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李重明在舞台上表演
李重明
李重明今年81岁了,满头白发的他看起来精神矍铄。他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会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四会民歌的“活化石”和“宝库”。这位八旬老伯看起来像一位“老顽童”,和记者聊起他钟情的四会民歌,他情不自禁地清唱起来,并用双手打着节拍。但说起四会民歌传承中人才断层的问题,李老又面色凝重。“我今年81岁了,肩上的担子很重啊。民歌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我要在有生之年让四会民歌走出广东,唱响全国。”虽然已是暮年,李重明依然壮心不已。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实习生徐紫祺通讯员杨明伟
81岁的李重明爱四会民歌爱到骨子里,他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都是关于四会民歌的内容。他介绍说,四会民歌分客家山歌、白话民歌、绥江船歌号子三种,800多年前,民歌就已经传开。
家里蚊帐杆被他拿来做笛子
李重明家族的祖辈都是当地“客家山歌王”。李崇明当时刚识字,但还不识谱,他就把父亲唱歌的腔调记下来私下试着唱几遍,然后把唱词记在小本子上。直到现在,父亲哼过的小调,他依旧能够唱出来。
小时候,李重明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经常要上山当放牛娃。每次只要上了山,李重明就放开歌喉唱起了山歌。还会引来对面山上干活的人的应和,于是大家就开始在山上斗山歌。这种场面,直到现在还镌刻在李重明的记忆中。
慢慢地,李重明对音乐越来越感兴趣。有一天李重明母亲发现蚊帐上的竹子短了一截,仔细追查之下才发现是李重明干的。原来李重明想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竹笛,所以打起了挂蚊帐的竹子的主意,自己用竹子制作了一支笛子。
81岁高龄仍下乡搜集民歌
李重明回忆说,他9岁那年,乡里举办民歌大赛,比赛的前几天,隔壁村都锣鼓喧天,歌声嘹亮,而自己村里却静悄悄的。村支书坐不住了,早上7点不到,李重明还在睡觉,村支书就把他从床上叫起来,让他去教村民们唱四会民歌。李重明顿时来了劲,仅仅一个上午,他就教会了村民们唱4首山歌。从那时起,李重明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块唱歌的料。1957年,李重明参军,加入 *** 空军司令部文工团;1964年6月至1980年,加入肇庆地区话剧团。1996年退休后,李重明投入到四会民歌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中。他花了6年时间,把收集的数百首民歌一字一句一调抄成册。在他的努力下,几乎已经失传的四会民歌再度焕发生机,开始在四会的乡村和大街小巷中传唱。
李重明说,从搜集山歌的那一刻起,他就发现了四会民歌面临的危机,那就是,如今会唱山歌的基本上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前年,李重明在四会的乡村里下发了3000多张调查问卷后发现,现在四会会唱当地民歌的只有165人,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老者。
有一次,李重明到自己的老家迳口镇,听到一位阿婆在唱民歌,非常好听。李重明几经艰辛说服一位老婆婆开口献唱,老人家却拉着他“躲”入小屋轻声哼唱,一边神色慌张地盯着窗户,生怕被年轻后辈看见笑话。“我当时就告诉她,四会民歌是活化石级的宝贵文化,要大胆唱,大声唱。”
他说,要找到好的民歌素材,必须要腿勤,深入到基层,脚上要沾着泥土,才能采集到沾着露珠的接地气的作品。过去这20多年,李重明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到四会的乡镇、村社。每到周末,他经常骑着自己的自行车,拿着一包干粮和一瓶水就出发了,每到一个地方,逢人就问会不会唱两句当地的民歌。一听说当地有会唱民歌的老人,他就欣喜若狂,上门请老人清唱,并录音,记下曲调。有时,一连好几天,他都在乡下生活,晚上实在赶不回去,就在老乡家里借宿。久而久之,村民们见他对收集四会民歌如此痴迷,都深受感动,一有这方面的线索就告诉他。有一次,在村民们的引荐下,李重明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找到一位80多岁的老伯,这位老伯会唱几十首已经失传的四会民歌,李重明好像找到一个宝库一般,在老人家里待了整整一天,搜集到的曲谱和素材记满了整个本子。
800年历史四会民歌焕发第二春
尤其让李重明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四会民歌重新在山谷或街巷中被传唱。“我现在下乡搜集素材时,经常能看到一些70多岁的阿婆一边晾衣服或者一边晒稻谷,一边哼唱着四会山歌,歌声在山谷中回荡,真的是美妙得很。”
如今,李重明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到各个镇和村的邀请,让他前去指导民歌大赛或文艺晚会。李重明去参加过几次镇里的民歌大会,他被现场火爆的场面吸引住了。有些老伯刚刚把牛拴到牛圈,就扛起一个小板凳到村里的小广场看演出了。
“虽然现场的条件简陋了点,几根竹竿撑起一个帐篷,几根木板搭起一个舞台,没有演出灯光和乐队,但台上台下的活动太热烈了,有时台上的歌手刚唱完,台下的就说‘这首歌我也会唱啊’,于是台上台下大合唱。”
到了农闲时节,山村里的民歌会更加热闹。晚上山里天气冷,就生起一堆火,也没有麦克风,大家围着火堆清唱,那种红火的场面李重明说起来十分激动。
客家山歌登上央视舞台
在2012年的一次演唱活动中,李重明无意中在台上亮了一下嗓子,消失已久的曲调瞬间唤醒了台下很多乡亲们的兴趣。表演结束后,不少人找到李重明,表示想要学习这种演唱。“从那时,我才开始意识到,我要在民歌传承上多花些功夫。”李重明立即行动,很快组建起了一支表演队,开设教学班,收徒授艺。
在李重明的带动下,四会的乡镇都自发开设了山歌培训班,四会民歌也作为艺术课程,进入小学课堂,暑假培训班、老年大学兴趣班、各种选秀比赛甚至商业演出。四会的很多中小学都建立了民歌传承培训基地。
20多年下来,李重明抢救性整理了1000多首四会客家山歌。2008年,李重明问鼎广东省国际小曲王争霸赛冠军,并获得“四会民歌小曲王”称号。2014年,李重明创作并领唱的歌曲《农谚歌》获广东省第六届音乐舞蹈花会音乐类金奖。2016年民歌对唱《龙岭放歌凤山和》荣获首届广东民歌民乐大赛银奖。这些年,李重明已经成为央视舞台的常客,并斩获各类大奖。
2016年“四会民歌”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重明是代表性传承人,他感到自己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他开始埋头创作起来。《李重明音乐作品赏析》是肇庆市首本音乐专著,他把多年收集的民歌辑录成册,编出《四会民歌》一书后,他如释重负地说:“过去山歌只是口头传唱,容易失传,但有了这两本书,四会民歌的火种就留下了,再也不会失传了。”
李重明说,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有800年历史的四会民歌走出广东,唱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