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远藤周作的《沉默》是真实事件吗?(远藤周作沉默原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远藤周作的《沉默》是真实事件吗?(远藤周作沉默原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远藤周作的《沉默》是真实事件吗?(远藤周作沉默原文)

​Silence

雨,未曾有过片刻的间歇,不断地落在海上。海杀死他们之后,也一味地沉默不语。

——远藤周作

《沉默》是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长篇小说。1966年,《沉默》获第二届谷崎润一郎长篇小说奖,代表了日本20世纪文学的高峰之作。美国作家厄普代克读完《沉默》这本小说后表示:“这部非同凡响的杰作,忧郁、冷峻、深沉、雅致,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天主教徒坚定不移坚持信仰的故事,最终的结局却是主人公在生命面前被彻底击溃,放弃信仰。它围绕信仰和生命,善与恶展开探讨,通过不同的视角去展现和分析,何为信仰?何为坚守?何为放弃?事实上没有答案的 ,只有不断地深思与追问,只有一次次被质疑的信仰。

本书作者远藤周作,1923年出生于日本一个天主教家庭,10岁时父母离异,在跟随母亲兄长回日本的途中,受洗。随后经历了日本二战,战后重建,经济危机等大时代背景下的苦难,带给他关于宗教、信仰、道德、生命、人性的理性思考和不断地追问。在他的文学作品里,都充斥着苦难的岁月所留下的悲剧色彩。而基督教的背景也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文学生涯,他是日本信仰文学的先驱,日本作家安冈章太郎对他也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远藤周作不是凭借文字取胜,他的作品整体拥有让人感动的力量。”《沉默》有着对人性和信仰之间矛盾的思考,东西方文化之间碰撞的解读,同时这本书被誉为“日本20世纪文学高峰”。整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从“希望”到“绝望”再转到“救赎”,描述自然真实,富有逻辑,不断渗透着作家对人性的懦弱和人神之间复杂情感的体悟以及人道主义情怀的理解。

Story synopsis

小说前言以及前四章都是以书信自述的方式展开的,以主人公洛特里哥神甫的口吻阐述了他所见,所思,所想,从他书信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狂热、鄙夷、恐惧、疲倦等一系列的心理状态,书信记录时间也是十分密切。讲述了德川幕府统治背景下,天主教艰难传教的故事。

17世纪初,德川幕府颁布了禁教令,对所有传教的神甫和信教徒进行驱逐迫害,幕府希望肃清一切天主教在日本的传播,而德高望重的葡萄牙神甫费雷拉弃教消息随之传来,他的学生洛特里哥和卡尔倍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尊敬的老师会弃教,随之他们便决定从里斯本出发,远赴日本,一是希望能够查明事情真相,二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日本继续传教。他们首先登陆的村子是日本的“友义村”,村民都十分淳朴善良,靠种田耕作为生,因此他们心中对于神的仰望也就是让天主教可以在这个小村落里生根发芽的理由,开始传教还是十分顺利,村民对于宗教的洗礼接受度非常高,基本是以晚上传教白天躲藏的模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因为信徒的活跃,引起了 *** 的注意,也因为弃教徒吉次郎的背叛,信教徒村民茂吉和一藏因坚持信仰被处以“水磔”酷刑殉教,洛特里哥内心坚定的信仰第一次被冲击,开始动摇。

书中这样对于信教徒一次次的殉教曾这样描写到,“他想起了茂吉和一藏被绑在木桩上、沉下去的雨中的海;追赶小舟的卡尔倍黑色的头没多久就气力用尽、如木片般漂流于其上的海;从小舟中一个人接一个人垂直落下的海;海,宽广无边且哀伤地展开,那时,神在海上也固执地继续沉默着。为什么抛弃我?突然,这声音和铅色的海的记忆一起涌上司祭的心头。为什么抛弃我?星期五的六点钟,这声音从朝向黑暗天空的十字架上响起。而长久以来,司祭认为那声音是那个人的祈祷,并不认为那是因神沉默的恐惧而发出的。神,真的存在吗?如果没有神,那么自己这半生以来万里波涛,飘洋过海,把一粒种子带到这不毛的岛上,就非常滑稽。在蝉鸣的正午,人头落地的独眼男子的人生也是滑稽的;游泳追赶着信徒们小舟的卡尔倍的一生也是滑稽的。司祭面对墙壁笑出声来。”其实,当看到自己同伴卡尔倍为了保存自己心中那份信仰,选择殉教,洛特里哥神甫内心是饱受折磨的,而自己被捕后,没有经历皮肉躯体上的严刑拷打,而进行的是一次次目睹、抉择、一次次的心灵折磨。面对“吊穴”酷刑,信教徒们的 *** 声,一次次冲击着洛特里哥的内心。日本 *** 告诉他,如果他弃教,信徒们都可以活下来,面对生命与信仰的抉择,洛特里哥开始在坚定和绝望中左右摇摆,弃教便可以拯救那些为了信仰而遭受水刑、吊刑的信教徒,他开始思考信仰是什么?

作为一个司祭,本应该身负众望来传播希望,挽救残留的信仰,然而自己带给百姓的却是更多的死亡,那么信仰的意义又何在呢?为什么要去坚守呢?

而洛特里和自己的恩师费雷拉的见面也是比较“戏剧性”,幕府 *** 安排两人见面,目的就是让费雷拉说服洛特里哥弃教,起初,面对费雷拉,洛特里哥是蔑视的,但是当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内心的恐惧与之袭来,此时,他想起了费雷拉对他所说过的话:“你认为你自己比他们更重要吧?至少认为自己的得救是重要的吧!你如果说出弃教,那些人就可以从洞里回来,从痛苦中获救。虽然如此,你还不弃教,因为你觉得为他们背叛教会是很可惜的,像我这样变成教会的污点是可怕的。”其实,他是可以自己死的,但是面对虔诚的教徒,他们因他遭受酷刑和牢狱之灾,显然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自己为什么要自私的去为了坚持所谓的信仰,置他们于不管不顾,那自己传教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如果自己弃教,他们就会免于磨难,这未免不是一种“救赎”和“解脱”。信仰和道德做抉择,哪个更重要呢?

“踏下去吧!踏下去吧!你脚上的疼痛我最清楚了。踏下去吧!我就是为了要让你们践踏才来到这世上,为了分担你们的痛苦才背负十字架的。”最终,洛特里哥走上了和费雷拉神甫一样的道路,放弃了信仰,选择了道德,怀着十分痛苦的心情宣布弃教,在神圣的耶稣像上踏上了一脚。在他选择这一刻的时候,他明白了老师当初的决定,也可以感同身受,真正的信仰不只是单纯的仪式,而是超越肉身和灵魂的仁爱,是人和神之间的共情。

PART 01

人性的软弱

书中的主角,不是洛特里哥神甫,而是那个在人性面前胆小懦弱、软弱无能的弃教徒吉次郎。每次吉次郎出现,作者都从神态、肢体动作上进行了深入刻画,从一开始吉次郎带神甫们主动回日本,以及到达日本后,吉次郎或因为金钱或因为苟活,一次次出卖神甫,践踏圣像,又一次次在出卖后向洛特里哥神甫告解,祈祷,祈求上帝原谅。吉次郎就像是《圣经》里的犹大,对于出卖耶稣,内心一边饱受折磨,一边祈求上帝的原谅。这本书中最让人看不起的就是吉次郎这个令人厌恶的小人物,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去细细回味,扪心自问,如果自己是吉次郎,在生命和信仰的抉择中,会选择哪一个呢?会不会也像他一样,践踏信仰,选择苟活。正如吉次郎在书中所说:“世上有勇敢和懦弱的人,怯弱的信徒,如未生长在遭受迫害的时代,根本不必弃教,便能一直守着幸福之信仰,而平凡的他,是被肉体的恐怖击垮了。”

因为时代的不同,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宗教信仰相对自由的时代,可能我们就是“幸运版”的吉次郎,人性的试探,以及人性的软弱就不会那么容易显现了。

PART 02

神的沉默

当洛特里哥神甫落难时,每次想寻求神的帮助时,都会想起耶稣受难的神情。“ 踏下去吧!你的脚现在很疼吧!和以前踏过我的脸的人一样疼痛吧!光是脚的疼痛就够了,我会分享你们的痛苦,我就是为此存在的。”“主啊!我恨你一直都保持沉默。”“我并非沉默着,而是一起受苦。”其实,我们的上帝是一位同人们一起受苦的上帝,他在十字架上默默的替我们祈祷。读到这里,神仿佛在告诉我们,他并非一直在沉默着,而是与人们一起受苦,也许是以沉默的方式去指导传教士去拯救众生,以沉默的爱去环绕众生。虽然,在生命和信仰面前,洛特里哥神甫最终选择了践踏圣像来拯救生命,从形式而言,他选择了弃教,背叛了神、背叛了教会,但是在洛特里哥神甫的心中他从未背叛神,而是听从神的安排去拯救信徒的生命,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爱呢?

其实,细细品味这本书,《沉默》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答案就是:上帝并未选择沉默,而是在以沉默的方式向人类诉说着它的存在,他同人们一起承受着人间疾苦。

summary

本书的结尾,作者以官差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最后一位传教士洛特里哥神甫的死亡,这也意味着天主教幕府时期在日本这片土地上彻底消亡。虽然只有短短七页,但是概括了洛特里哥弃教后的30年。在这30年间,神并未一直沉默,而是以沉默的方式去抚爱众生,而对于洛特里哥神甫,他的一生就是诉说着耶稣的故事。在整本书中,远藤周作从不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与恶,生命和信仰的抉择,一次次感同身受,一次次沉沦,一次次沉默。

当好莱坞的著名导演马丁·斯克塞斯在列车上看到这本小说时,就被深深的震撼到了。他赞叹到:“自己那时的感觉就像被子弹击中内心,当了这么多年的导演,似乎都是在为拍这部电影做预备。”于是,《沉默》这本书被翻拍成电影,从前期筹备到后期拍摄整整花了20多年,最终于2016年11月29日在梵蒂冈首映,由其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主演,这部影片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以及最佳摄影提名。

-END-

们✬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益文学

文学 | 品位 | 经典

大益文学最新一辑新书《现在》火热发行中~

微店、淘宝均有售,欢迎选购

更多远藤周作的《沉默》是真实事件吗?(远藤周作沉默原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