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于建国(浙江插队知青)
从一张批准喜报说起
2020年10月,我亲爱的母亲大人因患脑梗不幸去世后。在清理她的遗物时,竟然发现了母亲珍藏五十年的本人1970年6月26日赴黑龙江尚志县插队落户的批准喜报,我既激动万分,又悲痛不已。既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又感激母亲的仔细收藏。
批准喜报是1970年6月26日由当时的中国人民 *** 嵊泗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盖章,为嵊泗县第一批赴黑龙江省尚志县插队的14位知青颁发,我也是14名知青的一员。
嵊洒县首批赴黑龙江知青青年合影
1970年6月28日,我们嵊泗县14名知识青年在家乡人民隆重热烈的欢送下,踏上赴北大荒黑龙江尚志县农村插队落户的征程,转道舟山地区,和定海、普陀、岱山共百余名知青从宁波出发,乘坐火车赴黑龙江省尚志县插队落户。
在黑龙江尚志县马延公社红星大队插队的两年半时间,是本人人生开始起步的第一个重要经历。嵊泗县14名知青中,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18岁,我就是最小的一个。
在黑龙江尚志县农村两年半的插队生活,本人经历了人生的三个考验,并且顺利毕业。
第一个考验是寂寞关。因为本人来黑龙江年龄较小,从来没有出过家门,没有社会经验。到东北后,人生地不熟,离家又很远,确实非常想家,想念爸爸妈妈,想念从小把我养大的外婆和弟弟妹妹们。有时碰到事情了,还会偷偷的哭泣,流泪。针对这种情况,除了知青点大哥哥大姐姐的关照和做思想工作,父母亲的来信安慰,以及农村生产队老乡的关照,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个难关。
第二个考验是生活关。我们嵊泗县虽然是海岛,但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到东北后,吃的是五谷杂粮,玉米饼,窝窝头根本吃不下,海鲜又吃不上,确实很不习惯。通过大家的帮助和自身的不懈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创过了这个关,而且很快适应了东北生活习惯。
第三个考验是做农活关。到东北后,在农村插队,干的是农活,从铲地、种水稻、打场、到外面搞副业盖房子,什么也不会,通过和农村老乡交朋友,手把手帮自己,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慢慢学会了。到了第二年,就成为农村里一等劳动力,评为一等工,受到当地农村老百姓的赞扬和好评。
两年半的支边插队生活,使自己真正受到锻炼和考验。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青们陆续离开农村,有的上学,有的返乡,有的病退……。
1972年底应征入伍,奔赴内蒙古空军部队服役,离开黑龙江尚志县农村生活。
回想起在东北两年半的插队经历,使自己深深的体会到,上山下乡,知青支边、支农是大有作为的,对城镇的知识青年确实是锻炼和锤炼,对自己而言,也为自己人生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1953年6月28日出生,籍贯山东海阳,出生于上海市松江县,解放初期随父母来浙江省嵊泗列岛居住, *** 党员,大学毕业。
1968年在浙江省嵊泗中学初中毕业。
1970年6月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赴黑龙江省尚志县马延公社红星大队插队落户。
1972年12月,在黑龙江省尚志县马延公社参军入伍。
入伍后,从事多个岗位,1986年3月,由空军地空导弹第七团调到浙江省嵊泗县。
1996 年调浙江省嵊泗县工作,历任县劳动人事局任副局长、民政局副局长;县“暖人心、促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并兼任县人大法工委副主任等职务。2013年7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