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不朽的战歌(军歌之父是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不朽的战歌(军歌之父是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不朽的战歌(军歌之父是谁)

毛主席和八路军,国画《到敌人后方去》

我军杰出的战地诗人、歌词作家

公木,原名张永年、张松甫,又名张松如,笔名公木。公木1910年夏出生于直隶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北 孟家庄村。

他先后考入直隶正定省立第七中学(即现河北正定中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国文系。

1930年1月公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冬公木与同学一起拜访了在北平探亲的鲁迅先生,聆听教诲。并为他们正准备筹办的 《文学杂志》向鲁迅先生组稿,鲁迅对他们的《文学杂志》给予了支持和指导并为创刊号写了一篇新作《听梦说》。学生时代公木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因搞暴动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两次被捕入狱。

1933年至1937年公木先后在山东滋阳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和河北正定中学任教。1937年“ 七七事变”后他投笔从戎,经林伯渠介绍奔赴晋绥前线参加由程子华任司令员的敌后游击队,任宣传股长,开始用“公木”笔名。1938年8月受党组织委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 *** 。

1939年秋公木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时,与同科的朝鲜籍音乐指导郑律成相识,两人决定合作谱写一部由八首歌曲组成的《八路军大合唱》。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那冲锋陷阵的号角,那威武雄壮的队伍,使诗人的灵感之火化作撼人心魄的诗句。

公木带着 *** ,一气呵成写出《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八路军与新四军》、《炮兵歌》、《骑兵歌》、《军民一家》等八首歌的歌词。《八路军进行曲》坚毅豪迈,热情奔放,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有着一往无前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革命气概。同年冬这首歌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油印出版,,首演于延安中央大礼堂。

1940年该歌在《 八路军军政杂志》发表后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成为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1941年8月,该歌获延安五四青年奖音乐类甲等奖。

解放战争中,各部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公木对歌词作了修改,更名为《人民 *** 进行曲》。1949年此曲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曲目。1951年中国人民 *** 总政治部统一修订歌词,刊于《部队歌曲选集》第一集。1965年改名为《中国人民 *** 进行曲》。

军歌之父公木

公木 1941年5月公木调任军委直属队政治部文艺室任主任。1942年9月调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公木参加文艺工作团到东北开展革命工作,被任命为本溪市委宣传部长。1946年1月,公木参加筹办东北公学任党委书记、教育长。

1947年4月成立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公木任院长。全国解放后,公木曾在鞍钢教育处任处长。1954年10月调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任副所长、所长,在此期间代表作协赴匈牙利、 罗马尼亚交流访问。

“军歌之父”经历人生低谷

1958年公木被错划“右派”并被开除党籍,到吉林图书馆任馆员。1962年公木被分配到吉林大学中文系当教员,他开始转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公木的冤案得以昭雪,恢复了党籍。他先后担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副校长, 吉林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 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暨文学协会主席, 中国文联委员暨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暨吉林分会主席、中国 *** 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 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1998年10月30日公木病逝于吉林长春。如今公木先生的塑像矗立在吉林大学的校园内;公木的灵柩安葬于河北省辛集市烈士陵园。

公木的墨迹

公木是我国著名的红色诗人、学者和教育家。他在《公木诗选》后记中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诗”。他以惊人的毅力从《千家诗》学起,酷爱唐诗宋词,在漫长的学者之途当中,边学习边创作,终于打下了广泛的古典文学和语言学的坚实基础。

公木是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之一,东北师范大学校歌词作者。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兼中文系主任,吉林社会科学院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吉林社会科学联合副主席兼语文协会主席,吉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暨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席等职务。

当年84岁的他依然思想非常活跃,精力旺盛。在他的倡议下,又组起了《中国诗歌简史》编委会,他团结了一批立志要填补中国诗史空白的研究学者。公木堪称是用生命写诗的人,老诗人的心里燃烧着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

他曾主编《部队文艺》等,源源不断地在各地诗文报刊上发表诗作及论文等。鲁迅的文学学风和蒋光慈等人的诗作成为他一生奋斗学习的楷模。公木晚年的诗情犹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又如黄河惊涛一泻千里而一发不可收拾。

公木以清新、质朴的格调热情歌颂农民的觉醒,广大群众获得解放的兴奋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不仅如此,他还在培养一代新人的路途上呕心沥血。当今一代新诗人邵燕祥、 张志民、 流沙河、 未央、雁翼等都尊敬地称公木为老师。应该说公木为中国年轻诗人留下了“领路人”的美称。

不朽的军歌之父

公木与郑律成的不朽合作

诗人公木的成功词作《中国人民 *** 军歌》,这首“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军歌作曲家郑律成的谱曲,犹如为军歌插上了翅膀。当年它带着高昂、激越的旋律自由地翱翔在根据地,萦绕在祖国战云密布的上空。70多年来这首歌曲激励着一代八路军将士,一代中国人民 *** 将士的战斗成长;在夺取革命胜利,为人民夺取和建立政权,建功立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举世闻名的歌曲 《东方红》的诞生和定稿发表中,公木也倾注了一腔心血,这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都证明了他在创作问题上的宽厚胸怀。公木又确确实实是“以歌作为武器的宣传家”。公木的诗、词、文学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遗产,人们也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八路军进行曲》创作于1939年,歌词作者公木彼时是一名文武双全的抗日战士。公木1938年8月从抗战前线去延安在抗大学习。学习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写歌词、诗歌。此时朝鲜郑律成也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教抗大学员唱歌。在一起工作中他和郑律成配合得很好。当时郑律成住在他隔壁,他俩像亲兄弟一样友好。郑律成常到他的住处来玩。一天郑律成坐在他床上翻看他的笔记本发现那有很多诗,一时高兴得不得了,他很快为《子夜岗兵颂》谱了曲。郑律成唱给他听,公木听后非常高兴说:“一首诗你让它变成一支歌,那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

到了1939年四五月间,郑律成提出搞个“八路军大合唱”,约他写词。郑律成还说,什么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几首歌嘛。此时, 冼星海与光未然也提出搞“黄河大合唱”。“大合唱”这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虽然公木住在山洞里,心胸和视野还是很开阔的。他首先写了《 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接着还写了《骑兵歌》《炮兵歌》。8月份“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全部写完。

延安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当时抗大连手风琴也没有,郑律成就哼着作曲,他唱,公木听。9月份,曲还没作完郑律成就调到鲁艺音乐系去了。鲁艺音乐系的条件好一点,有了乐器。10月份,郑律成作曲完毕,“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歌曲印成油印小册子,传遍全延安宝塔山下,传遍了全军,一时掀起了唱歌 *** ,前方后方都唱。

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两支歌刊登在总政主编的报刊上。总政宣传部部长萧向荣还专门请公木和郑律成去吃饭,说了很多鼓励他们的话。

多年后公木曾说:“如果我不坐几次牢,不亲身参加抗战,不亲自作抗战时事研究,那是绝对写不了这样的歌词的。在‘八路军大合唱’中,抗战的三个阶段我都写上了,写成大兵团音乐形象,不再是那个游击队的形象。

其实1939年我军还没有形成大兵团,但文艺创作要站在抗战形势发展的高度去写。这是我当时的一种真感情,是很自然很自觉地写的。不是首长叫写的,也没有谁告诉我要这么写。

军歌之父和年轻的军队文化工作者

回想起来,那时我们二人胆子也真够大的,既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一写就是军歌、进行曲。这样的环境,我想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在其他任何时候可能都是不行的。”

在延安,公木和郑律成合作创作《中国人民 *** 进行曲》(当时称《八路军进行曲》),受到人们广泛赞誉。面对荣誉和奖励,两人都展示了谦虚的品格。公木在多种场合说:“此事是郑律成提出来的”,“我只是写了八段歌词,创意布局,多得力于郑律成同志”,“郑律成同志为我的歌词插上了翅膀”。

郑律成也多次说:“没有公木同志作词,我那些曲就谱不出来,是他的歌词让我产生了 *** 、产生了冲动。”

几十年过去了,公木和郑律成始终保持着兄弟情谊。1976年春天,郑律成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办事,其间几次去公木家里看望公木,两人相约有机会再度合作,写一首歌唱周总理的歌曲,但这一约定随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猝然离世而成终生遗憾。

公木(右一)和夫人在家中接待郑律成夫人(中)、

《英雄赞歌》唱响几代人最强音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题曲是《英雄赞歌》,它的歌词作者也是公木;曲作者也是一位大作曲家刘炽。公木先生于1998年10月30日因肾功能衰竭在吉林长春辞世;刘炽先生于1998年10月23日去世。两位大师虽并非同年同月出生,但离开人世时却像约好一样,同年同月,日只相差7天。

据回忆,当时编剧毛烽和导演为《英雄赞歌》写歌词,找到了公木先生,先把没有最后剪辑的电影 *** 给他看,之后公木钻进长影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拿出了“烽烟滚滚唱英雄”。

公木先生的夫人吴翔回忆当年情景是这样的:“写《英雄赞歌》是1962年,当时武兆堤、 田方、刘炽他们三个一起来家里。公木对我讲,他们让我写歌词我不想去,我是摘帽右派,费挺大劲写完之后还不定会怎么说。后来武兆堤、田方、刘炽还是非拉着他写,公木就被他们给拽走了。

第二天下午他回来说就写了四段歌词。我问他,你的新思想基础是从哪儿来的?底气又是什么?他说我不是前几年写了一个“烈士赞”的诗嘛,我感觉《英雄儿女》这电影就跟那诗有关系,都是写英雄,刘炽给我讲了脚本、主题,然后我就写出来了。

有位作家写了《公木传》,自传讲述一位老“运动员”从1938到1998年共60年的辛酸人生。他并不是一位竞技场上的体育健将,而是一位瘦削的诗人。不过在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之中,他可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 运动健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延安的抢救运动开始,他几乎一场不漏地卷入了每一次运动涡漩,并且每一次都作为被批斗的一方而归人另册。

所以1979年在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公木在一篇被称为“轰动全场”的发言中,幽默而又无奈地自称为“一位老运动员”。这位“老运动员”的名字,是一个谜语。谜语的谜面是“松开秋千索”。

那就是把“松”字分开为“木”“公”,再用传统的“秋千格”来猜,扣得的谜底就是《公木传》传主的名字:公木。现在回头来看这位充满阳刚之气而又能文能武的著名诗人人生,就仿佛每分每秒都紧紧绑缚在时代的秋千索上,或高昂或低沉,时而凌空,时而坠地,始终伴随着时代脉搏而上下起伏颠簸律动。

2010年,河北辛集市举办公木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郑律成夫人丁雪松挥笔题词:“公木,亲如兄弟”,并特派女儿郑小提参会。此时的丁雪松已92岁高龄,手有些颤抖,但还是极其认真地题词,写了几次,然后挑了一幅好的让女儿带到纪念会上,以表达她和郑律成对公木的怀念之情。

公木和年轻作者交流歌词创作

公木家乡河北辛集市(原束鹿县)是千年古县,皮革之乡,全国有名的文化之乡,曾以“诗洋画海金束鹿”名扬海内外。在石家庄东部60多公里处。

1965年夏末一队由几十辆军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沿着石津运河由石家庄向东奔去,碾起一路黄土烟尘,这是石家庄铁道兵学院(总字501部队)2000多官兵学员奉命去束鹿县旧城片参加支援地方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

学员们知道这是去完成一项政治任务,停课闹革命啊,大家来了情绪,在军车上唱起来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我们分别在这里的十个人民公社,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八个月,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开会批斗“四不清“”分子。直到1966年春天邢台地震,波及束鹿,彼时天摇地动,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我们全力以赴救助伤员,帮助老乡恢复重建家园。待中央“5.16通知”下发,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才返回校园。

辛集公木纪念馆

多少年之后才知道这里是“军歌之父”公木的家乡,我们竟和这里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机缘巧合。沧桑巨变,转眼瞬间,今天辛集市为公木修建了纪念馆,今年是公木诞辰111周年,此处同样也是一处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使我们可以追思溯源,不忘初心,让军歌嘹亮,永远激励我们牢记使命,奋勇前行。

更多不朽的战歌(军歌之父是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