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尽锐出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这是中国 *** 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做好顶层设计,集聚研究优势;依托深厚学科积淀,凝聚学科合力;深入躬耕实践一线,把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涵育一批批时代新人,书写了属于人大人“独树一帜”的答卷。
2022年6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12届毕业生、四川眉山永丰村第一书记刘超,向在当地考察的 *** 总书记汇报工作情况。
01
强化顶层设计
集聚研究优势
全国第一家
中国人民大学
努力打造
*** 总书记关于
“三农”工作重要论述
理论研究高地
人才培养基地
宣传阐释阵地
今年8月20日, *** 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业已启动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工程: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心由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共同组建。
该中心是全国第一家 *** 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中心,旨在加强对 *** 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科学方法的全面系统研究,促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 *** 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以科学理论为指引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此外,学校2022年成立“ *** 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概论工程领导小组”,开设全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首门《 *** 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概论》特色课程。
此前,2021年学校成立了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勇担求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问题的历史性任务。与国家乡村振兴局、浙江省委省 *** 共同举办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培训班,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积极服务国家政策,认真梳理浙江示范区建设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提炼体制机制新成果,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成果经验,为促进地方共同富裕明晰方向。聚焦乡村振兴进程中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选取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问题设置课题,开展高质量调查研究,为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秉承传统
致力理论创新
服务国家重大决策
2008年,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授予了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名誉院长杜润生暨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以及数位理论贡献人,以表彰他们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论贡献,作为主要贡献人之一的周诚、张广友以及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杨勋、陈锡文、白南生等均系人大教师或毕业生。
此外,人大独创的以“三板块”学说为核心内容的土地经济学理论,系统提出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理论,首创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以及对我国新时期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等,都是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大贡献。2009年召开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高度赞扬了人民大学通过长期深入研究对推进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做的贡献,这也是服务中央重大决策的重要体现。
精准扶贫提出以来,学校专家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贫困县退出评估专家组组长,为精准扶贫战略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第三方评估作出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与农村发展相关学科众多研究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智力成果。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学校组织专家学者对疫情期间中国的农业农村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专家团队领衔,针对疫情对国家粮食安全、畜禽产业发展、农产品价格、反贫困、乡村治理等方面影响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了众多报告,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在国家防疫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团队成员短期内完成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在国家重大需求面前“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精神。
02
深厚学科积淀
凝聚学科合力
砥砺七十载
扎根深厚底蕴谋篇布局,凝聚一流学科创新合力,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之初以“八大系”为学科基本组织架构,在经济计划系农业经济教研室下设的农业经济专业,就是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的前身。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2004年,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在原农业经济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我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中成立最早、最有影响的“三农”问题研究学系。学院在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3 年被原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取得农林经济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7年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组织的首轮“双一流”成效评价中,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整体进入第一档,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农业与农村发展相关学科
这块“金字招牌”
愈发熠熠生辉
名师辈出
中国人民大学农经学科
名师辈出,俊彦云集
20世纪50年代,曹国兴主持编写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等教材,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科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建立者。张象枢主持编写了《中国农业系统工程丛书》《环境经济学》,是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和环境经济学的早期开拓者。20世纪80-90年代,几代学者接续奋斗,在农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反贫困、农业系统工程、生态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史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秉承光辉历史,再续时代华章。学校目前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教师队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所在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所在单位、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处所在单位,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专业标准制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十三五”教材规划工程实现了涉农类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的自编教材(含讲义)比例达到60%以上。
03
躬耕实践一线
成果写在大地
深耕耘 真学问
聚焦乡村振兴
人大师生
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研究实践,只争朝夕!
2017年以来,学校在全国10个省(市)不同特色的市、县、乡(镇)、村建立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31个,参与地方乡村振兴及产业发展规划8个,打造艺术振兴乡村新模式2个,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固定观测点78个,每年培训各级各类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地方干部近千人。
在乡村振兴实践研究上,从全国遴选100个乡村振兴典型观测县进行跟踪式研究,收集观测县的年度指标数据,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发布《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报告》。
反贫困研究
人大反贫困研究
贯穿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之路
人大学派一以贯之,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自成一派,不断结合时代需求,为我国反贫困事业作出了无愧时代的卓越贡献。
从1994年起,人大反贫困研究的第一批学者——严瑞珍、程漱兰等人身体力行,在太行山区建立的脱贫与发展试验区,以农村综合发展理论指导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经典反贫困模式,代表作《中国贫困山区开发的道路》获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6年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1999年吴玉章科研奖。进入21世纪,以温铁军等为代表的人大学者深入研究全球化条件下和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融合与乡村脱贫、全面小康的创新与协调关系,强调构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多产融合和绿色发展、创新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形式、建立城乡新型互动关系。
随着精准扶贫的提出,中国反贫困事业迈入新阶段。2016年学校依托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反贫困研究团队成立中国扶贫研究院,以服务国家脱贫攻坚重大任务为使命,聚焦中国伟大实践,聚焦反贫困等农业农村重大问题研究,在精准扶贫、脱贫评估、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2020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称号,是教育部系统唯一获得该荣誉的机构。2022年研究院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是北京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院属研究机构。
中国扶贫研究院除了理论研究外,还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实践,特别是贫困县退出和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牵头研制了832个贫困县退出考核标准和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考核标准。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我国的反贫困事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历史的转折点,人大又涌现出一批学者,接过人大学派研究反贫困这一长期历史性任务的接力棒。面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大战略,引导学生把学术研究和国家发展有机结合,积极参与反贫困研究。
此外,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等多个组织机构,教育部乡村振兴重大课题组组长兼首席专家等多位名师大家,正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源源不断的人大智慧。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人大人绘就
教育扶贫艺术扶贫的壮丽画卷
云南兰坪这片红土地上,有着人大人接续奋斗的身影。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地区的帮扶单位,学校以“教育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为主线,顶层设计帮扶方案,通过定期选派优秀教师挂县人民 *** 副县长,选派优秀研究生在兰坪一中、民族中学开展支教服务,并通过专家下沉指导、基层干部进京培训、附中附小送教下乡、全员参与扶贫消费等方式,深入参与兰坪县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教育扶贫创新模式,高山深谷中点亮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星火。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宋彪在兰坪扎根坚守三年有余,其间创新教育、文化、产业等帮扶机制,成为教育部滇西边境山区挂职时间最长、帮扶成效最为显著的典型代表之一。为了熟悉县情民情,他坚持每周下乡,一年间走遍全县8个乡镇、近100个行政村,经常骑车下乡的他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单车县长”。
艺术的滋养在金秋结出硕果。2019年起,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和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波带领团队通过引导、扶持,激发村民们艺术创作的 *** 。不到两年时间,村里建成了40余个艺术共享空间,葛家村变成了富有艺术味的“网红村”,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累计增收250万元,吸引在外村民回乡创业投资总计已达2000多万元。这个书写在艺术振兴乡村一线的人大课题,连续入选国务院原扶贫办携手奔小康行动案例、浙江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被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艺术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得以凸显。在浙江宁波大郑村,由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陈炯带领的“艺乡建”团队用艺术和设计语言,使村子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
04
聚焦人才培养
涵育时代新人
夯基础、善作为
开设特色课程和系列讲座
培养拔尖人才
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高度重视将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聚焦人才培养、系列研究、队伍建设、文化传播、干部培训等重点任务。
开设“大国三农”等课程和系列讲座。《大国三农》课程是思政教育、国情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的标志性通识课程,旨在引领同学们深化同学们对于农业农村政策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知,厚植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怀。
深化“大国三农”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全面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
使命感和责任感
梦想接力
深入探索新形势下西部地区教育扶贫的青春路径,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巍峨壮丽的山川田野点燃孩子们的大学梦、人生梦、西部梦。先后9届,71位志愿者传递希望;心手相牵,梦想接力的故事在兰坪红土地上绽放出绚丽之花。
在这批“年轻老师”的悉心帮助下,张建通过“圆梦计划”成为了第一个考上人民大学的“兰坪娃儿”。4年时间,他用付出与汗水走出了自己的“圆梦之路”,并决心用这些成长和收获“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毕业之际,他主动回到家乡为云南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以知识帮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努力“追梦”。教育在高山深谷中积蓄春风化雨的力量。
时代新人
6月8日, *** 总书记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调研。刘超作为永丰村第一书记,向 *** 总书记汇报相关工作情况。现在,刘超正以人大人的蓬勃志气和闯劲,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带领全村老百姓产业兴旺,把永丰村建设得更美丽。
和刘超一样
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提速增效的
人大人还有许多
从人大走出的他们如千万点星火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誓言。
“乡村振兴”的大课堂上,学子们社会实践、一线调研的脚步遍布山川湖海。跟随“知行合一”就业实习实践、“治国理政”实岗锻炼、“千人百村”社会实践,一幕幕学在人大、行在中国的田野课堂,在走向基层、理论探索、解决问题、成果分享的过程中激活思政育人元素,将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融入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
脱贫攻坚展新貌
乡村振兴开新局
“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未来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
仍在继续书写“独树一帜”的
人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