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的疫情的反复横跳,科技的突破,建党一百周年,同时也有着一批批默默无闻的人物永远远离我们!
他们呕心沥血、献身科研,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
1月28日,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因病辞世,享年98岁。王绶琯是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我国射电天文的奠基人,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其科学贡献主要在授时、射电天文学和LAMOST望远镜这三个领域,三一七一小行星因其突出成就被命名为王绶琯星。2021年1月28日,王绶琯因病辞世,享年98岁。2021年11月,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2月5日,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沈忠厚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沈忠厚是我国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2月7日,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3月2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周毓麟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周又元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宇宙大尺度结构和高能天体物理等的研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9月25日编号为第120730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又元星”。
3月21日,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革命英烈彭湃之子,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3月26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嘉庚奖生命科学奖”等荣誉
3月27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其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效果优良的药物。
3月31日,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长期从事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月28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在北京逝世。1993年被委任为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5月6日,工程院院士、湿地生态学家刘兴土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1993年被委任为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5月14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元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王元论哥德巴赫猜想》
5月22日,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同一天,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享年99岁。他在中国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
5月26日,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陈清如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他是中国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选矿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了中国第一座重介质旋流器末煤选煤厂的设计、建厂、设备安装、调试和投产的全过程,指导研究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
2021年6月16日,黄熙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黄熙龄从事地基计算、处理、土的性质与基础工程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参加重大工程的设计施工或咨询等工作。
2021年6月27日,姜景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所长、中国微波遥感专家。
2021年6月29日,薛禹群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水文地质研究室、环科所地下水资源及其保护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8月17日,郭景坤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863”新材料领域第二届首席科学家。因研制成综合性能极为优异的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2021年8月25日,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21年8月31日,许厚泽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省武汉市逝世,享年87岁。许厚泽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重要贡献。
2021年9月22日,黄宏嘉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黄宏嘉长期从事微波与光纤传输研究,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使微波与光纤研究的模式耦合理论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论体系上。1982年,获IEEE MTTS主题论文奖。
2021年10月1日,张涵信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张涵信作为中国计算流体力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结合物理分析的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和应用研究,提出“创新是灵魂,应用是归宿”的学术思想,。
2021年10月4日,李正名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他长期从事有机磷化学、无化害农药、新农药创制与品种开发及有机立体化学的教学和研究。1986年,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
2021年10月5日20时45分,叶可明因病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4岁。叶可明长期研究施工技术,形成了针对“高、大、深、重、新”不同对象,因时、因地、因人置宜的施工技术体系。
2021年10月7日,陈文新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陈文新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并进行优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在农牧业生产中的推广。
2021年12月4日,吴新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曾获得金琮奖。2019年,获得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吴新智开创并推动中国的灵长类解剖学和法医人类学研究。
他们在科学的领域上,各有成就。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专心踏实做学问,呕心沥血、献身科研。
逝者已矣,他们身上的科研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