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蛇”字同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它”字和“也”字同源,都是从象形文字演化而来,本义就是蛇。
何字何认,讲字形;风言风语,讲文化。
何字何认
先来认字:
金文 《齐侯乍孟姜敦》中的“蛇”字此孟姜不是民间传说中哭长城的孟姜女。古时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为孟(伯)、仲、叔、季,孟是老大。孟姜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敦是用于盛放或烧煮黍、稷、稻、粱等粮食的青铜器具,也是祭祀、庆典的礼器。齐侯乍孟姜敦是齐国国君(姜姓)为自己出嫁的大女儿制作的嫁妆。上面铸有铭文:“齐 乍□,宽□孟姜膳 ,用祈□寿。万年无彊,它它巸巸,男女无期,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是一段婚姻祝福语。“它它巸巸”在很多殷周青铜器上都出现过,是当时的一句常用祈福用语,大致意思是绵延不绝、美好茂盛。
篆书,邓石如《阴符经》中的“蛇”字《阴符经》伪称黄帝所撰,所以也叫做《黄帝阴符经》是唐代出现的一本奇书。唐开元时一位名叫李筌的节度副使,官场受挫后入山修道,在嵩山虎口岩一个石室中找到一个玉匣,里面有一个素书朱漆轴,上面写的是《黄帝阴符经》本经。
这故事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跌入无量玉壁,奇遇神仙姐姐,得到一本武功秘籍。估计就是受了李筌的这个故事影响。后世很多书法大家都写过《阴符经》,如褚遂良、赵孟頫、米芾、董其昌等人的《阴符经》都是传世之作。
草书,孙过庭《书谱》,例1草书,孙过庭《书谱》,例2孙过庭《书谱》中出现过两个“蛇”字,形态大致相同,细节上有所变化。草书与楷书不同,运笔较快,受到环境、心境、体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同一字的结体会产生很大变化,即便是刻意书写也只能做到大体相似,不太可能做到一模一样。有人说《兰亭序》中出共现的21个“之”字,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是书圣有意为之。实际上,书法是按照书写的法则来写的,只是一些基本原则,那21个“之”字只是王羲之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的任性而为,而非刻意变化。且草书中不能只看单字,还要看与上下字关联形成的不同笔势。
如例1的蛇字的上面是舞,下面是惊(驚)。舞字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就不能用游丝与下面的蛇字的起笔萦带;蛇字的收笔是竖弯钩,在草书中,竖弯钩的钩通常会简化并在收笔时回带,这个蛇字的收笔在回带时就与下面的驚字的起笔横画用游丝牵连起来。例2的蛇字上面是龙字,龙字收笔与蛇的起笔就有萦带关系,虽然没有出现游丝,但走势很明显。这个蛇字的收笔也与下面的云字有关联,只是这种关联更隐蔽。蛇字收笔没有直接回带,而是取势向上,在空中转而向下,与云字的横画产生连接。
书法的空中运笔很常见,所谓笔断意连、气韵流畅很大程度是指笔墨出纸入纸及空中运笔轨迹的流畅。
行草,文徵明《自书记行诗》文徵明的这个蛇字与草诀歌中的蛇字结体相似。我把几种草诀歌的蛇字与文徵明这个蛇字放在一起,相比之下,草诀歌中的蛇字个个老实巴交,都是憨厚蛇,文徵明的这个蛇字风流倜傥,是条潇洒才子蛇。
风言风语
它也是蛇
如果查书法字典,会发现蛇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的范字很少。而蛇在中国的分布很广,是与先民生活关联非常密切的常见生物,按理说蛇字在甲骨文与金文等古汉字中的出现频率应当很高才是,可无论是《古文字类编》还是《殷周金文集成》、各种竹简、帛书,“蛇”字都很少出现。似乎“蛇”字是一个很晚才出现的汉字。这其实是文字演化给后人造成的错觉。“蛇”字同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它”字和“也”字同源,都是从象形文字演化而来,本义就是蛇。随着文字演化细分,“它”字加上虫字旁,就成了现在“蛇”字 。后人依据“它”、“也”同源,也常把“蛇”写成“虵”,这“虵”就是蛇的异体字。
所以标题说“它也是蛇”,其实就是句大实话。
在说文解字里,许慎就这个“它”字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
“虫也。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
上古时先民还不会建造房屋,人们居住在草丛或草棚中,蛮荒时代的草丛是蛇的天下,人们常常受到蛇的攻击。清晨的阳光洒在部落的营地上,鸟儿在婉转歌唱,人们从各自的草窝中钻了出来,相互打着招呼:“你没有碰上蛇吧?”,“没呢,咱活的好好的呢,你怎么还活着,蛇昨晚没去找你?”笑声在旷野回荡。这是个脑洞,是许慎的想象。很多时候文化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
外国的蛇
蛇是非常古老的物种,世界上大多数的文明都与蛇有很强的关联。不同文化中蛇的象征有很大差异。举两个例子:
一是西方创世神化中的蛇,是邪恶的象征,在伊甸园中诱惑了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人类的苦难由此开始。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二是日本道成寺的蛇。坂东玉三郎与尾上菊之助合作演出过一部歌舞伎《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富豪的女儿清姬爱上了过路僧人安珍,被拒绝后一路狂追,化为大蛇追到日高寺,安珍躲进了寺院的大钟内,清姬大蛇口喷火焰在大钟上缠了七道,将吊钟烧得通红,也烧死了躲在钟内的安珍。坂东玉三郎的表演很美,有兴趣的话可以上B站观看。中国的蛇
而在华夏文明中,蛇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文化符号。有着诸多意义:
创世之蛇 - 在神化传说中,女娲是华夏先民的人文始祖,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她 “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妇”等,是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政治之蛇 -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段“斩蛇起义”典故,刘邦在丰西芒砀山泽遇白蛇阻路,酒醉中拔剑将白蛇斩为两段。这白蛇是白帝的儿子,本来“当道”,天下是白帝子的。刘邦是赤帝子,杀了白帝子,这天下就归了刘邦。在这个故事里,白蛇在人世间代表的是谁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暴秦?还是西楚霸王项羽?似乎是似乎也不是。按五帝传说,西郊白帝,南郊赤帝。白帝的儿子是蛇,赤帝儿子刘邦是什么神物呢?按理说也应当是条蛇吧。虽然史上没有这么一说,不过想想也挺有趣。爱情之蛇 - 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美丽贤淑、有情有义的白娘子,大概是很多穷酸书生的梦中情人吧。妖精之蛇 - 在神化中,成妖成精的蛇战力大多不行,不经打。前面说的白娘子,一个老和尚就把它给收了。《西游记》中的蛇精们连名字都没混上,黑风山的白花蛇化作的白衣秀士,一句台词都没说,就被悟空一棒打死,还被捽做五七断。七绝山的红鳞大蟒虽然长得凶悍,也不会说话,跟悟空八戒打不了几个回合,被孙猴子钻进肚里耍猴,被作弄而死。可见在妖精里,蛇混的太差,是弱势群体。民生之蛇 - 柳宗元写过一篇《捕蛇者说》,以蛇说事,贬时弊抒孤愤,从产蛇到征蛇、捕蛇、捕蛇者、捕蛇者说依次递进,最后发出“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之叹。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一样,表达对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以上这些代表不同意象的蛇,我们大多耳熟能详。通过这些蛇,也许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理解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中的某些现象与行为逻辑。
本文所列范字出自以下法帖。试试看能不能在法帖中找到“蛇”的范字。
齐侯乍孟姜敦邓石如「阴符经」孙过庭「书谱」孙过庭「书谱」文徵明「自书记行诗」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