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東來(三山忍冬草)
/本文為虛構歷史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水兵在甲板上叫喊着,随之偌大的船帆被仓皇拉起,其上鲜明的“宋”字旗迎风招展。
然而將士們不知道,他們的船隊就如同趙宋,將會在南海巨浪中隨波逐流,被命運所玩弄。
這是1233年的春天,蝴蝶的翅膀輕輕扇動,歷史從這一刻開始再也不一樣了。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由東方人開啟,當今的世界會有多大的變化?從服飾,語言,到文化,恐怕會和我們熟悉的世界大相徑庭—思考這樣的可能性讓我著迷。人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文化並沒有很好地適應現代化這個過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們把『現代化』簡單地等同於『西方化』。如果中國文化能遵循中古社會-近現代社會-現代社會的模式自我發展,那麼這樣的文化可能會更健全,健康。拿建築來舉一個小例子:中國的古典建築在『中古』的水平,而未發展到『前現代』的水平 (如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工廠和居民樓),導致在『現代』社會中國建築因為『断层』而停留在了歷史中,大量的建築只能依西方的審美和模式建造。當然,大師如貝聿銘等人思考了東方建築在現代的可能性,典型作品如蘇州博物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等。
有了『東方科學革命』這一個主題後,接下來想的是『如何才能科學革命』,於是有了這個『南洋』系列故事,希望其中的一些想法能有一些啟示作用。在寫的過程中,我也希望能思考為了實現現代化,有什麼是『普世共通』的發展趨勢,有哪些則是可以由東方人自己開創的道路和模式。
本來想像寫小說一樣展開故事,但深感自己功力不夠,只好擱置到以後。現在想慢慢寫一個『設定集』,從十三世紀講到二十世紀(我最感興趣的時代),描述這個位面的發展(也是我本來想寫的)。一開始內容會比較粗糙,希望以後能補充豐滿。學生黨,無奈時間有限
1233年:第一次下南洋
1235年:進駐台灣
1255年:第二次下南洋;登陸呂宋,建炎州城(馬尼拉)—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炎”字即代表了復興大宋;同時,由於呂宋島是炎熱之地,這是取“炎”字的第二個理由
1258年:在獅嶼等地建立定居點(獅嶼,取Singapore之意)
1268年:佔領呂宋全島;民人大量南遷,炎州人口達三萬餘(人口主要來源為宋都臨安所在的吳地)
1277: 南宋滅亡(比我們的位面要早,因為移民南洋動搖了抵抗的意志);文天祥等臣勤王,戰敗;宋室南渡,『後宋』建立
十三世紀末:南海海戰與台灣海戰;蒙軍遠航能力不及宋人,簽訂和約,其中規定安南和琉球為元的朝貢國
元朝時期:元朝統治較鬆,並未有長時間的嚴格海禁,人口得以持續南渡討生活,以廣東福建人為主
制度
增設『工科舉』,和『武科舉』等級相當,但都不如文科舉客觀上提升了工匠的地位促進了專業技能階層的出現(類似於歐洲的專業醫生和工匠)不同於明朝,後宋取士不受出身門第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雜類、僧道、農民,都可以應試授官,南宋的科舉登第者多數為平民宋朝確立了「農商並重」國策,採取了惠商、恤商政策措施,使社會各階層紛紛從事商業經營,商品經濟呈現出劃時代的發展變化,宋代商業已被視同農業,均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士、農、工、商皆百姓之本業」成為社會共識,使宋朝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不同於元明的『中古社會』,宋朝體現出一種『前現代社會』的氣象宋朝的這一點被後宋繼承後宋早期,朝廷中存在的『權臣』問題尚未解決宋帝僅僅是名義上的統治者,實際上後宋處於『寡頭共治』的狀態權臣及其黨羽之間的利益交換導致了朝野上下的腐敗社會形態
農業早期的農業模式更類似於古羅馬,南洋掠得的田地由將軍和官員掌控,而原住民被擄去勞動不存在中原的『精耕細作』南洋島嶼的土地並不很肥沃,而粗放農業的生產力不高,因此後宋需要不斷地獲取新的土地,有較強的擴張性中国历史上很难看见像罗马那样的大农庄。罗马帝国时代时常有大量的奴隶在大片农地上耕作,罗马军团出征时抓回奴隶出售给大农庄。不是密集的耕作,而是粗放的,用的是种族奴隶......东汉时的大地主虽拥有大量土地,但很可能仍是小规模的小农庄经营,是在大土地所有者形式下的小农庄经营,其上的奴役不是绑在一块儿的集体奴群,而大概是佃农与长工在耕作......奴隶耕作的大农庄和精耕农作并不符合,因为只有自己种自己的田才会多花力气。—《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許倬雲親緣社會親緣社會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因為嶺南移民有很強的家族意識(移民主體),吳地和中原移民則沒有那麼強的親緣連結然而,南洋沒有中國式的小地主階級農民和土著一起作為佃戶勞作,受一個大家族管治大量人口湧入城市,促成作坊手工業的興起原先的家族聯繫逐漸淡化對外關係
十三世紀, *** 船隊風頭正勁馬六甲海峽西部已經伊斯蘭化後宋並未直接挑戰 *** 人,著重經營台灣島,呂宋島和婆羅洲北部南方的室利佛逝王国正处于全盛时期後宋挑撥室利佛逝(佛教,印度教國家),去牽制西部伊斯蘭勢力台灣海戰,南海海戰條約規定,琉球,越南為元朝的進貢國然而,實際上後宋仍然和這兩國有良好的官方聯繫心態變化此後很長時間裡,後宋仍認為自己是『中華正統』,但同時宋廷又不得不與其他國家維持平等關係(如越南,滿者伯夷,暹羅)。像同心圓一樣向外擴張的華夷秩序和朝貢體系已然崩潰宋人的內心是糾結的在南洋出生的新一代慢慢對中原的感情淡化了,『南洋人』的認同正在形成航海探索
宋早期在印度洋貿易上難以和 *** 人對抗工科舉人的地位並不高,獲得的俸祿也不及文科士人後宋的商業比兩宋更進一步,出現了航海商人組織的商行。很多工科舉人選擇為商行而不是朝廷工作,研發新型裝置和武器,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所獲頗豐進入十四世紀, *** 商人逐漸衰落,宋的航海業取得進展開闢前往印度的商路香料,茶葉,大黃,瓷器的交易出於後宋的擴張性,官方和非官方的船隊一直在探索新土地,南洋的叢林海島並不能滿足他們宋人曾數次向東航行,但遇到的只有海島和無盡的大海由於赤道無風帶的存在,帆船很難航行到赤道以南的澳洲大陸,這也許是當初南島人沒有大量進入澳大利亞的一個原因儘管如此,後宋還是決定向南航行,尋找土著人口中的『南方大陸』南方大陸航隊繞過了滿者伯夷的勢力,向東南航行,最後抵達了傳說中的南方大陸然而,這南方大陸的土地卻無比貧瘠,北部只有干草原和漫漫沙漠在這個位面,南方大陸的氣候更加濕潤,比我們位面的澳大利亞宜居得多,土地至多可以承載上億人口,但北部仍然主要是不毛之地起初,南方大陸的消息令後宋人十分失望—遠航活動一度停滯。然而,有幾隻窮困潦倒的船隊為了謀出路而決定沿著南方大陸的海岸線南下1356年,宋人終於發現了南部廣袤的肥沃土地十四世紀中葉的後宋
存在與呂宋島和婆羅洲(早期殖民地)的問題土地接近飽和(熱帶海島並不宜居),逐漸陷入內卷化和原住民的矛盾也逐漸激化源於對原住民的剝削,歧視,和強制漢化在南方大陸的發現震驚了世人,大量的移民開始湧向這片土地,尋找生路後宋的地理學家決定根據《山海經》的傳說,將南方大陸命名為『南繞』(意為南方的豐饒之地,取自山海經中的周繞國)慢慢地,社會出現了這樣一種思想:《山海經》所記載的 地方都是真實存在的,但他們並不在中原這個『小九州』。《山海經》實際上在描述整個世界,即『大九州』後來,後宋朝廷接受了這種思想,將其作為自己政權合法性的解釋—並不需要糾結於收復中原土地,後宋應該成為『大九州』的統治者而放眼四海,因此可以接受與明帝國共同存在『大九州觀』成為了南洋人文化的重要部分,今後的許多歷史決定都源自於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