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幸福在哪里?
——在感恩互爱中唤起无敌力量
人生时时面对着欲望与克制的纠结,自我角逐的历程中,心生感恩,念行互爱,共发光明,融汇温度,无敌之力量就在这其中!
人是因为被诱惑牵引着才活的有生趣,也是因为需要控制诱惑才活的自以为有意义。生趣和有意义的感觉就是幸福吗?
这其实是个颇自我的问题。
自我又是什么?六祖慧能说“明心见性,立地成佛”,明心是觉、见性是悟,觉悟了就成佛了,用通俗的话说也就是觉是认识,悟是明白,认识了而且明白了才达到觉悟。
赵州和尚答问者“何为禅?”——说“庭前柏树子”,又答问“如何见性成佛?”——说“回家喝茶去。”
禅就在身边,佛亦在日常生活里,佛即是觉悟的自我,觉悟了的自我才是幸福的,或者才能够把握住根本意义的幸福。
悟了本性是佛的境界,本性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另一面,常常这对立的两面交织纠缠在一起。有位前辈对我说:“明白人要懂得‘三、三、四原则’——对人群而言,三成是所谓的好人,另三成是所谓的坏人,不好不坏占四成,这四成的人是根据环境和条件的状况而可能成为‘好人’或成为‘坏人’的;对个人而言,在本性中也是真善美的成分占三成,假恶丑的成分占三成,中庸的成分占四成,同样占四成的中庸的成分也因环境条件而转化。四成是决定性的、往往是主导着大局的。”
我是挺信服这样的说法的!
辩证法把事物界定为对立统一体,正和反两面之间并非截然对立或简单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极其复杂也极其无常,我把决定着正或反的叫做“中间力量”。这个“中间力量”在人的一生中就是“食”与“色”-——人最原始、最基本、最活跃的需要。人的善恶两念都是在争取这个“中间力量”的斗争中盛衰消涨,觉悟与沉沦也是因“中间力量”的倒向而截然不同。于“中间力量”的角逐就是人生的“涅磐”——人生成长的历程何尝不是“敬畏因果感恩互爱”!
孟子说过:“食色性也”,弗罗伊德把性于潜意识中的暗示做为人发奋的原动力,芸芸众生从古至今难道不是把追求物欲的满足当作幸福吗?
在佛家看来,色受想行识是空,五蕴滋生贪嗔痴,是静心养性、觉悟正道的业力。
先哲与大德的教义与感悟是对立矛盾的吗?这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区别吗?
我们生活在世俗的人间、属于饮食男女,物欲的重要性是意会也言传的,物欲的美好与原罪更已被剖析描述的淋漓尽致了。在我们欲望的本性里面有着思辩、于我们思辩判析本性的是非时也纠缠着欲望。欲望既被理解为人性的本能、又被当是魔性的驱动,聪明的人类于是给欲望划出一个伦理规范的界限、同时又给欲望构思了涅的死劫与槃的活眼。每个人尽可以去体验--你现实的欲望满足的幸福天堂其实是你灵魂的地狱、而你得道了的灵魂虽升上了幸福天堂却使你的欲望下了地狱。
“涅槃重生”的驱动,需依靠“无敌之力量”,感恩即是“觉”,互爱即是“悟”,觉悟是无敌之力量的发端!
人生就好象是一边在写作着、一边在阅读着,有区别的是写过了的不能擦去重写、没读到的常常按着自己的想象预期读到的将是什么。阅读的状态焦灼着渴望,渴望着的往往到来了却失望了、于失望的底部复又焦灼起下一个渴望。
阅读人生大部分的生活--循环轮回地被蛊惑--焦灼着、渴望着。在感到阅读已力不从心的时候,静下来沉思,我已写过了大半的人生。
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让.雅克.卢梭在他著名的《忏悔录》的开篇写到:“末日审判的号角想吹就吹吧:我将手拿着此书,站在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我将大声地宣布:这就是我所做的,我所想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与恶。我既没有隐瞒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万一有什么不经意的添枝加叶,那也只不过是填补因记忆欠佳而造成的空缺。我可能把自以为如此的事当成真事写了,但绝没有把明知假的写成真的。我如实地描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所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啊,上帝啊,把我无数的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观照一个真实的自己或许才是真正的人道!能够在回看——自觉于感恩的反省,感悟出互爱的光轮,激励起弘毅的力量……
幸福就在那里了!
2004年写的
现在写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