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据《宋史·叶衡传》记载:“合肥瀕湖圩田四十里。”又据《合肥县志(嘉庆)》记载:合肥有圩八十多个。
“圩”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沿湖沿河低洼区防水护田而筑的堤坝。一种则指村居,同“围子”,围绕村庄用土石筑成障碍物,或挖掘深壕宽沟,围在里面的村庄就叫作“圩”。从古至今,合肥有不少地方使用“圩”作为地名,其中,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打开合肥地图,你可以看见很多以“圩”命名的地方,诸如刘老圩、张老圩、周老圩、唐五房圩、杨柳圩、郭家圩、亚父圩、南圩、大圩、皇姑圩……这些带“圩”的地名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区域特色。
其实,这些“圩”可不是一个个普通的地名,它们大多承载着合肥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和珍贵记忆,渗透出浓浓的“文化范儿”。
今天文艺君带薏米们来到的是位于庐江县白湖镇的杨柳圩,也正是昨天留给薏米们的谜底,这里可是个有美景有故事的地方。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素有“四面杨柳沃田地,满圩春风鱼米乡”之美誉的庐江县白湖镇杨柳圩,是一个有着五万亩农田的农业大圩,地处庐江的最东部,军二路贯通全境,与无为县的蜀山镇接壤。圩内水系发达、土地肥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其水面近2万亩,盛产水稻、鱼虾、荸荠、芡实……圩内沟渠纵横、水系发达,是一轴微缩的皖江水乡长卷。
○杨柳圩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杨柳,并非指元代散曲中的杨柳树,而是在无从稽考的年代,圩内居有杨、柳两姓大户,居民以此姓居多。“生态田园诗,动态水墨画”。杨柳,相传为庐江八景之“青帘渔火”所在,历史的痕迹、文化的遗迹犹可触摸。南堤岸边,久远年代,每逢盛夏,南北渔家,泊船滩涂,夜晚掌灯,倒映成趣;举目远眺,光影摇曳,桅杆挥动,水声唱晚,甚为壮观。如今,盛景虽去,古韵犹存,目之所及,令人遐思。
值得玩味的是,有人把几处地名串成了一个风趣的小故事——据传,抗战时期,日军企图遣兵进发杨柳,行至圩口东向时,听闻当地百姓方言,告知后有“恶”山、前有“死”屯、再向前还有“扛头”“牌坊”(即当地的岳山、史屯和杭头、牌坊),凶狠肃杀,穷途恶兆,敌军遂闻风丧胆,兵不血刃,不战而退。这只是无以实证的民间趣闻,却彰显了杨柳人民同仇敌忾的民族爱国热情。
庐剧,是当地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符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帘渔火”所在的一带,有套小戏班子,坊称“青帘班子”,出挑了几个唱腔清亮、扮相清爽的生旦“台柱子”,曾经风靡一时、蜚声乡里。水乡正二月里的农闲时日,就闹腾开了,文臣武将,才子佳人,粉墨登场,咚咚锵锵,咿咿呀呀,那逼仄的小戏台上,唱不完的“爱恨情仇,善田福果”,诉不尽的“公子落难,小姐讨饭”……
“六月六,赛龙舟,千门万户庆丰收”。划龙船、赛龙舟,是水乡杨柳一个盛大的传统民俗。农历六月初六,成了农家人盛装的节日。成千上万的乡亲们从四里八乡赶来,吴家渡、柯家拐一带的大堤上,披红挂彩,人头攒动,河道里,十数条龙舟如同箭般竞发博弈,赛手们力拔洪荒,挥汗如雨,舵手们则铆足精神,吆声如雷,交织着两岸游人的喝彩声、噪闹声,声如鼎沸,热闹非常。如今,水乡的龙舟赛已成常态化,传统民俗得到了传扬与发展。
杨柳,因为有水,才平添了几分灵动,而在平滩洼地的西北角,还耸立着一座梅山。梅山,这个酸味十足的美称,多少弥补了纯粹意义上的水乡的不足。梅山,以山形似犁而又名犁山,过往山间曾梅树成林,乡志曾记为曹兵“望梅止渴”所在;上有汉王墓,《太平寰宇记》有“逢适淫雨,金石声韵耳”之说。
据说南北朝时,吴王动用数万劳役,堆土成山,兴建庐江王杨行密之墓,已几经盗掘,墓西侧现建有神墩寺。杨行密,庐州合肥人,少时孤独,性格内向,喜欢独处;成年后力气很大,可轻易托举百斤沉物,且日行百里。其武力过人,骁勇善战,顺应民心,占江淮为吴。
在他乡人看来,蟹儿、鳝儿和茭白、菱角这些“水八鲜”,却并不是这个水乡的稀罕物;那些枣红色的荸荠们,才是绿色生态的宠儿,这些“宝贝”在松软肥沃的褐泥里,可是酣睡了有30余年了。
改革开放以来,水乡农民在党和 *** 以及当地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产业转型,逐渐改变单一的水稻生产模式,找到了最适合圩区种植的经济作物——荸荠。水乡农民种植荸荠已有几十年历史,如今已成为支柱性经济作物。目前杨柳圩荸荠种植面积已达近2万亩,年产量近4万吨,被誉为全国最大的“荸荠之乡”。如今,杨柳荸荠已获国家地理标志和绿色农产品认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大中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END
是不是已经陶醉在杨柳圩的美景之中了?明天文艺君带给大家的故事还是位于庐江的一个“圩”是哪儿呢?
提示1:位于庐江县同大镇。
提示2:此地的由来还跟一个“大亲米”的故事有关。
来源:文艺合肥运营:束文杰编辑:束文杰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