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要留意Rammstein的歌词与德国文学,尤其诗歌的联系。
从歌词/诗歌角度分析一下Rammstein的作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Rammstein的歌词对于德国经典文学的借鉴和继承。
二、Rammstein的歌词中的文字游戏(word play)和双关。
三、Rammstein的歌词中的反讽、戏仿(parody)和黑色幽默,以及带来的开放性解释空间和被一部分听众误解的原因。
——————————
一、Rammstein的歌词对于德国经典文学的借鉴和继承。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借鉴【注:席勒虽然有时被归类为古典主义时代,但是有时被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以Rosenrot等歌曲为例;
2.对于以霍夫曼为代表的德国儿童文学的借鉴,以Hilf mir和Mein Herz Brennt为例;
3.对于以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 Trakl)、戈特弗里德·贝恩(Gottfried Benn)为代表的20世纪初期的德奥新客观主义/表现主义诗歌,以及布莱希特的表现主义戏剧的借鉴,以Haifisch等为例;
4.对于巴洛克时期德国爱情诗的借鉴,以Morgenstern为例。
下面举出典型例子作为具体分析:
1.对于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借鉴:
(1)Rammstein第5张录音室专辑Rosenrot中的同名歌曲Rosenrot(《玫瑰红》)可以看作是叙事诗,它借鉴了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野玫瑰》(Das Heidenröslein)的一部分形式和意象、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叙事诗《潜水者》(Der Taucher)和《手套》(Der Handschuh)的主题和结局,以及格林童话的《雪白和玫瑰红》的元素。
歌德的《野玫瑰》描写的是一个小男孩想要摘荒野上的玫瑰,但野玫瑰不愿被采折。开头两行是这样:
“Sah ein Knab’ ein Röslein stehn,
Röslein auf der Heiden”
顺便提一句,歌德的《野玫瑰》后来被舒伯特作为艺术歌曲的歌词采用。
而Rammstein的《玫瑰红》讲的是女孩希望她的情人为他采摘悬崖上的玫瑰,但是情人从悬崖上坠落。开头两行是这样:
“Sah ein Mädchen ein Röslein stehen,
Blühte dort auf lichten Höhen”
两相对比,即使不会德语,应该也可以看出相似之处吧。
之所以说《玫瑰红》借鉴了席勒《潜水者》和《手套》的主题和结局,是因为《潜水者》叙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国王在悬崖上将金杯投入海底。第一次,他以奖励金杯为诱惑,吸引男青年“勇士”潜入海底取回金杯。在一位男青年惊险地取回后,国王又把金杯投入海底,以女儿为奖励再次开出条件。这位男青年为国王的女儿着迷,再次冒险去取金杯,一去不复还。
席勒的《手套》可以看作是《潜水者》的反面。《手套》讲的是一位美女的手套掉进了狮子、老虎表演场地的中间,她让骑士去帮她取回手套,以表示情义。而这首诗的结局与《潜水者》相反,骑士成功帮美女取回了手套,但是潇洒地离去,不贪恋女士的感情。
对比Rammstein的《玫瑰红》,可以看出,《玫瑰红》与《潜水者》叙述的都是男青年为了心爱的女孩,冒险地去取危险之地的物品,结果一去不复还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席勒的《潜水者》同样被舒伯特改编为了艺术歌曲。
《玫瑰红》中还有格林童话的《雪白和玫瑰红》(Schneeweißchen und Rosenrot)的影子。除去“玫瑰红”这个女孩名字外,童话故事里有玫瑰红睡在悬崖旁,差点掉下去的情节。童话中的雪白与玫瑰红解救了王子,并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Rammstein的《玫瑰红》则是这一童话的反面,女孩的鼓动令男孩失去生命。
(2)Rammstein的第四张专辑Reise, Reise中的第三首歌(由于某些原因,这首歌在国内的播放器中找不到,不能直接写出歌名)对于歌德《魔王》(Erlkönig)的借鉴。
《魔王》讲的是:夜里,父亲带着发烧的孩子在森林中策马飞奔,魔王不断引诱孩子,想将这个人类的孩子带走,孩子向父亲描绘了魔王对他的引诱和描绘的美好图景,父亲试图挽救孩子,但是最终孩子死去。
Rammstein的这首歌简直就是《魔王》的现代翻版。它讲的是:夜里,父亲带着孩子坐飞机,风神不断魔王不断引诱孩子,想将这个人类的孩子带走,孩子向父亲描绘了风神对他的引诱和描绘的美好图景,父亲想保护孩子,但是没注意到孩子已经呼吸困难。
这简直是按照《魔王》的模子刻出来的。只是骑马变成坐飞机。森林中的魔王变成天上的风神。至于这首歌的隐喻,在此不方便展开讨论,请理解。
Rammstein这首歌的歌词中有几句更是直接参考了《魔王》的形式:
Rammstein:“Sie sitzen sicher, sitzen warm”(他们坐地安心,坐得温暖)
《魔王》:‘Er faßt ihn sicher, er ha¨lt ihn warm’ (他搂紧他,给他保持温暖)
再提一句:《魔王》也被舒伯特改编为艺术歌曲。看到这里,你会觉得这不是巧合。Rammstein从歌德的诗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偷师”太多。
2. Rammstein的Hilf mir和对于以霍夫曼(Heinrich Hoffmann)为代表的德国儿童文学的借鉴:
(1)Rammstein的Hilf mir(《救救我》)讲的是:一个在家独处的孩子感到孤独,学着母亲的样子点燃一根火柴,希望火柴能够救救他。他被火柴烧到,却感觉仿佛是太阳在燃烧。孤独被驱散了。
Hilf mir内容上取材于霍夫曼的儿童文学Struwwelpeter(《蓬头彼得》)中“玩火柴的宝琳”这个故事。霍夫曼写作于19世纪的一些儿童文学目的是教育孩子不要作、不要当熊孩子,避免危险的事情。所以“玩火柴的宝琳”故事中,宝琳的妈妈出门了,熊孩子在家学着母亲的样子点火柴,结果被烧焦,大喊救命。
两个作品中连“学母亲的样子划火柴”都一样。
对比一下两个作品的用词,也会发现相似之处:
霍夫曼的“玩火柴的宝琳”:
Da sah sie plötzlich vor sich stehn,
Ein Feuerzeug, nett anzusehn.
Rammstein的Hilf mir:
Da sah ich plötzlich vor mir stehen,
Ein Schächtelchen nett anzusehen.
但是,Rammstein的Hilf mir的主题和叙述人称与霍夫曼的不同。霍夫曼的故事是第三人称,Rammstein的Hilf mir是第一人称的孩子的视角。而且,Hilf mir这首歌里的孩子之所以划火柴不是因为不听话,而是因为孤独,而火柴的燃烧的能量帮可以帮他驱散孤独。
(2)Rammstein的Mein Herz Brennt(《我心燃烧》)对于霍夫曼的Der Sandmann(《睡魔》)的借鉴。
睡魔是德国经典的传说故事,以“Nun liebe Kinder gebt fein acht”(现在亲爱的孩子们注意啦)开头。霍夫曼版本的《睡魔》是为了让儿童老老实实睡觉的睡前故事,大意是:睡魔在不想睡觉的孩子的眼睛里撒沙子,直到眼睛从脑袋里掉出来,鲜血淋漓。值得注意的是,霍夫曼版的《睡魔》被作曲家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改编成歌剧Hoffmann’s Erzählungen(《霍夫曼的故事》)。看,歌剧/艺术歌曲的影响又一次出现了。
Rammstein的Mein Herz Brennt就是借用了这一经典故事的开头“Nun liebe Kinder gebt fein acht”,讲的是叙述者在夜里把心脏掏出来压在孩子的眼皮上,等到天上的阳光,心脏就会燃烧。
(3)Rammstein的第三张专辑Mutter中的歌曲“Spieluhr”(《八音盒》)对于德国儿歌“Hoppe, Hoppe Reiter”(《驾,驾,骑士哟》)的借鉴。
Hoppe, Hoppe Reiter是一首德国儿歌。而Rammstein的Spieluhr这首歌中出现次数相当多的一句歌词就是“Hoppe, Hoppe Reiter”,是埋在地下的孩子唱的歌。这首歌的歌词也很有意思:一个想寻求清净的孩子被大人们误认为是死了,被埋进土里,孩子拧动八音盒,在地下唱着歌。
3.对于以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 Trakl)、戈特弗里德·贝恩(Gottfried Benn)为代表的20世纪初期的德奥新客观主义/表现主义诗歌,以及布莱希特的表现主义戏剧的借鉴。
(1)经常有听众觉得Rammstein的歌词有些血腥、阴暗的意象,所谓“重口味”之类。其实,20世纪初期德国的新客观主义/表现主义(neue sachlickeit/New Objectivity)文学就已经挺“重口味”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戈特弗里德·贝恩(Gottfried Benn)的《停尸房》,之后再去看Rammstein的歌词,是否能感受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奥地利诗人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 Trakl)经常使用伤口和血的意象,Rammstein从中也“偷师”不少。德国表现主义的诗歌可能不符合一部分读者的审美,在此不详细展开,有兴趣的请自己去读。
(2)对于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戏剧的借鉴,可见于Rammstein的第6张专辑Liebe ist für alle da的Haifisch(《鲨鱼》)这首歌。
布莱希特的剧本《三分钱歌剧》(Die Dreigroschenoper)中有一首歌叫《尖刀麦克》( “Die Moritat von Mackier Messer”,如果翻译成英文是“Mack the Knife”),其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
“Und der Haifisch, der hat Zähne
und die trägt er im Gesicht
und Macheath, der hat ein Messer
doch das Messer sieht man nicht.”
(那鲨鱼,它有尖牙,那副尖牙戴在脸上。而那麦奇,他有尖刀,但那尖刀人们看不见。)
再看Rammstein的Haifisch:
“Und der Haifisch, der hat Tränen
und die laufen vom Gesicht
doch der Haifisch lebt im Wasser
so die Tränen sieht man nicht.”
(那鲨鱼,流着眼泪,它们划过脸庞。但那鲨鱼住在水中,所以那泪水人们看不见。)
4.Rammstein的歌词对于巴洛克时期德国爱情诗的借鉴。
一部分听众听Rammstein的歌时,关注的是那些比较猎奇的题材。其实,Rammstein的爱情歌曲很有巴洛克时期德国爱情诗的感觉。
典型的例子是Reise, Reise专辑中的《启明星》(Morgenstern),可以对比诗人Hofmann von Hofmannswaldau的Vergänglichkeit der Schönheit。
从网上摘录了一段歌词翻译,感受一下这首歌词的审美:
《启明星》
“她是如此丑陋,黯淡。当她仰望天空的时候,光都受了惊。
光芒从低处照耀到她的脸,她在那天必须藏起来,不想惊吓到光。
她住在阴影里,直到赤热褪却。……
晨星,噢,光芒,为我心爱的人,
投一道温暖的光,在她骇人的脸上,告诉她,她不孤独 ……”
其他例子包括Mutter专辑的Nebel,Reise, Reise专辑的Ohne Dich(《没有你》)等等。在此就不贴出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
二、Rammstein的歌词中的文字游戏(word play)和双关。
Rammstein经常在歌词中玩一些文字游戏,达到多重含义的效果,在德语语境下很明显。但是翻译成英文或者中文,需要特别说明才能看出来。
举几个典型例子(可能有听众注意到这些了,但是一定有没注意到的听众):
(1)很有名的Du hast.
最明显的一个双关,我相信很多听众都知道了。hast的读音[hast],既可以是haben(有)的变形,又可以是hassen(恨)的变形hasst,因此这首歌可以有两种意思:你有/你恨。如果把两种意思同时考虑,那就是“你拥有的正是你恨的”,或者“你恨的是你拥有的”。
但是这首歌里还有个更细微的双关: “bis der Tod der Scheide”与 “bis der Tod euch scheidet”这两句歌词很有意思,具体含义不展开了。
(2)再比如Amerika这首,amerika ist wunderbar可以谐音成英语的america is (a) wonderbra(在歌曲后半段wonderbra也出现过),对描写对象的讽刺非常幽默。
(3)那首pu**y,看似恶俗,其实歌词也有意思,尤其是Blitzkrieg mit dem Fleischgewehr到steck Bratwurst in dein Sauerkraut。
(4)再比如Deutschland,连着用了好几个Über这个词根的词,后面接的那句Deutschland über allen把原国歌的alles改成了allen(可能有些听众没注意到alles改成allen这一点),第二次出现时还紧接着“登得越高,坠得越深”。
这首歌有网友详细分析了,我不作过多展开。
(5)Los也是典型的文字游戏。一方面,-los作为后缀近似于于英语的-less,即“没有”,歌词使用了一连串以“-los”为词缀的单词。另一方面,los与其他的搭配会有“出发”等命令式的意思,因此“Wir waren los”这句有双重含义。
(6)《维也纳之血》这个歌名,本意是指华尔兹的一种节拍。Rammstein巧妙地化用了这个概念。
(7)第一张专辑的第二首歌Der Meister也是典型例子。这首歌的中文翻译一般把它译为“主人”。但其实德语里的Meister是多义词,可以理解为宗教意义上的“神”,也可以是世俗意义上的某些职业。不同的含义会带来对歌词整体不同的解读。
(8)《猎人的胜利》那首用到的很多词都有隐喻。
(9)最新专辑Hallomann这首歌,Muscheln(贝壳)和Munschi拼写接近,联系到歌词的主题,不难理解。
(10)Volkerball那场演唱会,也可以有两种意思。表面意思,躲避球。还可以解释成人民的舞会。
其他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三、Rammstein的歌词中的反讽、戏仿(parody)和黑色幽默,以及带来的开放性解释空间和被一部分听众误解的原因。
Rammstein之所以有争议,与他们歌词所运用的文学手法有关,并非所有听众都能理解其中的黑色幽默和反讽、戏仿。
典型例子:mein land这首歌,可以从不同立场解读,双方可能都自以为自己理解的是正确的。
Rammstein的这种手法,可以参考更早的Laibach乐队的做法。
如果不只谈文学,那可以借助齐泽克和拉康的理论,就更复杂了,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