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位躺在国家级纪念馆中的老人,去世已经40多年了。但是躺在水晶棺中的他仿佛刚刚睡着一般,面色红润,神情安详。每一个路过水晶棺的人都在仔细点观察着这位老人,甚至还有人在小声啜泣,对于中国来说,这位老人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更终结了中国百年的屈辱史,让人民从此结束战火纷飞的日子,过上了踏实的生活,而这位伟人便是 *** 。
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毛主席是最伟大的人,他就像是拥有“神奇之手”的魔术师一样,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这座纪念馆中除了毛主席以外还有一项世界之最,那就是毛主席沉睡的水晶棺。
伟人辞世,举国悲恸
1976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沉重的一年,这一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太多的悲伤和不幸。在这一年1月8日人民的好总理周总理离世。4月6日,朱德总司令也永远地离开了。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更是带来了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的惨剧。
而1976年9月9日的这一天,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与世长辞。
1976年9月9日的这一天,广播里主持人哽咽地说着:“同志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 *** 主席于当天凌晨0时10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至此举国悲恸。
就在此消息发出后的15分钟内,包括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在内的世界各大主流媒体都纷纷转载了这条震惊世界的消息,文章中用很大的篇幅来赞扬毛主席,介绍毛主席的过往事迹,而在第三世界中的很多主流媒体甚至用十多个版面来记录这一伟人的离世。这其中有一位外国记者说过,地球因为这一伟人的离世仿佛停止了转动。
联合国的总部也对毛主席的离世降半旗致哀,要知道这可是在联合国历史上十分罕见的画面。就连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曾经在大会上还公开表示:“毛主席是足以改变历史发展进程的人,他实现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可以鼓励一直鼓励中国人民。”
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1976年9月9日的这一天是灰暗的。9月8日的这一天正好是中秋节,因为唐山大地震的阴影,在两个月的时间中,人们都在为唐山大地震感到伤心,所以到了中秋节的这一天,人们都希望能借助中国传统佳节的气氛来渐渐冲淡这次惨痛的自然灾害的阴影。
据矿工邓老回忆说,1976年的中秋节是周三,当时很多上班的矿工为了能买月饼便早早地拿着月饼票排起了长队,而路上的行人也形色匆匆,都在准备购买节日需要的食物和灯笼等,准备回家庆祝中秋团圆。
大概在9月9日下午三点半的时候,矿山广播站的广播中传来了国际歌,大家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等待着主持人的声音,就在这时,广播中主持人的声音开始哽咽起来,我们就在这一天等来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
据邓老回忆说,当时的矿区大院中有很多矿工家属,所以当大家听到这一消息时,很多人都哭了。为了纪念毛主席,知道消息的下午,矿工们自发地在矿区大院中给毛主席搭建了灵棚,灵棚中大家将《毛主席语录》和《毛选》摆放在毛主席的照片前,以此来表达自己悲痛的心情。第二天回到矿厂后,大家都纷纷找来松树枝和柏树枝来制作花圈,并且又搭建了大的灵棚,以此来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离世后,有很长时间,矿场里几乎都没什么声音,大家都只是埋头干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人说话。
十天内紧急受命
就在毛主席逝世后的第二天,六0八厂接到一项特别的工作任务安排:中央决定要制作一个水晶棺,用来保存毛主席的遗体。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完好地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好供后世瞻仰,永远得让人民铭记这位人民伟大领袖,并以此来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中央对这次水晶棺的制作非常的重视,对水晶棺的制作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中央提出这次水晶棺的制作一定要宏伟壮观,庄重肃穆,并且一定要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并且为了能更好地保护毛主席的遗体,中央还对水晶棺的抗震、战争和损耗等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中央对这次水晶棺的制作称作一号任务。而中央之所以选择用水晶棺,是因为水晶本身性凉,有极强的防腐功能,对于毛主席遗体的保存非常的有利。而另一方面,水晶棺相对于楠木来说,有着极强的耐腐蚀的能力,能确保毛主席的遗体不会因置换棺椁而产生破坏。
但是正是因为中央选择采用水晶棺,也为棺椁的制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原本根据中国历来的传统,我国大多数人为了更好地保存遗体都选择楠木棺。在《中国人盗墓史》中记载,中国古人之所以选择楠木棺是因为如果将一碗煮熟的红烧肉放在高级楠木棺内,然后再将楠木棺运送到北方,一个月后打开,人们发现红烧肉不仅没有出现腐坏的任何迹象,甚至红烧肉还有温度,没有冷却掉。所以其实楠木棺相对于水晶棺来说,有着更强的防腐功能。
但是楠木棺不能让后人瞻仰毛主席遗容,所以这对于水晶棺的制作要求非常之高。因为本身水晶棺的制作成本就高于金丝楠木棺,另外如果想要让水晶棺的防腐性高于金丝楠木棺,所以这对于水晶的品种和级别就有这非常高的要求。最后将原材料定为有着“水晶之乡”之称的苏州东海水晶。
这次的水晶棺的制作由北京玻璃总厂全权负责。北京玻璃总厂布置了此次水晶棺制作的相关流程。六0八厂负责这次水晶棺的原始设计稿件,包括照明系统的设计,造型方案的设计,还有就是关于保存遗体的种种相配套的方案。北京六0三厂和北京六0五厂负责光学玻璃和水晶板材毛胚的设计和制作。
毛主席这次水晶棺的制作可以说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如何更好地保存遗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制作领域,更是医学界多年未能攻克的难题。另外水晶棺的制作难度系数也是非常高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毛主席的遗体,所以水晶棺内不管是光学还是温度都要有非常严格且专业的系统把控才可以准确。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安放毛主席的遗体,中央还要加快脚步修建一座纪念堂。
“两次返工终见希望”
水晶棺如果想要得到极高的防腐标准,那么原材料的选择是第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重要的任务落在了国家地质总局的肩上。国家地质总局的同志本来刚开始想选择海南水晶作为水晶棺的原材料,但是通过特制的“强冷光照明灯”的严格“把控”下,发现入选到海南水晶中,有气泡和白点以及“云块”的瑕疵,这对于后续水晶棺的制作极为不利。
最后在众多水晶原料中,国家地质总局选择了重达32.2吨的东海水晶。因为东海水晶纯度更好,其气泡小,白点少且几乎不存在瑕疵。
中央当时给相关部门下达制作水晶棺的时间规定在10个月,因此对于参加这次水晶棺的相关保密单位来说制作时间非常的紧张。
据参与水晶棺制作的曹金瑞老人回忆说,当时制作水晶棺的棺盖的要求是30毫米,长度2.4米,宽度大约要求是1米。而当时我国的水晶切割焊接技术都只是擅长小块水晶薄板,而这样大尺寸的棺盖对于当时负责水晶切割和焊接的六0五厂来说无疑是一大技术难关。
为了能够尽快攻克这样的技术难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水晶棺的制作,六0五厂的技术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多次返工实验,终于在多方努力之下,六0五厂的技术人员完成了水晶的切割和焊接,终于通过“气炼”的手法,将水晶棺盖的尺寸压缩到了规定尺寸范围内,但是不幸的是,棺盖的厚度却仅仅只有10毫米,这样的厚度和规定的30毫米相差甚多,无奈之下,这样一块棺盖因为厚度不达标而被淘汰了。
无奈之下,六0五厂的技术人员只能重新返工,这一次的尺寸和厚度都达到了标准,但是在第二张棺盖出炉后,技术人员却发现棺盖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气泡和白点,很显然,这块棺盖也没有达到中央的要求,于是第二张棺盖也进入了淘汰区。就在这时,技术人员发现“气炼”这样的工艺技术虽然可以大大地提高切割和焊接水晶的尺寸把控程度,但是却费时废料,在这两次实验过后,原本拿来练手的海南水晶原材料基本上已经所剩无几。
一时之间,水晶棺的制作陷入了困境,就连六0五点技术人员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解决眼下的问题,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605厂的老技术员徐兆彩自主研发成功一种技术手段,这样的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大大地节省原材料,另外还可以减少水晶在切割焊接中的损耗。而这样的技术手段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打砣—模压—拼接”。
在这三部分中,“打砣”这样的技术是用来解决水晶的尺寸问题的。由于传统的技术都是针对于小块水晶的切割和焊接,而这对于水晶棺的棺盖制作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制作这块特别的棺盖中,尺寸的把控就变成了要解决的第一问题。
徐工在多次反复实验后发现,“打砣机”可以解决棺盖尺寸的尴尬问题。打砣机的高度很高,可以实现水晶粉从高处平均分散撒下的要求,然后再用特制的“氢氧焰”来进行高温烧筑形成水晶砣。水晶砣产生后再通过后续的两个步骤的加工,可以将水晶板的面积扩大至原来的数倍,这样下来就解决了水晶棺盖尺寸的问题。
第二部分的“模压”技术,就是通过抛光,挖和涂油的方法,让第一道工序中形成的大块水晶砣变得平滑,这样就可以完全和原本的水晶板融为一体。
第三道工序中的拼接工作,是这三道工序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环节。水晶的熔点是2000℃,这样的温度远高于普通玻璃的熔点,因此如果要想完成焊接工作,就必须用手工焊接的方法,在如此高温的完成之下,连贯的完成焊接工作。
由于2000℃的熔点,早就超出了人类所能承受的温度极限,所以为了能够保护好技术人员,老技工纷纷穿上了金属防护服,以免被处在熔点的水晶烫伤。但是如此的高温灼热,让技术人员每每靠近的时候,来自脸部和身体上的灼热感让人可以一度产生窒息的感觉。因此在老技工进行水晶焊接任务时,就需要旁边有人往他们身上泼水,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将老技工的体温尽可能地保持平衡,不要过热。另外为了保证焊接工作的完成,老技工们必须要和如此高温的水晶面对面,虽然有人在旁边一直都在浇水,但是金属防护服里的老技工还是被汗水打湿了一层又一层。
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在一旁的技术人员向老技工身上泼水进行物理降温时,水是千万不可以碰到刚刚在焊接的水晶板之上的,因为一个小小的水珠就可以导致水晶板气泡垫产生,从而导致整块水晶板的作废,因此在焊接水晶板的过程中,不管是老技工还是在一旁的技术人员每个人都精神高度紧张,绝不可以出现一点点的失误。
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参与水晶棺制作的工作人员却毫无怨言,这时大家都愿望都是如此的统一,那就是一定要为毛主席建造一个长期稳定且安全的“家”。在如此强烈的信念感驱使之下,参与整个工作流程的相关技术人员,几乎把单位当成了家,这期间基本上无人回家,如果累了就在旁边歇一会儿,然后继续投入到焊接的工作当中去。
终于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之下,一块“完好无缺”且“完美至极”的水晶板问世,这也是这么长时间以来605厂的技术人员取得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因为毛主席的水晶棺一共需要6块如此标准如此尺寸的水晶板,因此在制作出第一张达到要求的水晶板后,老技工们又投入到了剩下五块的水晶板制作中去。虽然5块水晶板看起来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因为有了第一次水晶板的制作经验,因此剩下的5块水晶板的制作时间缩短了很多,成功率也越来越高,效率也是越来越快。
终于在1977年6月底,也就是在毛主席逝世的第9个月后,六块水晶板被第一次聚集在一起,而这样的水晶板可以说在当时世界上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在专家的严格检测下发现水晶中石英粉的含量竟然可以达到“六个九”,即99.9999%的纯度。
再遇困境
就在6块水晶板拼接在一起,大家都以为水晶棺的工作终于可以完成时,一盆凉水从天而降,让所有人都工作再次陷入困境。
北京协和医院的陈克铨教授在观察了水晶板后提出,如果想要更好地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即便是依靠纯度如此之高的水晶板也很难完全做到。他认为,如果想要更好地保存遗体,低温、避光和隔离氧气才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这让本来看到希望的水晶棺再次陷入了困境。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存毛主席的遗体,陈克铨教授参与了毛主席的遗体处理工作。他认为如果想要更长久地保存遗体,除了外部的棺椁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外,还要在毛主席去世的两个小时之内将体内所有的血液排出。因为如果一旦血液在体内凝固,那么不仅对于毛主席瞻仰工作的进行会有阻碍,而且也不利于遗体的保存工作。
因为陈克铨教授提出的遗体保存的三大原则,低温必须要有严格的系统检测,而且系统检测必须要稳定,让水晶棺内的温度达到恒温且低温的要求,除此之外,水晶棺的拼接一定要高质量的完成,不可以有一丝氧气进入棺内,这样才可以保证遗体的存放时间。而更重要的是避光和灯光的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
因为当时中央下达水晶棺任务时的初衷就是,修建纪念馆,建造水晶棺,让后世可以瞻仰伟大领袖毛主席。但是遗体保存的三大要素之一就是要避光,但是水晶棺内如果不放置灯光,那么将会给瞻仰工作带来麻烦,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608厂要攻克的难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608厂的技术人员提出两套系统,一套用来解决照明和遗体避光的问题,而另一套则用来解决瞻仰灯光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各地都被调来了医学、物理、摄影、照明灯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家几乎都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最终确定了608厂提出的“冷光源”的方案为最终方案。
“冷光源”方案就是为了保证棺内的温度低温且恒温,那么就将光源放置在水晶棺外几米处,再通过多角度反射球,使得最后投射在水晶棺上的光线变得柔和、丰满、均匀。这样既不影响棺内温度,同时又能解决照明灯问题。
同时为了解决瞻仰光线的问题,使毛主席的面容看起来面色红润、栩栩如生,那么可以通过将投影物镜处放置五颜六色的彩片来加以实现,但是由于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于遗体有腐蚀的作用,所以这两种光线被取消了,这样不仅解决了遗体瞻仰光线的问题,也更好的保护了毛主席的遗体,这样的做法突出的提现了光学整容的优点,不仅过滤掉了化妆品对于毛主席面容的伤害,同时也让瞻仰者看到毛主席栩栩如生的面庞。
据参加“冷光源”制作的技术人员介绍,这项技术的应用集中了自动控制的光学电影和新材料,在沿用以前方式方法的同时又有了技术类的创新和革命。而且制造光线的灯泡被藏在了非常隐匿的角落,让纪念馆中的灯光随处可见又找不到具体光源。
终于1977年9月9日,在毛主席离世一周年后,毛主席纪念馆正式开馆,人们终于可以见到躺在水晶棺中的毛主席,他的遗容栩栩如生,仿佛刚刚睡着一样。
据统计,自毛主席纪念馆开馆以来,前来瞻仰的人数早就已经过亿,4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放置在纪念馆中央的水晶棺依然崭洁如新,晶莹剔透,人们也可以透过这水晶棺看到这位伟大领袖,这位改变中国历史的革命者毛主席。
在这次的水晶棺制作过程中,除了一些专家、教授外,还有很多的技术人员都参与了图稿的设计,水晶棺的制作等工作,但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他们甚至都未能被记录下名字。现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已经相继离世,而如今还健在的技术人员大多已经年过古稀,他们成为了这次秘密任务的背后英雄。
他们虽然默默无闻的走过了历史,但是纪念馆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瓦,甚至是纪念馆走过的每一段岁月都有他们的影子,都在铭记着他们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