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2020~2021年度阅读总结(2021年阅读推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2020~2021年度阅读总结(2021年阅读推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020~2021年度阅读总结(2021年阅读推荐)

2022年共读书139本,相比于2021年的89本,增加了不少。在这些书中,各种类型均有涉猎,阅读的宽度和深度也都有所进步。对我来说,读书甚至已经变成了一项体力劳动,我一直保持比较高的阅读强度,抓住碎片化的时间,以最大程度压榨时间的“剩余价值”,将流动不居的时间转化为光阴切实的馈赠。

和前几年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今年除了输入,在输出上投入了很多时间。输出是一种检验,一次反刍,可以试探出阅读的效用,同时这也是重新认识一本书的过程,进而由这本书勾连出一些共通的悲欢或者独特的体验,哪怕这些已经与书不太相关,甚至完全逸脱于文本之外。

如果非要以面向大众而非敝帚自珍的标准来看,说来也巧,正好是2022年1月1日我开始创作以发表为目的的文章,那就是为《世界博览》写法律与历史专栏文章,每月一期。坦白来讲,这些是我想写的文章,通过“他山之石”,为倡导民权贡献绵力,即使只是渺不足道的微光。

此外,去年读完一些书,对一些很不错或者挺来感的作品,开始有意识多写一些文字,长短不等,大致在2000-6000字之间,3500字左右居多,也零零散散发表在《法治日报》《文汇报》《北京晚报》《社会科学报》《深圳特区报》等报刊或者《新民周刊》《检察风云》等杂志上。

当然也有遗憾,最大的要数想写的小说迟迟没有动笔。这几年看了国内不少青年作家的小说,有些确实喜欢,是我想要写出来的文字。希望2023年能够有所突破,摆脱懒惰,走出舒适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领略更怡人的风景。我也期待未知,毕竟,写作之前,没有真相。祝我好运!

今年阅读量能够比去年多出不少,与我自身的坐标有关。这两年身处坝上地区一个小小的偏僻村落,这是个安静的地方,会让人不由思考在喧嚣之地无法思考的事情。我喜欢村居生活,因为可以听见大地的声音。我也享受这份孤寂,只有孤身一人,我才觉得自己是个完整的人。我认为,孤独是一项天赋的权利,我不希望别人侵犯我的孤独权。

有时候,我也想多休息休息,什么也不干,只是躺在床上睡懒觉,或者多参与一些欢乐却无效的社交,或者只是在田野中散步,看看蔚蓝的天空和纯白的云朵,去追逐总是不期而遇的野兔。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到。世上有那么多热闹的事情,身处其中自然会感受到嘈杂的愉悦,可我总是本能地与之保持距离。我羡慕他们的快乐,但鄙视他们的堕落。

除此之外,这个村子尽管落后,却很美丽。夏季草原的尽头,有无边的落日晚霞;冬天时间的尽头,有久不消融的雪原。而乡村相比于城市的优越之处,不就在于能看到日出和日落,能听到鸡鸣和狗叫吗?

一本好书,胜过一场夏日的旅途。展望2023,我希望可以找到输入和输出之间黄金分割点,在优化输出的同时,做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家。

有时候,一想到好书层出不穷而生命极其有限,一股莫名的悲怆之感竟会涌上心头:书是永远读不完了。所以我只能继续保卫我的时间,如果连自己的时间都支配不了,又谈何去把控自己的人生呢?

最后,还是那个郑重的愿望:希望我每年读的书摞起来都能达到我的身高。阅读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日复一日,经年累月,我一定会成为思想上的“巨人”。

说回年度总结。今年依然是小说类读得最多,最为偏爱的还是拉美文学。社科、哲学、历史、诗歌等类型也读了不少。以下是我觉得今年阅读体验最好的一些作品,十佳阅读也是从中选出的。虽然选择10部本来就是困难的,但主观作响,困难无声。

小说类:《错乱》《缺席的城市》《天堂》《赞美沉默》《海边》《承诺》《白色旅馆》《告别的年代》《聋哑时代》《猎人》《斑马》《啊朋友再见》《今夜通宵杀敌》《冬泳》《游戏的终结》

历史类:《和平戛然而止》《漫长的余生》《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法兰西的陷落》《阴谋论中的希特勒:第三帝国与偏执想象》《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社科类:《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制造消费者》《钻石、黄金与战争》《天堂之奶:一部 *** 全球史》

哲学类:《现代性及其不满》《贪婪已死:个人主义之后的政治》《莱茵哲影》《必需的遗忘与不容推卸的记忆》

传记类:《智性与 *** :苏珊·桑塔格传》《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回忆苏珊·桑塔格》

访谈录:《王家卫访谈录》《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

诗歌类:《元素颂》《遇见你,而后有悬崖》《我深爱我们一起相处的这些夜晚》

纪实类:《“打工人”纪事》《住在人间》

法律类:《继往以为序章》《法律与书商》

评论类:《至少还有文学》

其他类:《回到种子里去》

另外,如果从题材来看,今年读了不少女性主义和乡村治理方面的书,很多也十分喜欢,就一并列出:

女性主义:《女教授》《暮色将尽》《母乳主义:母乳喂养的兴起和被忽视的女性选择》《艺术史的另一半》《成为你自己:15位世界杰出女艺术家》《不做乖女孩:八个绽放的故事》《女性影像手册》《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

乡村治理:《乡土中国》《乡土重建》《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亦城亦乡: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突围》《压舱石:面向未来的乡村建设》《大均衡: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县乡中国》

以下是2023年十佳阅读,或者说从个人感情上最喜欢的10本书:

一、《智性与 *** :苏珊·桑塔格传》

在《智性与 *** 》中,作者贝阿特丽丝·穆斯利旁征博考,在融合和吸收档案文件(包括桑塔格的日记、笔记、手稿、书信等)、评论与回忆文章的基础上,以编年史的书写方式完整详细地还原了桑塔格精彩丰富的一生,并且详略有致、重点突出,既穿插了桑塔格生命历程中的薄物细故,完善了她作为一个女人/人的整体形象,又侧重讲述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呈现了桑塔格这位传奇女性的成长与蜕变。

智性与 *** 犹如桑塔格的双翼,支撑着她在这些相互扞格而又彼此融合的多种身份间穿梭自如,并游刃有余地抵御外界的风暴,守护心灵的平静。智性与 *** 也好比尼采所提出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在桑塔格身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前者是 *** 的法则,理性、冷静、克制、安宁,是桑塔格在写作时始终保持的精神状态;后者则是狄奥尼索斯的狂醉,斗志昂扬、放浪不羁,表现为桑塔格为创作自由、反种族歧视、女性主义事业和地区和平积极鼓呼与奔走。在写作内外两种场域,在“梦境”与“醉境”中,桑塔格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文学传记的使命,不是金身加冕的造神,而是刺破面纱的祛魅,让我们认识到丰碑的背后,是无数真实而琐碎的行动,正是这些点滴的行动,垒筑成了今日的高塔。桑塔格亦是如此,作者通过这本书将这一文学上的“克里斯玛”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讲述了她所经历的孤独与喧嚣、痛苦与荣耀。阅读《智性与 *** 》,既是十分漫长的智性冒险,也是充满 *** 的探索之旅。作者在描绘桑塔格的人生轨迹时,也勾勒出了20世纪下半叶简明的文学史和政治史,展现了桑塔格朋友圈中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及他们的趣闻轶事,呈现了风云激荡的时代律动以及桑塔格的勇敢介入。

二、《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是的,还是苏珊·桑塔格)

《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最显著的优势在于,该书作者本杰明·莫泽是桑塔格唯一的孩子戴维·里夫“钦定”的人选,后者不仅不干涉作者的创作自由,还为其提供了全部的文档和资料,给予了其他传记作家所缺乏的宝贵材料。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对于人物传记写作也是如此,因此作者能够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丰富细节和隐秘真相,从而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和立体的苏珊·桑塔格——她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她的艺术、文学与政治,以及她在“形式与内容、肉体与精神、人与其照片、疾病及其隐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桑塔格极为喜爱和崇拜的法国知思想家、评论家罗兰·巴特,曾在其文章《作者之死》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作品诞生,作者已死。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延伸涵义来讲,这句话在桑塔格身上显然是失效的,她的作品在广为流传中被反复讨论和阐释,她的肉身也已经离开了她所贪恋的美好世界,但她始终是“活着”的。这种“活着”是一种持续的在场,无论是文学与艺术,还是女性主义与女权运动,抑或是公共讨论与世界政治,桑塔格的幽灵始终游荡在这些场域,人们从她身上各取所需,或是寻找文艺理论,或是汲取精神力量,或是挖掘思想价值。

而这些多元介入也构成了桑塔格全部的生命议题。她是才华横溢的评论家和小说家,还是半路出家的电影导演和话剧导演,又是身体力行的女性主义者和爱好和平的世界公民。所有这些身份属性,组合成了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知识分子,一位始终在发声与行走的多向度的人。正如她曾经的恋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所评价的,“她是最优秀的灵魂。在大西洋两岸都是。因为在所有其他人认为讨论已经结束的地方,对她来说,问题才刚刚开始。在现代文学中我想不到有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与她散文中的灵魂的音乐相媲美的。”

三、《海边》

2021年,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为“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如果说革命叙事与流亡叙事是拉美作家挣脱不掉的写作主题,那么殖民叙事与难民叙事则是非洲作家始终在场的文学记忆。古尔纳也不例外,“记忆,永远是古尔纳笔下重要的主题。”但这种记忆,充满着创痛与悲情,并在与时间、他者和自我的撕扯、纠缠、对峙的过程中,落地为一个个难以启齿却又必须下笔的故事。

海边是奥马尔无法屏忆的历史背景墙,饱含意蕴丰富的指涉与投射,其中既有家国动荡下的生民涂炭,又有个人无可奈何的颠沛流离。奥马尔从桑巴给尔的海边逃离至英国的海边,却逃离不了苦难的历史与悲痛的记忆。即使到了和平稳定、繁荣富裕的英国,坦桑尼亚海边的苦难与悲痛还是被置换为英国海边的孤独与苦闷。

这本书未尝不是属于古尔纳以及在动荡局势下逃离故土的那一代人的“伤痕文学”,他们“生活在别处”,在遥远的大陆怀念家乡的土地,回望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包括成长与欢愉,也包括逃离与痛苦。《英国 *** 小说:当代作家访谈录》收录了约克大学全球文学教授克莱尔·钱伯斯对古尔纳的一篇访谈文章《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非洲性”》,文中古尔纳的一句话可以为这篇小说提供绝佳的注脚,“我对移民流动不居的状态非常感兴趣。我对它有兴趣,并非因为它是远在天边的反常现象,而是因为它就是我的人生经验,当代世界的主导经验。我认为这种经验就是居住在一处,但在别处却有着自己的想象生活,甚至幻想生活。”

四、《赞美沉默》(是的,还是古尔纳)

很多作家终其一生都是在书写自己,包括他的私人历史和个人命运、他的“附近”和“远方”,古尔纳也是其中的一员。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形容古尔纳“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揭示了他的殖民地成长经历和移民身份对他的文学创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既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学灵感。

在他乡和故乡之间徘徊,在殖民与后殖民之间挣扎,就成了《赞美沉默》的核心主题。小说中的“我”虽然在英国娶妻生子,却始终没有落地生根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他的心脏出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婚姻、生活和工作逐渐显现出了一系列难以把控的危机。母亲的一封来信提供了一个放空的机会,他决定回到桑给巴尔,看望家人的同时,也希望寻找出父亲多年前遗弃他们母子的原因。但这一切并没有为所有的危机提供切题的答案,他的生活还是沿着既定的轨道走向了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析。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评价古尔纳道,“他的小说回避了刻板的描述,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东非,这是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都不熟悉的。在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记忆、名字、身份。这可能是因为他的项目无法在任何确定的意义上完成。”是的,古尔纳小说中的主角始终处于悬浮的状态,出走与回归是行动的脚步,沉默与呐喊是文字的流动,殖民记忆与难民身份是挥之不去的属性,小说内外,不分场域。

五、《至少还有文学》

我极为喜欢作者在《序言》中的另一句话,“文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避难所,不仅是人们逃避现实的工具,我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鲁迅、波拉尼奥那里读到的,还有明知生活艰巨,依然要面对生活,哪怕我所相信的公道前路艰险,正义在漫长时日里被黑暗蒙尘,我也要勇敢地去面对它、去追求内心认定的善。”

是的,毛姆的避难所比喻固然极为精当,可似乎总有股消极避世的意味。而用当下时髦的名词来讲,阅读会为你构建一个元宇宙,实现文学的伟大救赎。在这个浩瀚无垠的空间,你可以探访分成两半的子爵,也可以寻找小径分叉的花园;当然,你还可以欣赏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享受地球最后的夜晚。

在我看来,阅读是一场自我革命,它借由丰富的人文营养,哪怕是刹那间阿基米德式的“尤里卡”时刻,提升自身的生命含量,走出“洞穴”,摆脱封闭的可见世界,从而看见“太阳”,迎接崭新的可知世界,甚至实现灵魂转向,拒绝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正如海子的那句诗,“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我们一定要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深夜无眠安静思考的力量,相信与文学独处自我对话的力量,在文字的共和国,心平气和,不急不躁,等待巨大的事情缓慢发生。

六、《错乱》

莫亚被称为“暴力小说作家”,也被称为“磕了药的卡夫卡”,波拉尼奥曾评价说他是“我们这一代作家中唯一懂得叙述恐惧的人”。莫亚的小说风格从《错乱》中可见一斑,它讲述了恐惧对个体心灵的戕害和精神的摧残。评论说这是“一部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一篇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说它是黑色喜剧,可我们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反而为受害者的命运感到彻骨的悲痛,因刽子手的恶行生发切齿的憎恨;说它是现实寓言,可这一桩桩的悲剧分明在人类社会层出不穷地上演着,独裁者的冷血暴虐与普通人的平庸之恶搅浑在一起,制造了一起起似曾相识的灾难。

在《错乱》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知到从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疯狂与暴力——“我脑子缺了一块”“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人”“他们杀得越多,爬得越高”——隐性而又无处不在的恐惧有千钧的重力,压迫着体制中的弱者。在无可奈何的现实泥沼中,人物陷入了迷醉和狂乱,转而用戏谑消解现实,用酒精、性与出走去抵抗无法改变的现状。毕竟,绝大多数人对恐惧和暴力的反应是做一只鸵鸟,是成为犬儒主义者,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但我们仍然要不停地写作,写作即是记录,记录即是控诉,控诉即是反抗。只要反抗,终有见到曙光的那一刻,就像齐奥朗所说的,“对我来讲,写作就是复仇。对世界的报复,对我自己的报复。我所写的一切,或多或少都是一场报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也能带来解脱。”写作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也是最漫长的复仇,莫亚用《错乱》回答了“艺术何为,文学何为”这一命题。阅读这本书,读者会经历一场情感的错乱,而独裁者/刽子手会面临一场历史的审判。

七、《冬泳》

看过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和《飞行家》,初读班宇的《冬泳》,顿觉两者实在是太相似了,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与舞台,无论是双雪涛笔下的艳粉街、影子湖、光明堂、红旗广场、春风歌舞厅、红星台球社,还是班宇书中的铁西区、沈阳变压器厂、卫工明渠、工人村,都是一个城市/沈阳充满沧桑与尘土的地标,甚或说是同一个时代符号的多重变体,都在时代的大潮下被蚀刻得不成样子;还在于两人作品的温度与气质十分接近,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男人、女人与孩子,那些由生活风波所引发出的躁动、消沉与无奈,悲凉且温暖,忧悒且动人。

《冬泳》作为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共包括八篇故事,这些故事发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新千年之交,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与下岗大潮让许多人失去了饭碗,也失去了内心的支柱与信心。更为确切地说,这些作品都是在为一群“生活在水底”的人画像。他们被困于冰层,只得奋力向上泅渡,在逼仄的时空中迷茫、挣扎、躁动、爆裂,有人“腾空跃起,从裂开的风里出世”,有人“跪在地上,发出雷鸣般的号啕”。

《冬泳》是虚构小说,却是实在叙事,小说中那些“失败的人”,那些被时代湍流甩下来的人,以及那些辛酸苦涩的底层经验与共同体验,在真实的世界能够找到千千万万个原型。这些作品就是在为这些苟且生存的小人物树碑立传,也为一片苍茫的北方书写一份有温度的备忘。

八、《现代性及其不满》

读《现代性及其不满》,犹如穿越一场智慧的风暴,遭受着高密度的智识疯狂而暴烈的冲击。“痛并快乐着”,这是这部著作给我带来的最为深刻的阅读体验,大概正如李安导演的那句流行梗——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一言以蔽之,这是我今年以来阅读耗时最长的一本书,同时也是最使我受益的一本书。

当然,想要完全吃透这部著作,需要对每个哲学家的思想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沦肌浃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微言精义。但尽管很多地方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所言,我依然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读到精彩段落处,由衷为作者的渊博学识和精深思想拍案叫绝,尤其是部分段落,让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值得反复琢磨并认真思考。

九、《女教授》

西班牙女作家玛利亚·洛佩斯·比利亚尔基德的《女教授》一书,讲述了路易莎·梅德拉诺如何冲破藩篱、登上讲台的故事。不同于常规的编年史叙事方式,作者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文献与电影分析博士),采用了POV写作手法,将蒙太奇融入小说创作之中,从多个人物讲述路易莎的成长故事,也从多个角度呈现路易莎的人生历程,犹如拼图一般,拼嵌出这位女教授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同时,作者对参考材料和历史细节进行了严谨的考据和详细的汇编,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文学想象和艺术加工,使得这部小说突破了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的边界,既具有纪录片的真切与纪实,又具有电影的丰富与精彩。

阅读《女教授》,立体的文本编织出了鲜活的画面,我们犹如看到路易莎带着美丽的光环和坚韧的气质,从中世纪明灭的光线中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字里行间也感受着她的迷茫与执着、无奈与笃定,体认着她的痛苦与荣耀、卑微与伟大。也幸好有这部小说,它复活了一个潜隐于历史深处的传奇女性,再现了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正如译者对路易莎的短暂人生所做出的精准概括——她是特立独行的,是不合时宜的,是一腔孤勇的,是单枪匹马的,是以寡敌众的,是理想主义的,是堂吉诃德的……那个聪慧卓绝的路易莎,哪怕冲撞了律法、打破了传统,最终还是在历史的角逐中做出了自己迫不得已的牺牲,黯然归于沉默与隐暗。

十、《和平戛然而止》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但历史依然是必须正视的镜鉴,为当下管控危机、促进和平提供宝贵的经验。加拿大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的《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就是这样一部可以提供经验参考的历史巨著,作者详细盘点了一战前欧洲数十年的政治局势,深入分析了英德法俄等大国的利益关切和博弈策略,从而勾勒出了希望和平的欧洲是如何一步步陷入战争泥淖的。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的重点并非追究战争的罪过,而是试图追问战争的责任,通过沙盘推演式的分析还原了一战前的欧洲全景图。然而,战争虽涉及到整个国民,但决策却是国家元首做出的。欧洲的战争与和平其实主要维系在少数几个大国领导人手中,因此作者在这些人身上不吝笔墨,呈现了他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掣肘因素,考察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动机。

或许没有人想制造一场毁灭文明的世界大战,但掌握战争按钮的局内人都想利用危机谋取利益,导致局势愈发飙往无法控制的方向。人们能够决定战争何时开始,却无法控制何时结束,本以为可以在几个月内结束的战争,最终演化成了悲剧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2020~2021年度阅读总结(2021年阅读推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