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唐玄宗文言文(唐太宗全集校注),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唐玄宗文言文(唐太宗全集校注)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唐玄宗文言文(唐太宗全集校注)

暮云成积雪。

校猎义成喜逢大雪

率题九韵以示群官

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迈县。

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

暮云成积雪,晓色开行殿。

皓然原隰同,不觉林野变。

北风勇士马,东日华组练。

触地银獐出,连山缟鹿见。

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

既欣盈尺兆,复忆磻谿便。

岁丰将遇贤,俱荷皇天眷。

【说明】

《新唐书·玄宗》未见校猎之载。但宋人王溥撰《唐会要·搜狩》载“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十月二十四日,大搜于凤泉汤。制曰‘今四方无事,百谷有成,因孟冬之月,临右辅之地,戒兹五校,爰备三驱。非谓获多,庶以除害。昨日长围已合,大绥未举。而夜间朔风,天降微雪。狐裘且御,未免祁寒’”云云。以词来判,似赋此猎。

【简注】

①校猎:用木栏遮阻,猎取禽兽。《汉书·司马相如传》“背秋涉冬,天子校猎。”颜师古注“校猎者,以木相贯穿,总为阑校,遮止禽兽,而猎取之。”《汉书·元后传》“乡食 饮飞羽,校猎上兰。”

②义成:可能是唐室当时划定的某一特定范围而专用于游猎的动物园区。专供皇家节假日狩猎使用。其址未详。或许在渭城。见王维《观猎》咏。

③率题九韵:随便简捷地写了一首只押了九韵的诗。九韵即,县、战、殿、变、练、见、箭、便、眷。所谓率题,实乃即景而作之意。

④弧矢威天下:弧矢即弓箭。《易·系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⑤旌旗游迈县:迈县,迈,巡幸,巡行。县,悬意。迈县,形容弧矢如林,旌旗飞蔽浩荡貌。

⑥一面施鸟罗:鸟罗,捕鸟的网。《诗·王风·兔爰》“雉离于罗。”古人打猎,常在禽兽易飞窜的一面布网,以便有所收获。

⑦三驱教人战:三驱,《周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三驱在此意谓三度驱车逐在前之禽。使无可隐之兽。古人畋猎常围三缺一,即三面围定,留一个缺口,可驱赶禽兽只朝一个方向奔窜,而这个缺口,实际就是猎者所设的陷阱和布网之处。玄宗此句谓已做好了进行围猎的一切准备工作。

⑧暮云成积雪,晓色开行殿:唐·孟浩然《南阳北阻雪》咏“积雪成平皋,饥膺捉寒兔。”恒仁《十一月八日望雪》咏“今朝云密布,千里色相似。”又唐·祖咏《终南望余雪》咏“积雪浮云端。”玄宗此二句谓,围猎至傍晚,忽然间彤云密布,天降瑞雪,欣然于旷野之中扎下营帐,权作行宫。得黎明放晓,出行宫而观雪景,这对大唐天子来说,确实是一场可遇而不可求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

⑨皓然原隰同,不觉林野变:皓然,白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皓然白首。”在此喻被白雪覆盖的大小山头貌。原隰:原,指丘陵高原等突出地貌。隰,指低陷坑凹潮湿地貌。此二句谓,一夜之间已经分辨不出哪里是高原,哪里是隰凹,只是白茫茫一片银色世界,林野以往的斑驳样子为之一变,已全然未识了。形容一夜大雪。

⑩北风勇士马,东日华组练:张雨《十二月五日雪晴》咏“日光玉洁千峰立,快雪晴时一气凝。”又宋·范成大《十二月十八日海云赏山茶花》咏“天南腊尽风晞雪。”又高适《别董大》咏“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此二句谓在北风呼号下士马更加勇健追逐猎物,而日出东方,光华四射与林野中雪色照耀,红白相间。形容雪景最爽朗宜人。

⑪触地银獐出,连山缟鹿见:北风紧,东日照,士马奔勇,獐鹿披雪,如银如缟,漫山遍野。唐·王维《观猎》咏“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又孟云卿《行行且游猎篇》咏“迟迟平原上,狐兔奔林丘。猛虎忽前逝,俊鹰连下韦篝 。”

⑫月兔落高矢曾 ,星狼下急箭:月兔、星狼,喻满身披雪的各种禽兽。同时喻夜幕降临,所谓日落西海,玉兔东升。此二句谓,傍晚时分,围猎的健儿们,都来献上所捕获的猎物。唐·孟云卿《行行且游猎篇》咏“俯身逐南北,轻捷固难俦。所以无不中,失之如我仇。”

⑬既欣盈尺兆,复忆磻溪便,岁丰将遇贤,俱荷皇天眷: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科学总结认为,冬天大雪多兆次年岁稔。唐《开元占经·雪》谓“《元命包》曰‘阴阳凝为雪。’《汜胜书》曰‘雪者,五谷之精。’曾子曰‘阴气胜则凝为雪。’《穆天子传》曰‘雪盈数尺年丰。’《八节占》曰‘冬有积雪,岁美人和。’又曰‘冬祁寒降雪盈尺,年丰岁稔之候。’”玄宗“既欣盈尺兆,”即以上诸意。磻谿 即磻 溪。水名,一名璜河。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源出南山溪谷,北流入渭水。相传吕尚垂钓于此而遇周文王。因周文王曾梦得非熊非罴之兽,以为有得贤之兆。故次日向渭滨狩猎而遇姜子牙(即吕尚)于磻溪。玄宗自己这次带领士马出猎,所获颇丰,既兆岁稔,又将遇贤。这也许是皇天对我大唐眷祐而将要隆盛的示机吧!

【释义】

玄宗这首《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之诗,看似一般狩猎之作。其实耐人寻味,很不平常。凡振兴之主,无不为国运筹。帝王依时冬狩,既有耀武扬威,大张挞伐之意,又有效法古制,追步圣帝明王之思。同时不假思索率题九韵于群官,以示“朕”文武全才,必是振兴大唐之主。

一猎之中,瑞兽群集,岂非皇天眷祐我大唐而何?此玄宗所谓“喜逢大雪。”且看诗中所列的瑞兆为何?大雪、银獐、缟(白)鹿、月(白)兔、星(白)狼、盈尺(积雪)、磻谿(熊罴,因周文王梦熊罴之物而猎于磻谿。) 遇一吉兆则喜不自胜,而况干多瑞毕现?玄宗非喜于所猎颇丰,实喜于国家将有大兴之兆。

唐《开元占经·雪》谓“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雪不封条。’”又谓“冬有积雪,岁美人和。”银獐即白獐。唐《开元占经·白獐》谓“《瑞应图》曰‘王者德茂则白獐见。’注云‘案宋文帝时华林园白獐生二子皆白。’”缟鹿,即白鹿。唐《开元占经·白鹿》谓“王者德至,鸟兽则白鹿见。”又谓“白鹿者仁兽也。”月兔星狼,即白兔白狼。唐《开元占经·白兔》占“白兔仁兽也。王者尊敬耆老则见。”又占“人君好济贫则白兔见。”唐《开元占经·白狼》占“王者仁德明哲则白狼见。”其实玄宗在诗中所列的诸如银獐、缟鹿、月兔、星狼的所谓瑞物,皆非真正的自然白者,都因一夜大雪而银装素裹。

当然玄宗既非自欺,也非欺人。逢大雪而欣喜,他希望眼前风物皆成瑞兆,也期冀国泰民安,渴盼社稷康宁。自古以来,圣帝明王,那个不追求天下如此。凡有道仁厚崇德而广业之君,又谁可例外?然而瑞雪也好,瑞兽也罢,虽可兆丰年,终不能佐君王而治理天下。周文周武欲王天下而兴隆周基,恐不得磻溪垂钓者而未可。对君王而言,遇贤用贤尽其经纶之才,而治国安邦应是第一要务。今校猎而欣逢瑞兆,岂非皇天眷祐我唐而将赐贤者乎?

然而瑞兆何需深信。《亢仓子·用道篇》谓“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惟道可信。贤主秀士岂知哉?昔者桀信天与其祖,四海已不勤于道,天夺其国以授殷;纣亦信天与其祖,四海已不龚于道,天夺其国以授周;今夫惰农信地,实生百谷,不力于其道,地窃其果稼而荒翳之;齐后信人之酧让,不明其道,举全境以付人,人实鸱义而有其国;凡人不修其道,随其心而师之,营欲茂滋,灾疾朋蒙,戕身损寿,心斯害之矣。故曰惟道可信。天地非道,不能悠久;苍生非贤,不能靖顺;庶政非才,不能和理。夫用道之人,不露其用。福滋万物,功归无有。神融业茂,灵庆悠长。知而辨之谓之识,知而不辨谓之道。识以理人,道以安人。”

就治国而言,知理人与安人之妙者可谓识道。治国有治国的方法和规律,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也只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再实践,也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实践的理性过程。但必须民富国强,海晏河清,上下咸安,人寿年丰,内外和睦,万方一如。如果臻此境界,必合治国之道。人君为万姓之主,务必心念先悟治国之道,言行再合于治国之理,则国达善境始将有望。然而明君,惟用贤才方可和理阴阳。故《亢仓子·用道篇》又谓“清心省念,察验近习,务求贤良,以安万姓,人主之道也。若由是类之,各顺序其志度,不替塞其业履,是谓天下有道。”

玄宗因校猎遇瑞而忽生磻溪之想,盼得渭滨垂钓之人,借吕望经纶之才,欲臻文王治境。正所谓“务求贤良,以安万姓,人主之道也。”自古人君无不欲得贤者而佐理天下。然贤者既难得复更难用。之所以难得者,因识贤不易也。

世人皆知商汤得伊尹,周文收吕望,齐桓逢管仲,燕昭遇乐毅,刘备访孔明。孰不知商汤、周文、齐桓、燕昭、刘备皆人杰也,无不具备识贤之才。故能各集伊尹、吕望、管仲、乐毅、孔明于麾下而闪耀智慧之光的成就辉煌之业。明君遇贤臣当自成佳话。若吕望不遇文王,也不过渭滨一钓叟;伊尹不遇商汤,也不过夏桀一厨奴;管仲不遇齐桓,也不过一书生,乐毅不遇燕昭,恐无报惠王之书;孔明不遇先主,定无鞠躬尽瘁之忠。此五者,皆君明臣贤,珠连璧合之典范。可谓天成其美,上界留名。实非孤掌所可鸣者。玄宗羡仰周文君臣际会。窃喜于非龙非螭,非虎非罴之兆,欣庆贤才可得,阴阳可和,天下深安。故感荷皇天眷祐之恩。但姚崇、宋璟未必非贤于伊尹、吕望,而玄宗实愧于燕昭、先主。时隔千载,理无二致,遇贤相同,因果有别。玄宗未能尽姚、宋之才,天宝有李、杨之祸。可见玄宗虽有磻溪之思,纵使太公复出终不能遇类文王者也。皇天顾眷大唐,却未祐不德之君。知“安史之乱”,非皇天辜负玄宗,实玄宗辜负皇天也。此所谓瑞不可恃,亦亢仓子“天不可信”之意也。

当天降大任于斯人时,而斯人理应日夜惕惧,修德为务,上体天心,下合民意,使言行符于君子之枢机,则治国庶政实不难感应道交。又何需沾沾自喜于无徵之瑞兆。君主圣明之时,则众臣皆可成伊尹、吕望;君王昏聩之时,则群僚皆可变费仲、恶来。开元与天宝,同一玄宗,却判若两人。前期何其明,后期何其昏。因前期思贤爱贤,而后期又厌贤弃贤。故开元有盛世之喜,天宝有乱世之忧。何以如此?盖玄宗即暗于国道,复昧于君道之故。

《亢仓子·君道篇》谓“始生之者天地,善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主而勿撄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气。故百官之所以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代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以为立之本矣。草郁则为腐,树郁则为蠹,人郁则为病,国郁则百慝并起。危乱不禁,所谓国郁者也。主德不下宣,人欲不上达也。是故圣王贵臣正士,为其敢直言而决郁塞也。克己复礼,贤良自至。君耕后蚕,苍生自化。由是言之,则贤良正可待不可求,求得非贤也。”

又谓“故人主诚明,以言取人,理也。以才取人,理也。以行取人,理也;人主不明,以言取人,乱也。以才取人,乱也。以行取人,乱也。夫圣人之用人也,贵耳不闻之功,目不见之功,口不可道之功,而百姓畅然自理矣;若人主贵耳闻之功,而天下之人,运货逐利而市誉矣;贵目见之功,而天下之人,恢形异艺而争进矣;贵可道之功,而天下之人,习舌调吻而饰辞矣;使天下之人,市誉争进,饰辞见达,则政败矣。人主皆知镜之明已也,而恶士之明已也。镜之明已也功细,士之明已也功大。知其细,失其大,不知,类矣。於乎!人主清心省事,人臣恭俭守职,太平立致矣。而人主或难之,吾所不知也。若人主方寸之地,不明不断,则天地之宜,四海之内,动植万类,咸失其道矣。以耳目取人者,官多而政乱,以心虑取人者,官少而政清。是知循理之代,务求不可见不可求之材;浇危之代,务取可闻可见之材。於乎!人主岂知哉!以耳目取人者,人皆攘夺以卖誉,以心虑取人者,人皆静正以勤德。吏静正以勤德,则不言而自化;吏攘夺以卖誉,则刑之而不畏。人主岂不知哉。”

亢仓子所言,至深亦至刻。凡官吏卖誉之时,皆人主昏懦之朝,故世俗以虚荣伪饰为贵。凡官吏勤德之时,皆君臣开明之朝,故世俗以静正纯朴为贵。玄宗欲以弧矢威天下,故借校猎而旌旗漫卷以扬威。然却凭瑞兆而预示丰年,期遇贤才以协和庶政。动机虽良,却求天荷眷,乃证人主内心并不清省。虽知镜之明,却未知人主之心应更明于镜。人主不可以耳目可见可闻之象取人,而玄宗借校猎之机率题九韵以示群官,实为自己先以耳目取人者,岂非无攘夺以卖誉之嫌?

尧用舜,非舜有耳目可闻可见之功,实因舜能静正以勤德之故。故亢仓子所谓“圣人之用人也,贵耳不闻之功,目不见之功,口不可道之功。”故尧舜周文之世皆能达百姓畅然自理境界。当然这正是黄老思想中真正意义上的无为境界。

由此观之,玄宗虽有以弧矢威天下之热情,实乏克己复礼之深虑。是故自三代而下无为之德已丧,则玄宗纵复得磻溪钓叟,亦无能为矣。然则吕望之才,实可遇而不可求也。昔日周文乃以至诚之心与吕望邂逅,虽一时之遇,实热诚所感,夙积功于勤德,可谓皇天眷祐,故能使钓叟一展六韬三略,佐助姬昌姬发父子创基八百,以成后世君臣际会效法之美谈。玄宗志在使唐祚转危为安,辛苦经营,殷勤罗致国士于朝。则期冀周文萃聚吕望之心固不可非也。

然则玄宗勤德不丰,更未泽及枯骨,纵三分天下皆得,而治世之能臣又何可求也。故张九龄之才未尽,而李林甫之祸已伏。虽校猎屡兴,展示弧矢之威,亦不能毕现玄宗求贤之诚而又失皇王大宝庄严之象也。且古圣虽以弧矢威天下,却并不看重校猎,又讲武岂必于校猎乎?

以释迦之说而论,举足行步宜慎之又慎,免伤蝼蚁故。因十法界众生如同一体,俱有法性与佛性。校猎大伤禽兽,使禽兽无辜罹难,有违好生之德而必伤天和,实非人君所宜行之事,欲求皇天眷祐,岂非竹篮汲水,海底捞月?普贤菩萨十大愿中就有恒顺众生与普皆回向二愿,不仅要保护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而且愿一切众生远离轮回之苦,使登觉岸而永享极乐。

释迦牟尼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径·德遵普贤第二》谓“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人为万物之灵,有造福众生之责,人君以仁德为先,必能恩泽万类,绝不偏护一族而伤及其他。若不能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更不能助一切万物随意自在,则必不是大慈大悲有道之君。乃属暴戾不仁者。故释迦氏又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救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

佛者,十法界及一切宇宙中慈悲德能最高境界之谓,要求把一切众生和自己一样看待,无此无彼,无尊无卑,无我无他,以同一慈悲哀愍之心善待之,正所谓同体大悲。故释迦氏又谓“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人君如果能以无尽大悲,矜哀一切众生,且惠以真实之利,则何虑所主邦国,而不能得最胜自在?又何需以弧矢威天下,又何需校猎而伤及无辜之禽兽。欲植众德本,需惠利群生,而于诸有情,必常怀慈忍。如此则君行庄严,所行轨范。少欲知足,以慈忍之力可成就兴国大业。以清净不贪之心化服万邦。

正释迦牟尼《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积功累德第八》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有道人君,应是仁与义的 *** 体,也是于诸有情,常怀慈忍而怜愍众生之领袖,故邦国内外,一切有情无不德化而蒙福。以是因缘,校猎为圣者所不取。

【文丨郑世昌先生。作者系立身国学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复兴联合会委员。】

更多唐玄宗文言文(唐太宗全集校注)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