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 十大元帅皆为我国的开国元勋,在 *** 的领导下为革命、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排名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 *** 。
作为革命老先辈,十大元帅大多都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结识 *** 。然而,因为各自身上分配的任务不同、所在地区不同,十大元帅先后与 *** 初次结识的时间线最长的拉开了将近九年之久。
其中,最早的罗荣桓在1927年就与 *** 结识,而最晚的贺龙直到1936年才与 *** 正式见面。这九年,囊括了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中央苏区工作到红军长征等革命存亡最关键的时期。也正是在这七年,十位元帅在与 *** 结识的过程中初步为往后在正确革命道路上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积累了深厚的资历,以及建立了与主席的革命情谊。
一、 *** 慧眼识才提拔罗荣桓
罗荣桓作为最先结识主席的元帅,不同于他人多以会师的形式初见,罗荣桓是以自己的突出表现让 *** 另眼相看的。
1927年9月,在参加完湘赣边秋收起义之后,罗荣桓随部队来到文家市,第一次与 *** 会面。虽然这是两人初次见面的地方,但是当时的罗荣桓尚未在 *** 心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直到1929年11月,在即将召开的古田会议前不久,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 *** 召开了准备会议,收集各个同志的意见建议。
罗荣桓当时是红四军第三纵队第九支队的代表,他常看见支队中有一名军官对士兵下手凶狠,严厉体罚,人送外号“铁匠”。罗荣桓敏锐地看到,虽然部队需要严格的纪律,但是过度惩罚和严厉会破坏战士们的士气和上下团结。
因此,在准备会议上,罗荣桓以此情况为例提出了废止肉刑、反对打骂战士们的提议。 *** 听了之后深表赞同,并且开始对这个代表另眼相看:能发现军中的问题、不正当的风气,力求一点一滴地整顿改进,是个可造之材!
一个月后,在古田会议召开中场, *** 带着秘书走路,正好罗荣桓从身边路过。 *** 远远地对秘书指着罗荣桓说道:“这个同志是个人才,但我们发现晚了。”后来,在改组红四军第二纵队领导机构的时候, *** 就把罗荣桓提拔上来,担任二纵的政治委员。
*** 慧眼识才看到了罗荣桓的能力,并且亲自提拔,这让罗荣桓十分感动,并且下定决心要好好干。1930年,林彪担任红一军团红四军军长,虽然年纪轻轻,但个性很强,没几个干部能和他磨合好、处得不僵的。当时, *** 认为罗荣桓可以与他搭档,就又派了罗荣桓去做林的政委。果然,罗荣桓的工作既有原则性,又十分灵活,林对新搭档也是十分满意,两人配合得很好。
为报答知遇之恩,罗荣桓对 *** 可以说是坚决拥护。1932年的宁都会议上, *** 因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排挤被迫“靠边站”,职务也被撤了。罗荣桓却在会议上坚决支持 *** 的正确主张,公平公正为他说话,结果也被牵连撤职,遭到排挤。当时 *** 因被撤职已经失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但罗荣桓没有做墙头草,坚持真理,实在难能可贵,也因此被毛称为是“一生共事的人”。
罗荣桓是最早结识 *** 的元帅,也是最早离开他的元帅。1963年罗荣桓逝世后, *** 悲痛万分,亲自前往追悼会吊唁,还亲自为他赋诗感叹: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二、朱毛心意相通会师井冈山
朱德名列十大元帅之首,是与 *** 一起战斗时间最长的我党领袖之一。 *** 曾对朱德作出很高的评价“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可以说,朱毛的结识是两位伟大的人的心意相通,从而诞生出了伟大的革命果实。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带领部队转战赣南,在途中听说了 *** 率部上井冈山的消息,在得到报纸证实后朱德就开始想尽办法与毛取得联系。在起义失败后朱德就开始逐步形成寻找根据地立足的思想,并且比起同时期的叶挺、贺龙,朱德认为 *** 将武装斗争融入广大农民群众、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更加高明。同时, *** 又善于搞农民运动,这使得朱德对他更加信任,一心想要与他靠拢。可以说,朱德有着极强的洞见力和思想深度,与 *** 的想法不谋而合。
朱、毛的相见几经波折。本来,朱德通过老友、国民革命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的帮助,化名王楷,以16军140团的 *** 隐蔽的同时得到了物资援助。为了与 *** 取得联系,朱德派出 *** 的亲弟弟毛泽覃伪装成16军的副官前往井冈山寻找 *** 。
同时, *** 也派出何长工寻找朱德。白色恐怖之下,何长工几经辗转武汉、香港,来到韶关之后偶然在澡堂洗澡时听见当地驻扎着的王楷部就是朱德的军队,于是何长工成功与朱德取得了联系。
然而,既然何长工都能在澡堂听见朱德化名之事了,可见朱德的隐蔽已几近于暴露了。不久,蒋介石就知道了朱德就在范石生军中,密令范赶紧将朱德处置掉。然而,范石生早已看不惯蒋介石的违背革命的行为,并没有听令,反而让朱德赶紧走。朱德离开16军后领导了湘南起义,同时向井冈山靠拢,而 *** 也被湘南特委派遣下山。最终,朱毛在井冈山成功会师,完成我党历史性的壮举。
朱 *** 见后创建了红军,成立了红四军,是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的一大步。两人心意相通,可谓是一见如故,在之后的反围剿作战中时常并肩作战,商讨对策,总结经验,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朱毛会师后,陈毅、林彪、彭德怀也相继与 *** 结识,一股力量正在慢慢壮大。
三、徐向前结识 *** 又遗憾错过
徐向前与 *** 的结识可以说是十大元帅中最遗憾的一例。
1935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张国焘本来本本分分带着队伍与中央会师,在看到中央红军仅剩下2万多人后却动了别的心思。红四方面军的兵力是中央的四倍之多,而且比起当时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可谓是兵强马壮、人多势众。就这样,张国焘开始密谋另立中央,并渐渐对中央红军施压。当时这个情况已经为很多人所察觉,但是徐向前作为开路先锋一直奋斗在前线,对正在发生着的复杂局势的变化一无所知,因此也毫无防备。
7月中旬,中央红军抵达徐向前驻守着的芦花前线,徐向前终于见到了 *** 班子,包括 *** 。在之后的几次会议上,徐向前的看法和路线使 *** 十分赞同和欣赏,加上 *** 早已听闻徐向前的军事才能,因此 *** 其实是很想争取到徐向前这一路队伍的。
9月,张国焘执意要南下,违背了中央北上的决定,陈昌浩决定跟随张国焘,到了徐向前摊牌的时候了。 *** 在北上前夕探访徐向前,问他对此事怎么看。然而,徐向前当时一心想着不能分裂军队,因此作出的回答是“四方面军如果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指挥”。 *** 听了之后沉默了一会儿就走了,当晚率军不告而别。
第二天一早徐向前听到了中央红军已经离开的消息,久久没有回过神来;他没想到自己的答复造成的结果是两军分开。因为在昨晚的答复中,他还提出了“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
但是在 *** 眼中,他的回答是一个态度的表决。这时候徐向前是痛苦的,他既不想与中央分裂,也不支持张国焘,但是又不想让红四方面军“分成两半”,却根本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不过,徐向前还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当陈昌浩过来问他:“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还是不打?”,徐向前非常坚定地说道:“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并下了严令,无论如何不准开战。同时,徐向前也坚决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最终张国焘在多方压力下被迫同意北上。
可以说,当时徐向前对我党中央的坚决维护和支持避免了局面失控、事态进一步恶化,有效团结了我党力量。因此,虽然有遗憾,但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四、与贺龙神交已久的“二十八画生”,英雄终相会
贺龙与 *** 都是湖南人,也都投身于革命,按理说应该早已熟悉,但两人是十大元帅中最后相见结识的,这和贺龙的前期轨迹有关。
贺龙最为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两把菜刀闹革命”,不仅打出了威名,也渐渐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在讨袁军、护国军中,贺龙都担任要职,北伐战争中更是荣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可以说是声名远扬。自然,湖南老乡 *** 早已听说贺龙的大名。
而早先的 *** 在长沙的湖南一师学院读书,笔名“二十八画生”,因奇思妙想的名号和学富五车的才华在学院中也很出名。贺龙在长沙期间也听说此名,对 *** 的才华啧啧称奇。不过,当时还是军阀的贺龙和有志青年 *** 自然是没什么交集的。
然而,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背叛革命路线后,贺龙就加入 *** ,继续追求心中的真理。在领导红军长征期间,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将台堡会师,成功与 *** 相见。当时是1936年,距贺龙第一次听说 *** 的“二十八画生”已过去二十年之久,贺龙也从旧式军阀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斗士,神交已久的二人终于正式结识。
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 *** 还在1931年、1932年于中央苏区分别结识了聂荣臻、 *** 和刘伯承。在长久的战斗和革命工作中, *** 与这些才能出众的元帅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聂荣臻曾在1992年选择将 *** 办公照挂在自己办公室内,一直陪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时光。他曾说:“我们这一代人,对 *** 同志有着深厚的感情。没有他,我们还不知道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
毛主席与元帅们的结识不仅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更是我党革命一点点发展起来的缩影,是我党历史中一点一滴的璀璨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