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皇位之争,一直是我国古代社会永恒不变的议题。在封建时代,人们受王朝统治,皇帝处于权力的顶峰,拥有生杀决断的权力。一个皇帝能力的强弱、道德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该王朝的发展与进程,同时也影响着百姓们的生活。在大众的印象中,汉唐两个王朝一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也都曾宣扬国威,站在当时世界之林的高处,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就是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李忱。
公元810年,李忱出生在唐王朝的皇室之中。他的父亲是唐宪宗李纯,在一众兄弟中,李忱排行十三,是宪宗诸多儿子里最不起眼的那个。在如今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剧中的人物说一句话,那就是“母凭子贵”,但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大部分情况都是“子凭母贵”。母亲娘家的实力是否雄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皇子出生后的待遇。不幸的是,李忱的母亲就是一个在宫中毫无根基的侍女,在后宫争奇斗艳的妃嫔之中,李忱的母亲像他一样,掀不起一点浪花,更别提替儿子谋划以后的出路。
母亲不给力,父亲又不重视,年幼的李忱成为了皇室之中一位没什么存在感的皇子。他从出生起就身处王朝顶端的权力漩涡之中,比同龄的孩子更明白人情的冷暖与人心的险恶。他自知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干脆也不参与朝堂中的斗争,后来为了保护自己,李忱更是装作了一副木讷痴傻的样子,希望能借此消除身边人对他的戒心。
事实证明,李忱做到了,在之后的多年里,他一直被摒除在权力争夺之外。这对于李忱来说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个能够充盈自己的时机。在他人的漠视下,李忱私下里勤于读书,乐于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与处事原则,而这些都为他以后要走的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唐宪宗李纯去世后,李忱的三哥唐穆宗李恒即位,并将李忱封为光王。但潜伏在李忱身边的危险并没有随着兄长的登基而消散,相反,在之后的二十四年里,李唐王朝先后换了四位皇帝,除唐穆宗外,其他三位都是李忱的侄子。在即位之初,后三位皇帝都曾对李忱起过疑心,认为他如此愚钝,或许是为了隐瞒祸心。为此,他们曾几经试探李忱,在言语方面更是多番侮辱取乐。但无论他们做什么,李忱都始终是一副少言木讷的样子。久而久之,在位的皇帝也就放下了对他的疑心,只将他当成一个胸无大志的无用之人。
李忱如此作为,本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后来竟因此获得了手握实权的宦官马元贽的青睐。原来,在唐武宗病重之际,马元贽因担心后来的即位者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就想选一位相对好操纵的皇室中人来继承皇位。李忱装疯卖傻多年,在此时就成为了马元贽最好的人选。于是在唐武宗还未崩逝前,马元贽就将李忱立为了皇太叔,希望能通过控制李忱,继续享受自己的滔天权势。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李忱竟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在登基之后,三十七岁的李忱逐渐显露出自己的能力,众人这才发现,他并不是一个能够被控制的傀儡,而是一个心中藏有大志的天子。李忱从前隐忍低调,为的是活命,但现在他已然坐上了皇位,拥有了全天下最高的权力。机会就摆在面前,李忱在心中告诉自己,哪怕是为了前三十七年受到了刁难嘲讽,他也要开创出一番盛世,向天下人证明,他并不是所有人口中的愚人。就这样,李忱颁布了他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其中明确表明,他将打击朝堂中盘踞多年的党派争斗,还将抑制宦官的膨胀的权力,以此来为他期待中的盛世打下基础。这份圣旨一经发布,立刻在朝野中引起了轩然 *** ,原本认为新皇是个糊涂人的官员们都胆战心惊,生怕一不小心就惹祸上身,成为被儆猴的那只鸡。
李忱于37岁那年登基为帝,在位十三年,开创了唐朝的“大中之治”。在他统治时期,唐王朝整体上稳定繁荣,百姓们也都安居乐业,他极大地整肃了朝堂,同时遏制了宦官专权的乱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李忱实现了他心中的理想,也掀翻了人们从前对他的印象,而他人生的前37年,也成为了卧薪尝胆的又一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