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圩”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沿湖沿河低洼区防水护田而筑的堤坝。一种则指村居,同“围子”,围绕村庄用土石筑成障碍物,或挖掘深壕宽沟,围在里面的村庄就叫作“圩”。从古至今,合肥有不少地方使用“圩”作为地名。如淮军名将的故居刘老圩、张老圩、周老圩、唐五房圩;李鸿章侄女婿张文燕在肥东建起的“花墩圩”;相传为庐江八景之“青帘渔火”所在的杨柳圩;曾是“项羽谋士”范增练兵场和养马场的郭家圩、亚父圩;有着大孔祠堂、打夯歌等灿烂文化的“鱼米之乡”大圩……这些“圩”可不是一个个普通的地名,它们大多承载着合肥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和珍贵记忆,渗透出浓浓的“文化范儿”。
圩堡群:淮军文化发源地
合肥市肥西县地处巢湖西岸,有派河、丰乐河流经境内。沿湖沿河过去多为低滩洼地,先民为了垦殖田亩,在岸边多修筑圩堤,阻挡洪水。“合肥有圩八十多个。”其中,今属肥西的就有杨家圩、徐家圩、白露圩、莲花圩、临岗圩、沙滩圩、义成圩等30多个,还有众多的小圩口。
圩堡群概念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 *** 计划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及调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便让中央大学地政学院(现南京大学)相关专家前来合肥调研肥西地区大地主圩子的租佃制问题。专家们寻访当地,十分惊讶当地有如此多而整齐集中的圩堡。追其根源又是晚清淮军将领的故居,实为罕见。”从事史志研究、编纂及文学创作近30年的肥西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马骐对肥西一带的圩堡群颇有研究,他向我们介绍说, “上世纪90年代后,省有关部门组织对肥西圩堡群进行了学术研讨,圩堡群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被称为“刘老圩”的刘铭传故居
肥西圩堡群特点是以水圩居多,四面环水,壕沟深三四米,高耸的城墙可以走人走马,四面还有碉堡、箭楼,从外表看,如铁桶一般刚硬不侵,圩内又瑰丽得如同庄园,丝毫没有兵荒马乱的景象。圩内房屋似于徽派建筑又有别于徽派建筑,以皖中特色为主,兼有皖南元素和质地,自成一体。更楼、四合院、子药房、炮台、曲桥、抱鼓石,还有皂荚、广玉兰、法梧、银杏等百年古木掩映其中,充满着徽式气息。
唐五房圩
李鸿章侄女婿建“花墩圩”
在合肥东北角,有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美丽乡村,这个村也因为和李鸿章家族的千丝万缕联系而远近闻名。这就是肥东县众兴乡的花灯村。
清朝同治年间,李鸿章哥哥李瀚章的长婿张文燕在花墩李元自然村附近建起“洄溪别墅”,四周两道溪水,呈“回”字形,溪内遍种荷花,并广植花木,又称“花墩圩”。
“花墩圩子现在还能看到四周的护城河,以前那里可是气势恢宏啊!”到了昔日的“花墩圩”,当地人如是说。只见在“花墩圩”的旧址上,已被一处工厂的厂房所覆盖,然而四周清澈的溪水又让人浮想联翩。据说,“花墩圩”占地50亩,曾有内外两道护城河,在护城河内有12幢气派的楼房,圩子内古树参天,其中不乏名贵树木。解放后曾作为花墩中学、小学校舍,当时还有一棵能同时结不同果子的“五果树”。
圩子内,如今是一片寂静,荒凉的土地里只有野草和枯树枝。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扫四旧’让这个富丽堂皇的圩子毁于一旦,可谓太可惜。这里以前有一口老井,周围人都靠这口井吃水,原本花墩圩有两口井,其中一口井在解放前便被埋了起来。相传日军占领合肥后,张家人准备跑路,由于怕家中财物被日军占为己有,于是张家人把一些财物埋在了这口井里。可惜这口井的位置至今下落不明。
面对空无一物的旧址,感慨古老的遗迹虽已消失殆尽,但留在当地人记忆中的,却是最美好的回忆。
花灯村
“青帘渔火”杨柳圩
素有“四面杨柳沃田地,满圩春风鱼米乡”之美誉的庐江县白湖镇杨柳圩,是一个有着五万亩农田的农业大圩,地处庐江的最东部,军二路贯通全境,与无为市蜀山镇接壤。圩内水系发达、土地肥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其水面近2万亩,盛产水稻、鱼虾、荸荠、芡实……圩内沟渠纵横、水系发达,是一轴微缩的皖江水乡长卷。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杨柳,并非指元代散曲中的杨柳树,而是在无从稽考的年代,圩内居有杨、柳两姓大户,居民以此姓居多。“生态田园诗,动态水墨画”。杨柳,相传为庐江八景之“青帘渔火”所在,历史的痕迹、文化的遗迹犹可触摸。南堤岸边,久远年代,每逢盛夏,南北渔家,泊船滩涂,夜晚掌灯,倒映成趣;举目远眺,光影摇曳,桅杆挥动,水声唱晚,甚为壮观。如今,盛景虽去,古韵犹存,目之所及,令人遐思。
杨柳圩
古圩 彰显亚父文化
巢湖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巢北有涂山文化,巢南有巢父文化,巢西有焦姥文化,巢东有亚父文化。而位于巢湖鼓山脚下的郭家圩、亚父圩,便是亚父文化的体现。
司马迁《史记》记述:“亚父者,范增也。”又记:“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好奇计。”范增,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被项羽尊称为“亚父”。
位于旗山亚父祠内的范增铜像
据称,鼓山脚下的郭家圩、亚父圩曾是范增的练兵场和养马场,山东面的徐家洼村是范增的扎营地。民间流传范增当年在此扎营练兵,打了七口水井,取意“七星赶月”,喻义合力战胜强秦。
牛角大圩华丽的转身
牛角大圩
沿着徽州大道,一路向南,便到了位于包河区烟墩街道的牛角大圩。在入湖口处,北岸的圩区因为河流冲刷形成了一个牛角的形状,因此当地也被称为牛角大圩。《宋史·叶衡传》:“合肥濒湖圩田四十里。”嘉庆八年(1803年)《合肥县志》亦记载合肥有圩85个,牛角大圩便是其中之一。虽然牛角大圩建圩距今多少年不得而知,但可以从地处其腹地的横城村了解一二。据村里老人介绍,这个村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以前派河夏天经常发大水,加上地处圩区,地势低洼,为了躲避水灾,村民便依着派河大堤建房而居、栽植桑梓,夏天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横向的绿带,故名“横城”。
2008年,牛角大圩被省 *** 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几年建设,作为一个被水簇拥着的田园,如今的牛角大圩早已“脱胎换骨”,成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的一颗绿色明珠。
素材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