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前言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这首歌让无数边防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军旅歌曲《小白杨》在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经推出,立即在全国桑夏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尤其在戍边战士们的心中,那棵小白杨仿佛描写自己一样。
歌曲中提到的小白杨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被认为是反映在在新疆西北部的塔城地区裕民县中哈边境上一个名叫塔斯提的哨所里的那一棵小白杨和哨所的边防战士们的故事。“塔斯提”在哈萨克语里是“石头堆”的意思,这个哨所就如这个名字一样,四周全是光秃秃的石头山,方圆十公里之内寸草不生,更看不到一棵树木,那这棵小白杨是如何种下的,又是如何存活的?
时隔多年之后,作者才说出当年的歌词中这个小白杨的原型,不是塔斯提哨所那一棵,而真正的《小白杨》创作地又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军旅歌曲《小白杨》和它背后的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烈士孙龙珍的故事成为小白杨哨所的精神指引
1983年4月,在塔斯提哨所服役的锡伯族战士程富胜回到了察布查尔县的老家探亲,当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听程富胜讲述在部队的生活,他给妈妈富金梅讲述了下面的这样一个故事。
孙龙珍烈士之墓
在距离塔斯提哨所不足100米的地方,长眠着一位名叫孙龙珍的烈士,牺牲的时候只有29岁,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腹中还有一位六个月大的婴儿。
孙龙珍1940年出生在江苏省泰县(今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的一个农村家庭,1959年,19岁的孙龙珍响应“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主动报名加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到新疆之后,她被分配到了兵团工二师吐鲁番火焰山化工厂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在吐鲁番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凡事奋勇当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毫无怨言地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于是大家给孙龙珍起了一个叫“铁姑娘”的外号。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同时中国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边民受到了苏联的宣传蛊惑,从1962年4月22日开始,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的数万名边民携带着30多万头牲畜涌向苏联,昔日伊犁草原、阿尔泰草原上星罗棋布的毡房不复存在,大批牲畜和田地无人照料,甚至有的地方形成行政真空,社会运转陷入混乱。
新疆 *** 尔自治区党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指示,从1962年5月中旬开始,先后抽调了17000余名干部职工组成工作队,前往指定地点执行三代任务“代耕、代牧、代管”。
孙龙珍
22岁的孙龙珍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报名参加代牧工作,不仅她自己主动报名,还鼓励自己的丈夫从内地来到新疆一同放牧,夫妻二人所在的工作队被分配在裕民县的巴尔鲁克山西麓,帮助当地牧民放牧。
从1964年10月开始,苏联向中苏边境不断增加兵力,并且在中苏两国边界蓄意制造摩擦,终于在1969年3月在黑龙江中苏边境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珍宝岛事件”。
“珍宝岛事件”爆发后,中苏两国的关系更加恶化,中苏边境局部紧张逐渐转入了全线冲突。1969年6月10日的清晨,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的牧工张成山带着羊群一路追寻着肥美的草场,不知不觉地就进入到了苏方单方面画出的“争议区”。
张成山虽然试图将羊群赶出“争议区”,但是先来一步的苏方巡逻士兵将赤手空拳、手无寸铁的张成山和五岁的儿子还有羊群一起粗暴地扣押到了车里。
和他同行的一位牧民见状立马赶回到连部寻求支援,当连部的兵团职工们得知自己的战友和儿子被苏军扣押后,纷纷抄起铁锹棍棒,呐喊着朝着苏军跑去。29岁怀有身孕的孙龙珍也抄起了铁锹准备和战友们一起前往事发地点的时候,丈夫的妹妹一把拉住了孙龙珍说:嫂子,我替你去吧”
身怀六甲的孙龙珍坚定地说:“不,我是民兵,我应该去!”
孙龙珍(后排左四)和战友们
正当孙龙珍和战友们赶到事发地点不到一百米的时候,竟然遭到了苏联哨兵的扫射,一棵流弹击中了孙龙珍,孙龙珍霎时间倒在了血泊当中,当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把她从草场上抢回来的时候,她已经停止了呼吸。
附近的边防战士们得知后,眼神里仿佛冒出了火焰,在排长李永强的率领下奋起还击,当场击毙了六名凶手和三匹军马。
孙龙珍牺牲之后,根据她家人的心愿,战友们将她的遗体埋在了塔斯提河畔,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1969年8月,孙龙珍被新疆 *** 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追认为烈士,同时追认她为中国 *** 党员。
1974年,中国人民 *** 新疆军区决定在塔斯提河畔设立边防哨所,选址就在离孙龙珍烈士墓不远的一个小山岗上。
小白杨哨所
每年新兵到来之际,哨所领导总会将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讲述给每一位新战士,让每一位战士继承烈士意志,不忘初心使命,在我国的边防线上建立功勋。
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
程富胜的母亲双眼噙满泪水听完这个故事之后,陷入了沉思。
当程富胜准备告别家人回到部队的时候,母亲用红布精心地包裹着家中培养的十棵杨树苗交给了程富胜,嘱咐到:“杨树耐寒抗沙,咱们家的杨树长得高,长得壮,你在部队好好干,千万不要想家。”
程富胜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程富胜知道母亲送他杨树苗的意义,是要告诉他要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
程富胜和母亲
当他把这十棵小树苗带回塔斯提哨所后,程富胜的战友们十分兴奋,他们在哨所里挖了坑,由于哨所四面都是石头山,没有合适种树的土壤,战友们从十公里外的地方一筐筐地背来泥土;哨所缺水,战友们从五公里外把水背回来浇灌小树苗。
到后来,战士们为了节省每一滴水浇灌小树苗,刷牙的时候连牙膏也省了,洗衣服的时候也只用清水洗。
由于哨所的生态环境太过于恶劣,这十棵在战士们精心照料下的小树苗,仅有在哨所附近背风处的一棵活了下来,这也是哨所中唯一的一抹绿色,这不得不说是生命的奇迹。
歌曲《小白杨》的创作历程
战士们如同爱护生命一样的来呵护这棵小白杨,而《小白杨》这首歌曲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就要提到本首歌曲的词作者梁上泉在新疆所见所闻还有在内蒙古中苏边境的一个哨所中了解到的一个故事。
梁上泉1931年出生在四川达州,1950年高中毕业前夕他参加了中国人民 *** ,在军队的培养下,梁上泉逐渐成为一名军旅诗人。
1982年的夏天,中国人民 *** 总政治部文化部邀请了一批地方文艺工作者前往新疆军区进行生活采访,而此时早已转业到四川省作协的梁上泉也在战友的邀请下来到了新疆一同体验生活。
《小白杨》词作者梁上泉
当他们乘坐的汽车行驶在新疆的公路上,梁上泉看到了公路两边一排排的白杨树,笔直挺立,树叶伴随着微风沙沙作响,曾经作为一名军人的梁上泉就立刻联想到威武雄壮,英姿挺拔的 *** 战士。当一行人来到新疆军区的时候,正值八一建军节新疆军区检阅部队,当梁上泉在观礼台上看着一个个方阵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从面前经过,让他想起了公路两边的白杨树。
当梁上泉乘坐吉普车前往帕米尔高原采风的时候,看到许多边防战士从高原轮休下来,看到一棵白杨树,就抱着树大哭,开始梁上泉不是很理解,当他从一位战士的口中了解到真相后让他十分感动。
帕米尔高原红其拉甫哨所
那位战士说:“梁老师,帕米尔高原终年积雪荒无人烟,一片白色,一下山看到白杨树就意味着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这位诗人的心,于是他萌生出了要写出一首赞扬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的作品,但是迟迟无法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边防战士们的真实生活,他穿过了沙漠戈壁,雪峰冰川,甚至登上了海拔5380米喀喇昆仑山脉中段的神仙湾哨所进行采访。
最后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了《林带阅兵曲》这首长诗,他在这首长诗中写道:“南疆、北疆、东疆——疆土广,疆土荒,疆土荒——青杨、银杨、白杨——杨树密,杨树多,杨树壮……我愿,愿做一名新兵,——投身到农场,操场,战场!我愿,愿做一棵白杨,——常立在南疆,北疆,东疆”。这首诗为他日后创作出《小白杨》这首经典歌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情感上的铺垫。
结束了在新疆军区的体验生活后,梁上泉又得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邀请,希望他能到兵团也进行一次采访。原定一个月的时间过后,梁上泉在兵团意犹未尽,决定再多一个月,后来又向兵团的同志们提出再延长一个月,部队的同志笑着说:“梁老师,您可以再呆一个月,不过你得给我们部队写一首歌词。”
新疆公路两旁的白杨树
但一直到梁上泉离开新疆的时候,这首歌词依然没有能够写出来。分别之际,新疆军区为梁上泉举办了一次简单而热烈的欢送仪式。在欢送仪式上,新疆军区部队首长感谢他为讴歌边防部队不辞辛劳,欢迎他有时间以后再来新疆,梁上泉也十分感谢几个月以来新疆军区和兵团给予他的帮助,他表示返回之后,一定不负众望,写出力作。
从新疆返回重庆之后的第二年,梁上泉又响应中国音协的组织,前往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地区体验生活。在这里,他同样看到了一座座哨所伫立在延绵起伏的中苏边境,站岗的战士像白杨树一样挺立在边防线上。
有一天,当他在满洲里附近的一个哨所休息的时候,看到下了哨位的边防士兵在读书,写信,还有的战士弹着吉他唱着家乡的歌谣,一位战士拿着军用水壶再为树苗浇水,这一个举动让梁上泉感到十分惊讶。
边防士兵
因为哨所极度缺水,每天的日常用水也就是这一水壶的用量,平时战士们根本舍不得喝,只是在极度干渴的时候才会轻轻地抿上一小口,而这位战士却用水浇灌树苗,他走近问那位小战士:“树苗哪里来的?”
那位战士自豪地说:“这是妈妈让我从家里带来的小白杨。”
听着战士的话语,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在新疆见到的白杨和当初的那首《林带阅兵曲》的长诗,新疆的小白杨和北疆的小白杨交相辉映,电光火石间,点燃了梁上泉的创作 *** 。
他回到了房间,拿出笔记本,掏出钢笔来,在纸上不停地写着,修改着,似乎已经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半个小时过后,一首歌词跃然纸上。
一棵小白杨 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 干儿壮 守望着北疆
微风 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
太阳照得 绿叶闪银光……
这首歌词就是日后传唱大江南北的《小白杨》。
为了记录下这个难忘的瞬间,他特意在歌词结尾上写下了创作这个词的时间和地点:“1983年7月16日,呼伦贝尔盟”
阎维文与《小白杨》
后来这首歌词,发表在了《 *** 歌曲》杂志上,经过在总政治部歌舞团的著名作曲家士心的编曲后,交到了来自山西的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阎维文手里。当在总政歌舞团经过几年学习的阎维文看到这首歌片后,就回想起了自己从山西军分区文艺队到总政歌舞团这几年间的成长经历,感觉自己就和一颗小白杨一样,在部队中一天天茁壮成长。
阎维文在老山前线
1984年的八一晚会上,阎维文将这首歌搬上了舞台,现场官兵听到这首反映边防战士生活的歌曲后,报以热烈地掌声,这样的举动也让阎维文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几个月之后,阎维文又将这首歌带到了春晚的舞台上,这首歌在春晚演出后一炮而红,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位来自山西的歌唱演员。
1985年的中秋节,阎维文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趟过布满地雷的小道,在蜿蜒的山路上走了八个小时来到云南老山前线慰问一线官兵,战士们知道这是唱《小白杨》的演员来了,于是纷纷点唱这首歌曲,阎维文和战友们不知道唱了多少遍这首歌曲,每次演唱完毕后,战士们都一边流着眼泪,一边鼓掌。
为了满足在依然在哨位上坚守的战友们,阎维文拿着电话在话筒的一头给猫耳洞中驻守的战士们清唱这首《小白杨》。多年以来,阎维文只要下基层演出,都会为战士们唱这首《小白杨》,尤其是在边防哨所的时候。
2004年阎维文在小白杨哨所
2004年7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到新疆进行庆祝兵团成立五十周年的演出。7月25日,当阎维文来到小白杨哨所后,心潮澎湃,展开歌喉为在场的哨所官兵和兵团职工们演唱了这首《小白杨》。
当结束演出后,阎维文深情地说:“我带着这首歌20年走遍了无数边防哨所,这首歌也给了我无数的荣誉。我感谢小白杨哨所的战士,也感谢这首歌的词曲作家,感谢那位送来树苗的妈妈,是他们给了我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够来到这里,站在小白杨旁边,为小白杨哨所的官兵演唱这首歌曲,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而栽下那颗树苗的程富胜早已在1997年复员回家,当昔日的战友们告诉他《小白杨》这首歌词中提到的那棵小白杨就是他栽下的那棵树苗后,他兴奋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全家,同时萌发了故地重游的愿望。
2006年5月,程富胜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时亲手栽下小白杨的程富胜和母亲富金梅以及女儿程安妮,来到了当年的小白杨哨所。当他走进哨所大门的时候,昔日的战友早已在门口迎接他们的到来。
程富胜在小白杨哨所
战友们和程富胜全家在小白杨哨所种下了一棵小松树,程富胜的母亲富金梅说:“我们种下这棵小松树,是表示我们的心永远和小白杨哨所的官兵们在一起,愿小松树也和小白杨一样挺拔茁壮,一起陪伴边防官兵继续扎根边防,守好边防,为边疆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此以后,每年程富胜都会来到自己的第二故乡,小白杨哨所参观,看看自己种下的白杨和红松。
时隔25年,作者承认创作背后的故事
但是当年做下《小白杨》这首歌词的作者梁上泉2008年4月再次来到新疆的时候,得知这个小白杨的故事后,专程来到了小白杨哨所参观,当他走进哨所,看到那颗树身上写着:“小白杨,守边防”的六个大字后,走到树下,伸手抚摸这棵早已长成参天大树的小幼苗的时候,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向这位诗人问好。
当周边的干部战士知道《小白杨》的作词者来到了哨所的时候,纷纷唱着小白杨走进了哨所,这一幕让已经是77岁高龄的梁上泉十分感动。
当他来到塔城军分区的时候,揭开了一个尘封多年的往事。梁上泉首次透露了创作《小白杨》首歌的心路历程。当他来到新疆体验生活的时候,看到挺拔的白杨树与边防战士产生了关联,但当时他并没有前往塔斯提哨所,也不知道程富胜栽下小白杨的故事。而真正触发他创作灵感的是在满洲里附近的边防哨所,那里也有一颗小白杨,同样也是战士母亲亲手交给他的树苗。
后来当他知道程富胜的这个故事后,这让梁上泉始料未及,两个故事竟然如此地的吻合。他说:“这两个故事,确实反映了边防战士真实的生活,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这样的作品才会得到全军官兵的喜爱和全国人民的欢迎。”
虽然作者梁上泉承认当年并没有来到小白杨哨所。但几十年来,小白杨哨所官兵,发扬小白杨精神和继承孙龙珍烈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的伟大精神,连队连续多年无事故、无案件、无边境涉外事件,用钢铁精神铸就了祖国的西部长城。
以此文,向默默无闻的边防战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