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关于《古炉》很多人评价说:从没有见过哪一本书,竟然能把“肮脏”写到这种地步,没读完开头就不想读下去,实在是令人作呕。但这部贾平凹曾历时四年、三易其稿、写坏300支笔创作完成的最长作品,真的有这么不堪吗?这部作品又究竟表达了什么?
《古炉》这部小说,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陕南农村为背景,借弃儿平安的视角,讲述了位置偏僻、贫穷落后的古炉村村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邻里纠纷、夫妻生活和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村民们擅长烧制瓷器,勤劳但极度贫穷。也正因为贫穷,所以用写实手法表现出来的古炉村,给人一种简陋、荒诞、残忍的印象。
平安,是一个被蚕婆,收养的弃儿,身材矮小、相貌一般,但却能够听懂飞鸟鱼虫、花草树木的讲话,并且和他们对话交流,还有特殊的鼻子, 能分辨气味,当然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反而因为出身的缘故,始终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平安的祖父,在50年代前,被 *** 拉了壮丁,后来更是随着 *** 败退台湾。也正因为如此,与收养自己的蚕婆相依为命的弃儿平安,成了村民眼中的反革家属,成了被人歧视侮辱的孩子。村民们还给平安起了一个外号,叫做狗尿苔。而平安为了生存,不得不去讨好村里人,经常替人跑腿,不仅要为抽烟的人跑腿寻火,还要笑迎别人的冷嘲热讽,承受着那个年纪,不该承受的重负。
《古炉》以“春夏秋冬”为章节名,分成了“冬、春、夏、秋、冬、春”六个章节,但其实整部小说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冬部”,也是整部小说的序幕,古炉村的支书、队长等主要人物陆续出场。第二部分是“春部”,讲述了时代对村庄的影响,以及村民因利益和地位纠纷,导致的矛盾加剧。第三部分则是“夏部”、“秋部”和“冬部”,主要讲述村庄里矛盾的爆发,村民们的矛盾从言语纠纷,进一步演变成了暴力冲突。第四部分“春部”,也是小说的尾声,随着一些人的死去,村里矛盾缓解。
小说作为一部近七十万字的长篇,特点就是描写详细。或许正是作者对人们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写太过详细,没有加丝毫“滤镜”,所以,使得《古炉》这部小说口碑两极分化严重。赞美的人,称这部小说是农村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厌恶的人,则觉得全书充满了“屎尿屁”等肮脏的字眼,人们的行为动作,以及交流时的言语,都太粗俗了。甚至更有人觉得,贾平凹为了博眼球,是在揭时代的伤疤,大写特写农村的丑闻和落后。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争议,使得贾平凹在申报参选第九届矛盾文学奖时,没选择获奖概率更大的《古炉》,而是选择了《老生》。
这样的认同和反对,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从现实写作的角度来看,《古炉》是一部宽泛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虽然现实生活和小说情节的时间线,并未完全吻合,但也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一些当时的历史记忆。而以小说形式还原历史,所产生的误差,也可以理解,因为小说,毕竟不能像史书那样事无巨细、不加个人观点的去记录。
如果从语言的优美程度上来看,《古炉》中的词句更是减分项,人的天性就是追求美好,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难去回忆、接受,甚至认同以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就像“一个习惯了较好环境的人,很难愿意长时间逗留在他肮脏的邻居家中。”
不过,历史是用来警醒的,追求美好,也并不是忽视现实,而是正视现实。
用现在的眼光审视我们以前的农村生活,是非常痛苦的。而《古炉》这部小说的珍贵之处,则就在于真实的以前的农村生活的原貌,不加丝毫修饰地表现了出来。这种真实,有着一股直击心底的力量,他把我们所不愿意接受的、不愿意见到的、脑海中主动忽略的东西都一股脑地写了出来。
最好的喜剧,背后其实是悲剧。《古炉》这本小说,看似写的是陕南山村的故事,其实暗喻的是我们国家以前真实的农村。初读时,我们或许会因为古炉村的卑陋、粗俗、落后和荒诞,而感到好笑和不齿,认定这种事情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但当我们发现,这种情节是真实的时候,才发现小丑竟是我 自己。就像,父辈们告诉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可能体会不到那份“不易”,但当这份原始农村的现实,被硬生生的剖析开、摆好、端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感受到如今美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