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人自取其辱而后已的意思(自取其辱的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人自取其辱而后已的意思(自取其辱的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人自取其辱而后已的意思(自取其辱的人)

王阳明辉煌的人生中,至少有过三次受辱的经历,却每一次都让对方自取其辱,而自己反而声名鹊起。

第一次,是因为得罪太太监刘瑾而被下诏狱、受廷杖。廷杖,俗称打 *** ,听着稀疏平常,实则可怕无比。百度上是这么介绍的: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勾,一棒击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正德年间的廷杖,比起以往,尤为惨无人道。以前的廷杖,多少还让人在身上覆盖些衣物布帛,休息一个月,身心也就得以恢复了。但是,正德年间,刘瑾心理变态,对待政敌,一心想着在身心上彻底羞辱和摧毁对方,所以,廷杖时不但动真格,还不让人有任何遮蔽。几十棍下去,非死即伤。王阳明在阴湿寒冷的诏狱里度过了挨冻受饿的几十天后,又被拉到午门前受了三十棍,立马皮开肉绽昏死过去。王阳明本来是不用受刑的,只要父亲王华替他向刘瑾低个头、认个错就行,毕竟王华可是成化年间的状元,担任过前朝皇帝的老师,刘瑾多少是想拉拢他们父子俩为自己所用的。可是,王华偏不,他觉得儿子因仗义执言得罪权贵,即便受罚也是理直名香!读书人,难得的就是拥有一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骨。刘瑾本想好好羞辱一番王阳明,让他斯文扫地,甚至小命不保。可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王阳明不但没有屈服,反而名声大振。

第二次,是在贵阳龙场。刘瑾将打不死也打不服的王阳明贬谪到了偏远的贵州龙场。王阳明在龙场担任的是驿丞,大致相当于县 *** 招待所所长。而之前,他好歹是六品兵部主事。因为是贬谪而来,且不是正儿八经的官员身份,地方长官为了讨好当时还权势滔天的刘瑾,不但不尊重王阳明这种读圣贤书的人,反而还派人来羞辱他。哪想到,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虽然最初和王阳明因语言不通并未有太多交往,但时间一长早已深深折服于王阳明的学问和为人,成了王阳明的铁杆粉丝。一看偶像受欺负,围观群众齐上阵,将太守的手下打得鼻青脸肿。幸运捡回一条小命后,太守手下灰头土脸地逃回了思州。事因王阳明而起,王阳明的余姚老乡、在贵州做官的毛科,以前辈的身份(毕竟,比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还要早一届中进士)好心规劝王阳明息事宁人,向太守赔个礼道个歉。王阳明感激之余,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回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太守手下之人来龙场 *** 我,这是他们飞扬跋扈,并非太守指使;龙场百姓与他们争斗,这是老百姓出于义愤,也并非受我指使。既然,太守没有折辱我,我也没有对太守不敬,何来道歉一说?下官对上司行跪拜之礼,也是官场常事,但又有当跪与不当跪之分。当跪不跪,或不当跪而跪,都是违背礼仪伦常。您劝我趋利避害,但是在我看来,如果忠信礼义不存,虽高官厚禄,也是祸患;如固守忠信礼义,虽粉身碎骨,也是福分。我在龙场,日日与蛊毒瘴疠、鬼魅魍魉相处,不曾动心。如果太守要加害于我,我也确实有错,死而无憾;如果我没有错,太守仍加害于我,也不过像遇到蛊毒瘴疠、鬼魅魍魉一样,我又何惧!”毛科读了来信,自愧不如。而此后,倒也无人敢再来闹事。

第三次“受辱”,绝对是对方自取其辱。宁王朱宸濠谋反,王阳明获悉后,一边火速派人向朝廷密报,一边召集人马平叛。顽劣的正德皇帝,好不容易逮到个彰显文治武功的机会,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前线。不料,大军尚在半路,王阳明的捷报已经传来。王阳明竟然靠着一帮非正规军,一个月左右就平定了宁王之乱,还生擒了朱宸濠。正德皇帝身边的小人,本还指望立功封官晋爵,现在美梦落空,恨透了王阳明。尤其是先锋部队,本想着抢个胜利果实,结果到了南昌,战事已经结束,更是无比郁闷。他们死皮赖脸地驻扎在南昌城,要王阳明供他们吃喝,还派兵士每天去王阳明的衙门前叫骂。王阳明也不和他们计较,反而善待这些来自北方的将士,除了供吃喝住,将士们因为水土不服或者思乡生病,都会前去慰问,搞得将士们也不好意思再去找王阳明的麻烦了。眼看军心不稳,人心思归,领军的张忠许泰这帮皇帝跟前的红人,也只能收拾心情和行囊,准备打道回府。但是他们行前绝不放过最后一次羞辱王阳明的机会。看着王阳明因坠过马、下过诏狱、受过廷杖后羸弱的身子骨,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以班师回朝前来一次校场演练的名义,邀请书生王阳明下场射箭。他们本想让王阳明在大军面前出丑,结果王阳明连发三箭,箭箭命中靶心,军中喝彩声欢呼声雷动。张忠许泰,脸红一阵青一阵,不知该如何收场。原来,王阳明自幼敬佩马援诸葛亮岳飞于谦这些英雄,谙熟兵法,精通箭术。他不仅是儒学大师,也是军事奇才。

更多人自取其辱而后已的意思(自取其辱的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