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原客家话(为什么客家话保留了中原话的特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原客家话(为什么客家话保留了中原话的特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原客家话(为什么客家话保留了中原话的特点)

方言,是回家的路。

你說起那條回家的路

路上有開滿鮮花的樹

夢裏乡音,萦萦低回

巷陌煙霏,青霭追陪

晚归的遊子輕輕扣門

從此推開了一整個春

多想告訴你

在我的故乡裏

有一種早上,是天光

有一種晚飯,叫食夜

有一種下雨,叫落水

有一種喜歡,叫歡喜

心,是開滿鮮花的樹

客语,是心中回家的路

客家,是中国古代对从北方往南迁徙躲避战乱的汉族人称呼,客家承载的是古代北方 *** 顽强活下去的写照,多次的迁徙,让客家话维持了每个历史时期的一部分特点,魏晋、隋唐、宋元,甚至近至明清,在客家话中能聆听到各个朝代的词汇声音,一个客家方言就是客家迁徙史的浓缩

客语作为客家民系的母语,同样保留了许多古汉语发音。完整的九声六调,丰富的韵母韵尾。很多客家人从小就用客语背古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有些用普通话念着并不押韵的文言,换成客语,读得便十分舒畅而且唯美,仿佛眼前呈现出古人的身姿。这与客语中的单音节古词有关,这种「我手寫我口」的做派,可见客家人对久远古音的记忆执着和热爱。

客家话里,保留了中古汉语音节。语速适中,不失顿挫,且散且淡,又颇为生动有趣。大清早,掼只书包,行在小巷里,必必静。街坊邻居嘛,总要寒暄几句。"食矣饭无?" 一句亲切的问候,加之又多爱用叠词,黑是抹抹乌,亮是灿灿光,圆是轮轮圆,瘦是瘦癯癯,词之妙,音之美,轻、脆、软、糯,总是不离其间,而那说的人,自然也就惹人爱。

摩托车在乡间开了一路,没有想象中的尘土飞扬。在那长久的绿色的凝视里,你的眼睛好像要变成一只翠鸟,飞离眼眶。“阿妹,俺转来了……”是奶奶的声音,带着迟疑的喜悦。那声音拂过围龙屋的砖瓦,穿过吊脚楼的回廊,穿过南方湿气弥漫的清晨,以及炊烟晕染的黄昏。在这里,山是山的影子,狗,懒得进化。记得六岁时候去上学,奶奶会说,阿妹去书房了。一学期结束,她说,阿妹散学了,一学期开始,她又讲,阿妹收学了。

以前从没想过,家,是什么?客,从何处来?可人,好像就是这样,在她的乡音里一天天长大了。

后来,听过很多人说,虽然听不懂客家话,还是觉得它好听。像土地,像阳光,像腾空的竹篮装满爱。事实上,如果你真的去到那些村寨,你会明白,一座山就可以是他们的生活。晦涩的客语一起,你聆听,中原人的古音。因为他知道,那些属于他的时间,记忆,还有梦,终将会伴着这声音归来。

“客家”和“客家语”并存,客家先民,本是战乱时局中长期从北方迁移的 *** ,兜兜转转几代,最终在粤闽赣地安家。清,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如今的客家人,主要分布于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独立的族群意识,造成了南方方言在各地的差异。“

但明明不是在同一个省内的,隔山跨水相距千里,互相之间却说着熟悉的客家话……虽然大同小异,却能立刻感受到是自己人,而那客家话亦有许多称谓:涯话、麻盖话、新民话……许是因为早年动荡迁移,客家人又对客语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客家人以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家训教育子女

客家先民,半生漂泊。如今的客家后裔,同样散落在世界各地。闽粤赣,是客家话的大本营之一,客家人不会忘记自己的根,不会忘记久远的祖宗言。

客家的对曾经执着的记忆,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落叶归根思想,虽然可能迁来南方多年,甚至几百年,但依旧不会忘记原来是哪里,而中国人正是因为这种对过往的强烈追思,才能让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永不断开,有记忆才有历史,有家族历史才有民族历史,国家历史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与弘扬得以存续

“上香——”

“拜——”

一些南洋的客家人,年年春节,依然会向祖宗牌位焚香礼拜。那烛光摇曳,宛若踽踽行路的客家人,心燃着的灯。四海之大,何以为家?他们自知漂泊的孤独,也曾尝过举步维艰的彷徨,但乡愁如灯油供养,把他们善良而磊落的一颗心照亮。

为人,必寻其来处。某州、某县、某村、某氏。虽然人老了……

图片 | @青简Jane

但他始终记得家的路。

参考资料:

《为什么中国客家人有浓烈的落叶归根之情?》檀信介

《海上花列传》韩邦庆 [清]

《客从何处来》誰最中國

《中国人的情结》文本 毕赣

更多中原客家话(为什么客家话保留了中原话的特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