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李林林--一个痴迷楚文化的达人
李林林:笔名楚木,一九六0年生,供职于湖北荆门海事局,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荆门市民俗学会名誉会长。老莱子文化研究者。二00九年首次发表了文学传记《双面大圣新传奇——老莱子全传》,在短短几年内他利用业余时间,广寻资料,查阅史书,笔耕不止,完成了《双面李耳春秋传》、《大唐柱李晟家族传》等三部著作。
李勋明:荆门市民俗学会顾问,荆门市首届“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市政协文史委员,东宝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着有文学剧本《老莱子传奇》《荆门圣境山》等。
一次统计
《荆门晚报》载:我市共有1294个姓氏,其中第一大姓为李姓,总人数为23万余人。排名前10名的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周、黄、吴、胡。
该报记者查阅2010年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荆门姓氏前10名与全国前10名基本一致,其中前10名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两相对比,前面6名和第八名一模一样。
数据是抽象的,而隐藏在数据后面活生生的人及其祖先又是怎样的来路,这个恐怕让人更关心或更难寻觅些。
一组谱证
笔者孤陋寡闻,但对姓氏文化有一定爱好。
在研写有关著述中,碰巧接触到荆门李氏的四部族谱,对这第一大姓的来源有个初步了解。
如该报指出,目前,我市居民的祖先60%至70%来自江西。
为何,这与民间说法“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有关联。受元末明初战乱影响,江西人口大量迁徒湖广等地。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明代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
笔者在随机中所发现的荆门李氏族谱,正好涉及到荆门东南西北四个地区,其先祖皆由明初“江西填湖广”而来。
一是城南团林镇赵庙李集一带的《李氏族谱》,该谱自1903年后,于2001年由李铬璋、李源炽第四次修编,其先祖为李贵。
荆门城南李氏族谱
李贵之父李元泰,明初任荆州司马,率子李贵等宦游荆南(古长林),贵爱其土沃俗美,流连不忍去。逐从江西将家迁于荆门南落户,逝后葬白石厂东李家集西洪家湾南,因而被尊为长林(荆门诸村)李姓始祖,即贵公一世袓。在荆门城南蒋集东北一里许建有“邦寺庵祠堂”。贵公生八子:为八大房族,后裔现遍及荆门沙洋、东宝、掇刀、漳河、钟祥(文集、郢中)、京山(新市)以及全国各地。
二是《荆门城西李氏族谱》,于1999年12月由族人李义尧任组长修编,其族迁祖为李道显、李通。谱载,元末明初,一世祖李道显、李通原籍江西吉安府,因避兵徒居湖北荆门西安团乡的猴子崖(祠堂所在地),现遍布荆门东宝、掇刀、沙洋以及武汉、荆州、公安、当阳,乃至黑龙江大庆、江苏南京等地。
不过该族谱有一处疑点,即在江西的远祖是谁?他们曾找过团林帮树湾(邦寺庵)祠堂族谱资料,得知二十世祖吉翁公是道字派,因其迁祖为道字派,曾疑李道显、李通为李贵后人。现在,笔者通过《中华李氏通谱·晟公卷》查证,吉翁公长子为道明、次子道显,而李贵之父元泰为仁翁公之子,所以两派同祖而不同支脉,更不是贵公后裔。
荆门城西李氏族谱
三是城东南的一部李氏族谱,谱名为《李氏族谱》,落款荆门万店总祠(位于沈集镇万店村),于2001年由李德镜为主编修谱。
该谱分上下两册及仙桃市分册。上册收集荆门城北谱人信息,下册收集荆门城南谱人信息。
谱序言记述:元末明初,由于战争重创,湖北人烟稀少,大部分地区无人居住,为了开发湖北,二十三世祖如渊带领儿孙从江西吉安府吉安县迁入湖北承天府长林县(荆门)沈集一带,绾草为记,划地为族,经过两代人的奋力拼搏,二十五世祖兴旺发达起来。三十七世祖正伦,秉性刚正,睿志诚信,有良田千亩,店铺街市多条,家业兴旺,惠泽乡里。他寻根溯源,敬族收宗,续谱修词荫及后人。
荆门万店李氏族谱
此外,笔者的宗亲李玉怀先生,正在修编其支系族谱。该族虽从潜江迁来已久,其祖先也是江西人。
另有发现的是,在荆门城郊丁家山曾出土了一个《明处士李君菱塘墓志铭》,现存荆门博物馆。其铭文曰:“君为质粹,字伯美,别号菱塘,姓李氏。其先江西吉水人,以西平王晟四子江西观察史宪为祖,自唐历宋迄我朝,世有文人达臣,为豫章大族。曾祖其政徒家荆门,占膏腴,勤农商,子孙繁衍,又为荆门着姓。”
明处士李君菱塘墓志铭
一支望族
写到这里,有人会问:
这些族谱、墓志所记载的江西祖先或其远祖是谁,他们又是从何处迁徒至赣?
并非凑巧的是,以上四部李氏族谱及明朝荆门一李氏墓志的江西迁祖先皆指向一个来自甘肃陇西的中唐名将、西平忠武王李晟家族(也是其子李宪后裔),即“西平李氏”。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像
关于西平忠武王李晟,新旧唐书皆有详传——
李晟(公元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朝宰相、军事家。
李晟原为边镇裨将,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兼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李晟被罢去兵权,改封太尉。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李晟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如此赫赫名人,那李晟先祖又是谁?新旧唐书、各族谱皆指向西汉“飞将军”李广(也是李唐皇室的先祖);李广的先祖呢,据司马迁《史记》,为战国末期秦国着名将领李信。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最大的亮点是:李信先祖为春秋时期李耳(老子或曰老莱子)及其子李宗的后裔;再往上溯,系史前传说了。由于并非正史,不在此详述。
至于西平忠武王李晟的后裔,史记有十五子,其中第十子李宪、十一子李愬最为着名。
李宪(公元762——829),字章武,唐着名将领。长庆、宝历年间为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李宪由洪州刺史升任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遥岭南节度使,次年卒于任上。
因家于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父亲逝世后,李游迎柩奉旨葬父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
此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其中最大的房系就是长房李游的长子李服。
公元882年,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庐陵(今吉安)。李游的三世孙李唐在后唐年间(公元927年)定居吉州之吉水盘乡,村名谷村。
在李唐的带领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发展,逐成当地望族。该地现在的乡名就是取原盘乡的盘,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为盘谷乡。
李愬(公元773年——821年),字符直。唐名将,有谋略,善骑射。历任太子右庶子,坊、晋二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太子詹事。
元和十二年(公元816年),任左散骑常侍、邓州刺史、御史大夫、随唐邓三州节度使,奉命与田弘正、李光颜等人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于次年(公元817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战后以功拜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八州观察使、上柱国,封凉国公。后任武宁节度使,大破叛乱的李师道,连续十一战皆胜。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任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节度使,旋即改任魏博节度使。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为其报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阳养病,任太子少保。同年十月卒,赠太尉,谥号武。
关于李愬的后裔,据李学勤主编、李锡厚、文启明着《中华姓氏谱·李氏》一书考证:李愬生裕,裕生宣,娶毛氏,生仰常。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仰常有子6人,分头四 *** 难:长子沧,迁咸阳;次子波,迁安定;三子某,迁河北;四子澎,迁雍凉;五子洪,迁湖北;幼子泽溥,随仰常逃难,到达盱江(即江西境内的汝水)谷村……
因儿,李宪、李愬兄弟有子孙均在此汇流。
谷村,也为南迁李晟后裔的最大集散地与中转站。
据说当李晟去世后,其十二儿子也分散到全国各地,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中华李氏通谱·晟公卷
一套着述
行文至此,或许还有人发出疑问——
陇西房西平堂李氏是不是荆门最大的一支李姓?
笔者没有科学统计,自然不敢妄断,但从摡率上看,此支李氏是笔者目前通过已知族谱所发现的荆门最大的一支李姓。
有趣的是,笔者也姓李,虽非祖籍荆门人(可以说,笔在五十周岁以前,仅知自己的三代祖先之名,其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天门迁荆,至今已六十年),但于2014年回乡寻根,从《天门李氏族谱》中发现,本族一世迁祖李宙,字邦化,系李晟21世孙,“由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板溪里室宦游竟陵,侨寓渔陂,生子三:岵、 嶒、峻”。其迁徏路径是: 甘肃临潭——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西宜春、吉水(谷村)、南昌——湖北天门、荆门。
天门李氏族谱
据此算来,本人为晟公37世裔孙,竟与老荆门“西平李氏”同出一堂。不过,笔者并非晟公第十子宪公后裔,而是十一子愬公后裔。
有感于先祖道高德厚,笔者终有一套100余万字书稿《吾祖吾土·李氏三传》(即《双面圣李耳春秋传》、《飞将军李广英烈传》、《大唐柱李晟家族传》)近日面世。该丛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刘玉堂作序,中华世界李氏宗亲联合会副主席、中华李氏西平忠武王宗亲联合会主席李晓炎题词。此作既是对荆门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点微薄贡献,也是回报祖先的莫大恩德。
据查沙洋石头仓库北天鹅抢蛋李祠堂和高阳村李祠堂是也是这一字辈的。
要弄清李氏祖先脉络或源流,最好要看家谱中尊谁为房(堂)系始祖,一般追崇到唐代就行了,此也可分清皇室或非皇室李氏。如凡西平堂李氏在家谱中都记载尊唐代李晟为始祖,字辈是明清后才约定的,仅凭此很难搞清源流。供参考。
据查沙洋石头仓库北天鹅抢蛋李祠堂和高阳村李祠堂是也是这一字辈的。
要弄清李氏祖先脉络或源流,最好要看家谱中尊谁为房(堂)系始祖,一般追崇到唐代就行了,此也可分清皇室或非皇室李氏。如凡西平堂李氏在家谱中都记载尊唐代李晟为始祖,字辈是明清后才约定的,仅凭此很难搞清源流。供参考。
团林铺板罐粑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团林铺板罐粑,又名“板馆一品香”,是荆门南郊的一道传统食品。具醇香浓郁,鲜美可口,回味悠长,储存及取食方便特点,首创于明宪宗时期,迄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历史。
据第四修《李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八年(1742年),荆门城南团林铺莲花凼村民李万琪和夫人江氏为儿子办完婚宴后,将剩余的猪肉和豆腐等原料加工成板罐粑储存,其加工工艺历经李氏各代婆媳、母女之间的口口相传,逐渐完善与提高,现已成为团林铺周边十里八乡餐桌上的一个当家菜和餐馆的招牌菜。据嘉庆丁丑(1817年)《诸里村李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李万琪的兄长李万金(时任四川忠州知州)将此工艺传播到了巴蜀。据民国二十六年《钟祥县志。卷二十》载;明正德年间,兴王府侍从李守琯(荆门州团林铺莲花凼人)将此工艺带到了兴王府。曾受到明世子(即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好评。现代团林铺板馆制作技术已传播到武汉及东北辽宁。
制作工艺 1、选择新鲜的豆腐,将豆腐中的水份充分榨干。其方法是:将豆腐装入质地稀疏的布袋中,放于筛状铁板或篾席上,在豆腐上端压上重物,使豆腐中的水尽量排除。2、准备一些猪肉( 用野菜、粗粮等喂出来的猪肉尤佳)。按照猪肉500克(将原料切成粹沫状)、豆腐2500克的比例,姜、葱白、蒜各50克,辣面20克等佐料,放入盆内加入适量的食盐。反复揉搓成粘稠状,即用两指捏一点高举起来有线条状下垂为准,然后用罐底或小碗做成饼状物,每饼可以装为一盘为准(干品每个重约75克),将做好的饼(板罐粑)放到筛状的铁板上(最初为木板)或簸箕上,然后置于太阳下晒干。然后改用小塑料网袋吊晒或悬挂于屋檐下待食用。3、晒干后的板罐储藏,保持其醇香的口味。温度低时用塑料小网袋(旧时为小布袋)吊悬于屋檐下或阳台上。高温季节用竹篮悬吊于水井中。现代,将板罐粑储存于冰箱内,在板罐粑边放一瓶不盖盖的酒。食用时取出烹调即可。4、烹饪方法也是多样化。可隔水蒸熟后切块装盘食用,可以切片后放入油锅中炸出香脆的板罐粑片,也可切片下火锅食用。
2013年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保护单位:荆门市掇刀区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