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电影歌曲送别原唱 视频(电影歌曲送别原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电影歌曲送别原唱 视频(电影歌曲送别原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电影歌曲送别原唱 视频(电影歌曲送别原唱)

本文目录一览:

电影歌曲《送别》原唱

歌曲《送别》原唱是李玉刚。

李玉刚,1978年7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中国内地男歌手、艺术家,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他的表演方式融合了中国民族艺术、将传统戏曲和歌剧等艺术元素结合为一体。

《送别》是李玉刚演唱的歌曲,由李叔同作词,J·P·奥特威谱曲,收录于2017年4月5日发行的专辑《刚好遇见你》中。

李玉刚,长得英俊帅气,有一种女性的柔美,而且歌声悠扬动听,一个人能唱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嗓音,可谓天赋异禀。他的这首歌《送别》,延续了一贯的风格,既有中国风,又有戏剧风,听来朗朗上口,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李玉刚的歌特别有磁性和魅力,这首《送别》虽然热度不是很大,但是旋律很美妙动听,歌词也有独特的寓意,听了之后心旷神怡。

歌曲《送别》

在社区已经给同学们上第三节音乐课了。很多同学对唱歌都有浓厚的兴趣,那怎么样才能唱好一首歌呢?想唱好一首歌,不仅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歌唱技巧,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表达的含义、情感等等还要作更深的了解,我们在演唱时才能更好的诠释一首歌曲的内容。这几节课我们从识谱开始学唱《送别》,这首歌曲应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但人们常常会对熟悉的东西熟视无睹,感觉很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也还未必。因此我向大家作个全面的介绍。

《送别》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词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歌曲鉴赏

《送别》曾被选为《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电影的插曲。2004年9月30日,《送别》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而评选的“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

《送别》歌词分为三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那天听写作课上老师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词寄情于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杨柳、笛声,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营造了一个离别凄凉的场景。整个场景给人以平稳、连贯、延伸的感觉,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具有很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

第二部分则从景物之中抽离出来,更多地形容友人在送别时的内心感受。表现的是知音难寻,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后友人间就“天之涯,地之角”了,寂寥忧心充满了心间,此刻挥别只能敬上浊酒一壶,把酒言欢。这时加上音乐的节奏、力度的变化,把人物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谱分三段,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翻唱过此歌曲的有:唐朝乐队、黑豹乐队、上海长虹合唱团。今天我们学习这首歌,了解这些知识点,对演唱时把握歌曲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长亭外,古道边这句话出自那部电视

“长亭外,古道边”出自歌曲《送别》,原唱是李叔同。

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该歌曲的歌词有以下多个版本

1、李叔同版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3、陈哲甫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4、陈绮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5、《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李叔同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6、朴树版

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片尾曲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千里 酒一杯 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img]

歌曲送别原唱是谁?哪年的歌?

歌曲《送别》最早的中国版本是李叔同所作词之后录制的,歌曲的曲旋律是来自约翰·P·奥德威所写,中国第一个版本在1935年百代唱片录制,因为录制时间悠久,至今无法追究第一个唱出送别的人是谁。

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1970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扩展资料

创作历史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后来《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

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

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在歌曲上,《送别》用的是安东尼·德沃夏克的曲调。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别歌

送君送到大路旁歌词 送君送到大路旁歌曲简介

1、“送君送到大路旁”是《送别》中的歌词,全部歌词如下:

送君送到大路旁

君地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

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

心里几多知心话

出生入死闹革命

枪林弹雨把敌杀

半间屋前船水流

革命地友谊才开头

哪有利刀能劈水

哪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

知心地话儿说不完

风里浪里你行船

我持梭标望君还

2、《送别》是电影《怒潮》的插曲,由郑洪等作词,巩志伟作曲。

《送别》这首歌最早出现在哪一部电影?

《送别》最早是1983年的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城南旧事》讲述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英子与“疯”女人秀贞成为朋友。

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扩展资料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更多电影歌曲送别原唱 视频(电影歌曲送别原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