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名士求立于庙堂而不得,无奈耽于花酒林泉,写写诗出口浊气,浇一浇块垒罢了。
苦闷是真苦闷,傲气是真傲气,潇洒是假潇洒。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下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 *** 。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理解这首诗需要先了解创作背景。
唐寅是神童,少年即得大名,15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28岁在卷王之王汇集的应天府乡试第一,从此称“唐解元”,按照其才能,名列二榜如探囊取物,二十年后入阁也算不上什么稀奇事——明朝的进士在仕途上可真是走快车道。
这么一个名动天下前程无量的才子,却因为29岁牵扯进莫须有的科场弊案(也可能被政争殃及池鱼),断尽前程,其心理落差可想而知。此后唐寅基本是个自暴自弃的状态,纵情于酒色,卖文卖画为生,可以说十分落魄了。唐寅被牵扯进科场弊案,可以说是运气不好,但行事浮浪,细行不谨也是很大的内因。在出事之前,12岁就认识的好友文徵明曾就此规劝过他,但他也不领情。
总体来说,这一段经历,和宋朝天王级词人柳永略有点相似。同样是过于轻浮的“白衣卿相”,为皇帝不喜,只能去“奉旨填词”,从此也流连欢场以搞文艺创作为生。从仕途上说,柳永终究比唐寅略幸运那么一些,老年最终还是熬到了中进士,虽然也没当什么大官,但终于还是被称为“柳屯田”;而“唐解元”一生也只能是“解元”。
这首诗写于弘治乙丑年三月桃花灼灼的时候(公元1505年)。此时唐寅35岁,已经休了妻子,和弟弟分家,和幼年好友文徵明失和,终日纵情于花酒(也是那种花酒)。
在这种背景下,这首诗的前八句,唐寅自比桃花仙人,描写了他眼中自己的隐逸生活: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下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看起来这几句十分潇洒,但我们知道背景就不难感受到隐没于潇洒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苦闷。
唐寅太刻意去告诉大家他很潇洒,实际上诗里总在醉眼朦胧中观察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不那么在意的样子,是“鸟飞相与还”;经历繁华后的淡泊,是“坐看云起时”。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接下来八句,唐寅以议论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价值观,这种林泉和富贵的对比,也还是试图告诉别人,自己很好——不必摧眉折腰,而有酒盏花枝,有妞有闲。在这里,我们也能体会出他的自矜和文人式的俾睨之意。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 *** 。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别人笑我太疯癫”这句很有意思。作者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口里是“疯癫”的,但这种疯癫是真的吗?不过是郁郁不得发的佯狂罢了——从竹林七贤开始,这种想做而做不了,只能佯装癫狂,就成了一类文人的传统艺能。从这个角度看,《唐伯虎点秋香》电影里周星驰那种刻意放肆无厘头的大笑,所透出的落寞悲伤的底色,在那一刻是狠得原诗神髓的。
功名富贵也没什么,终究会化为田里的土。
“然而,然而,其实我得不到呀。”
(2022.11.16 19:00 未检查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