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报记者 郭莉萍
互联网总是日新月异,但有件小事阿里默默坚持10年:2013年发起“天天正能量”公益项目,每天关注、鼓励传播“真善美”的凡人善举。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12日发布的“天天正能量”项目十年评估报告披露,项目迄今已投入1亿元善款,累计奖励11570人。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10年花了一个亿,只为对平凡好人说声“谢谢你”,感谢他们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值吗?
“我们始终相信,改变世界的不是科技,而是科技背后的爱与责任。”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说,这件事不仅“值”,还要坚持做下去。
“下一个十年,我们将继续专注寻找那些唤醒善与爱的故事,再小的个体、再小的光芒,凝聚起来都能成为满天星斗。”孙利军说。
世界变好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的
小而美的善意,在我们身边从未缺席,他们只是需要被看到的机会。相信小的伟大,把美好的事情让更多人知道,让感动和爱传递,正是带着这样的公益愿景,2013年阿里巴巴公益发起“天天正能量”项目。11570个获奖者的名字,每一个都生动而具体。公益这个词看似很大,但落到日常可能都是一件件小事。每一个获得荣誉的普通的名字,都可能因为一份坚持成为时代的主角。
而千方百计、掘地三尺找到他们,这件事阿里公益已做了十年。11570个名字,每一个都是撒向社会的一粒种子,温暖着改变着当事人的人生,也唤醒着更多人内心的真诚和善意。
为什么是阿里?
2013年,带着“此时此刻,非我莫属”的壮志,阿里巴巴发出《天天正能量宣言》。“弘扬凡人善举,为什么是阿里?”从第一天上线起,“天天正能量”就面临着这样的讨论。
2023年1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天天正能量”项目十年评估报告》,从十年视角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我们常说做好人难,做好事不被理解,有时甚至会遇到种种非难、误解;‘天天正能量’项目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有名有实,这是一种公益机制的创新。”
“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善事,一亿善款,十年坚持,特别了不起。”王振耀说。
坚持的背后是始终如一的初心——“唤醒”。唤醒大家心中的善和爱,推动人与人的链接,带动更多人一起来做公益,一直是阿里公益倡导和大力推动的。“人人参与,才是大公益。”孙利军说,“‘天天正能量’同样是我们践行‘人人公益’理念的重要一环。”
十年后,公益界专家学者追踪这十年11570笔奖励,在项目评估报告中写下如此评语:“始于对小而美的坚信,终于对人人公益的实践。当个体善举的微光,通过社会评价体系的放大,便会激励更多人效仿;这种个体善举和社会评价体系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建立起善的循环,这也正是天天正能量项目十年来所积累的宝贵社会价值。”
十年坚持,见证了什么?
十年坚持,见证了什么?从年龄层来看,70、80后是各种正能量行为的中坚力量,而以90、00后为代表的新生力量也在迅速增加,青年一代正扛起大旗;从获奖群体来看,学生、医护、司机、农民、小店业主,是始终如一的爱心群体,而快递员、外卖员、网络主播、社区工作者等也不断涌现,获奖者身份的时代特征日趋明显。
同时,凡人善举从以个人为单位,转向更多的以家庭为单位。十年来,家庭获奖者占比持续上升。2022年,有8%的正能量的奖励最终发放给家庭。
十年里,获奖者的地理版图也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底,获奖者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级行政区。
十年里,女性力量日益显现。从早期以“孝老爱亲”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到疫情中女性“大义担当”“救死扶伤”行为占比的急剧增加,一次次挺身而出的她们,撑起的不止半边天,而从2020年起,“巾帼”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天天正能量”给获奖者的致敬语里。
十年来,“善”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行善”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网络助力、科技助力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行善方式也陆续出现……
十年携手同行,本报作为天天正能量的合作媒体,曾有13年来一直坚守在平山县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顶草原的戎喜民、不离不弃照顾病重妻子的赞皇农民丁创成等平凡个体先后获得天天正能量奖。
下一个十年已经开始,“天天正能量”再次发出倡议“我们头顶梦想,一路前行”,就像十年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