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晴叔和后辈排练粤曲 通讯员 尹文娟供图
■演出中的萧伟晴 尹文娟供图
“禅房挂上鸳鸯帐,佛前灯下俩同衾。”昨日,当萧伟晴向记者唱出这句粤曲时,这位82岁的“老戏骨”双目炯炯有神。在他身后的墙上,贴满了他近50年来的演出剧照,向旁人述说着他的曲艺人生。
出生在曲艺之乡万江的萧伟晴,先自学粤曲,后接受专业培训,更得到名师指点。他受托筹建万江戏曲协会,甘当“绿叶”悉心教学。如今,耄耋之年的他退居幕后,仍不遗余力传承技艺,受到广大村民与粤曲爱好者的欢迎与敬重。
剧团骨干
自编自导自演多个巡演作品
晴叔说,自己接触到粤曲,源于隔壁人家留声机播放的粤曲。那时晴叔30多岁,隔壁住着一位爱听粤曲的香港人,每次这位香港人回乡,他总能听到留声机播放的粤曲。听久了,晴叔越发着迷,由此激发了他学唱粤曲的兴趣。
后来,晴叔在当地广播站、宣传队任职,主要负责粤曲演出的组织工作。耳濡目染中,晴叔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既能唱戏也能弹奏乐器的他,挑起了剧团演出的大梁。
由于晴叔所在的剧团知名度颇高,所以演出场次很多,常常受邀前往中堂、道滘等地演出。晴叔还记得,最忙碌的一次巡演,他近两个月没回家。
“在那个电视还未普及的年代,一场粤剧演出是村里的盛事。”晴叔告诉记者,一个剧团近50人,唱一场“长戏”就要花近两个小时。村民们听说剧团要来演戏,赶紧吃完饭马上携家带口开着船来看戏。水乡河涌交错,在舞台上都能清晰听见船只开动的声音。
作为剧团骨干,晴叔为让剧团继续经营下去,当时曾自编自导自演多个作品,其中歌曲《三对半》、现代剧《一个破碗》《三月三》得到很多公社的认可,并获邀以万江公社名义前往各地巡回演出,单是《一个破碗》的演出就达80多场次。
孜孜守艺
82岁高龄仍活跃在社区曲艺社
今年初,万江谷涌社区举办2019年迎春文艺晚会,晴叔受谷涌社区邀请,再次登上舞台,与徒弟一起出演《鸾凤分飞》,并凭借精彩的表演赢得全场热烈掌声。此时,晴叔已82岁,而坚持唱戏已近50年。
成立万江戏曲协会并服务14载,重新组建谷涌人民剧团、到早年的县粤曲创作培训班培训学习一年……这些与粤剧相关的经历,构建起晴叔丰富多彩的戏曲人生。
晴叔告诉记者,他曾经得到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的亲身指导。他说,罗先生让他深刻体会到唱粤曲看似简单,但唱起来真的很不简单。晴叔唱出其中一句来举例,简单的一句词已经蕴涵了嘴形变化,齿音、鼻音的变化技巧。晴叔说,粤曲谁都会唱上几句,但怎样才能唱得好唱得专业,师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今,即使行动不便,晴叔依旧活跃于谷涌社区的曲艺社。在晴叔的积极带动下,吸引了周边社区粤曲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大家还主动为谷涌曲艺社添置了戏服、乐器等。“每周五,曲艺社都风雨无阻地组织排练,这些民间的艺术就该流传下去。”晴叔这样告诉记者。(记者 赖婉莹 通讯员 尹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