糕、漩粉凉菜。
肉食类:煎猪臓、猪瓤子、浑酒小炒、羊杂碎、大牛杂碎、猪肉闷米饭、蒸羊羔、清汤羊羔、杂烩。
鱼类:蒸咸鱼、清蒸鱼、酸辣鱼、干炸鱼。
乳类:枣糕泡羊奶。
面馍类:大锅揪面、春韭白葱拌水面、炒米、糖酥馍、书本子油馍、牛舌头饼、大月饼、硬面干烙子。
米酒类:芝麻糖、豆糖、阴米糖、面糖、姜糖、核桃仁糖、胶糖等。
以上各种小吃,都是先期在家里制成半成品或成品,次晨连同锅碗杂具等携带上市。小吃摊贩将锅架在简易的炉灶上,周围摆上小桌凳,沸腾的汤锅和油锅,边加工边出卖,有的加热后即卖。市场上弹垫鳞次栉比,互相竞争,招徕食客。牌子亮,烹调好的,被人们争相购食,一会儿就卖光了。晚间小吃有卤鸡、卤蛋、浑酒小炒、醪酒煮鸡蛋、米黄子、糖酥馍书本子油馍等。虽夜深人静,但吆喝叫卖声仍不绝于耳。上述小吃的制作方法、烹调技术,各有自己的经验和专长,形成了各具风味特色的专业户。有的子袭父业,甚至几代相传。三十年代市上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南缠的包子,侯林的面,解三的干烙泡不烂……”另外还有张殿儒的小炒肉,李家招六子的炒面,范家大保的羊杂碎,雍素菜的烩豆腐,李茂盛德牛杂碎等典型吃食,最能招徕顾客。
随着经济的变化,风味小吃也有它兴盛起落的发展过程。上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包兰铁路通车,中卫风味小吃,全部恢复上市。六十年代全国经济困难,副食货源缺乏,食品减少,谈不到风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似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并逐渐恢复了独特的地方风味。1985年下半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了有计划地兴建新型农贸市场,将南大街及南环路的一段,劈设为小吃一条街,全长700多米,固定搭棚起灶,摆摊设点。这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风味小吃的特点是:用料便宜,配搭合理,省钱、有味、有凉、有热,食客“立等就吃”。不仅中卫城乡人民喜爱,而且过往旅客,无不前往尝试,一饱口福。食后的评论是:“中卫的小吃,味美价廉,果然名不虚传。”甚至有些来中卫旅游的外宾,也往市场摊摊上一坐,品尝起中卫的醪酒煮鸡蛋、枣糕泡羊奶。食后,翘起大拇指,招手示意,喜笑而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南大街小吃一条街已退出历史舞台,其原有摊位已分散搬迁至雍楼菜市场、商城小吃、向阳步行街小吃一条街等,喜欢中卫小吃的朋友,仍然可以到以上地方品尝中卫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