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一身干练的衬衫和西装外套,一句掷地有声的“破釜沉舟”,一位由胡歌饰演的新任代理县长梅晓歌就这样出现在观众眼前。在聚焦县域治理的电视剧《县委大院》中,面对“光明县”所存在的种种顽疾,梅晓歌直面困境、艰难破局,令观众为之紧张却又振奋。
郡县治,则天下安。在我国治理体系中,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荧幕中,梅晓歌“新官上任三把火”;荧幕外,《县委大院》甫一播出便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对我来说,拍《县委大院》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胡歌坦言,此次的拍摄过程让他有些忐忑不安,“但如果不迈出这一步,我就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
《县委大院》剧照
谈角色:迎难而上,越挫越勇
人民网:《县委大院》开播以来成绩亮眼,你认为这部戏为何能够吸引观众?
胡歌:首先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县委大院》展现出了生活中的烟火气,能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其次,《县委大院》之所以能带给观众一些全新的感受,是因为它在直面现实种种问题、关照世间酸甜苦辣的同时,也能让大家透过生活表象看到希望、感受到温暖的力量。
人民网:初接到剧本之时,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如何为梅晓歌这个角色做准备的?
胡歌:说实话,在进组之前我是有一些顾虑的。因为我对梅晓歌所代表的基层干部这个群体比较陌生,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知之甚少。要感谢我们的编剧王小枪老师和导演毛珺琳老师,他们在开拍前花了大半年时间去收集素材,相关的专业知识我都是向他们请教的。对我来说,拍《县委大院》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在这点上我觉得我和梅晓歌有点像,都是迎难而上,越挫越勇。
《县委大院》剧照
人民网:在你心中,梅晓歌是个怎样的人?是否有某个瞬间让你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个角色?
胡歌:在一般人看来,梅晓歌是一个理想天真的人。环保、医疗、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这一系列的问题决策,用剧中台词来讲,这并不是梅晓歌该考虑的,他也解决不了。但梅晓歌偏偏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排除万难的决心。在他看来,很多事情,如果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就一点都不难。
剧中最打动我的是梅晓歌和母亲的情感。母子间的很多对话,可以说是对我个人生活的真实还原。母亲的理解和支持,让梅晓歌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他把全县成千上万个家庭都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把所有人的母亲都当作自己的母亲来关爱。母子的日常互动虽然着墨不多,但我能从中找到梅晓歌一心为民最本真的动因。
谈表演:直面现实,以诚相待
人民网:有很多场戏都涉及到面对面的沟通,台词量很大。你是怎么处理这些大段的台词的?
胡歌:我觉得把台词背熟是演员最基本的素养。在黄磊老师的建议下,我会把第二天的台词分两段时间来背,所以那段时间我经常能看到合肥的日出。
人民网:《县委大院》云集了许多不同年龄段的演员。整个剧组在工作时的状态如何?再度与孔笙导演合作,此次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胡歌:这次拍摄过程可以说戏里戏外都是大院,氛围特别融洽,大家几乎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我很少看到孔导这么疲惫的状态,可能是这次拍摄遇到的困难确实挺多的,我每次在片场看到这位可爱的“老顽童”都会有一些心疼。最近从宣传到播出,我们几乎看不到孔导的身影,他就是这样的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县委大院》剧照
人民网:《县委大院》中,我们看到了一群为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全力以赴的基层干部们。在你看来,角色想要真正打动观众该具备哪些特质?
胡歌:我们在《县委大院》中可以看到,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一旦缺少了真诚,就无法融入人民群众,无法做到讲真话、讲实话、干实事。在艺术创作中,真诚同样重要。《傅雷家书》中写道,“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需要有直面现实的力量,不粉饰、不造作,同时也有观照世间百态的温情,尽可能让阳光照射到每一个被忽略的角落。
谈未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人民网:李逍遥、梅长苏、梅晓歌……出演过这么多成功的角色之后,您是怎样寻求在艺术上的自我突破的呢?
胡歌: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冒险,我一直都不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对我来说没有所谓的“舒适区”或者“安全区”,我只有不断去探索才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就比如这次扮演县委书记,内心虽然比较忐忑,但如果不迈出这一步,我就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
人民网:《县委大院》中,梅晓歌有句台词“人生没有那么多橡皮擦,有些事情是抹不掉的”让人印象深刻。您是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关系的?对于未来,您又有着怎样的规划?
胡歌:现在是一切过去的总和,两者无法割裂。关于我的未来,其实我的步伐从未停歇,一直在拍戏,只是播出的时间还没有确定。总之,要向梅晓歌同志学习,“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