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米兰印象之纠错,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米兰印象之纠错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米兰印象之纠错

我出国基本不买东西,也很少照相,净身来去,两袖清风。出国的收获都装在脑子里,有的收获是填补空白,有的则是纠错。纠错指的是到当地后,所见所闻,发现原来的认识有偏差,甚至是错的。这次在米兰,就有几处的错要纠。

在世界历史上,《米兰敕令》大大有名,如果列举基督教历史上的十大新闻,《米兰敕令》怎么也得进前三。基督教创立于1世纪,当时罗马帝国信奉多神教,在帝国的行省内对基督教实施打压和迫害。我去过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当地有着规模可观的地下城,以及在山壁上开凿的石室和山洞,当年基督徒躲避迫害,在这里隐居和秘密传教。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上,环抱广场的廊柱上是140个圣人像,他们与耶稣的12门徒,都殉难于罗马统治者的屠刀之下,后被封为圣人。可见当时的“宗教恐怖”极为严酷,顺者昌,逆者亡。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从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与多神教并存,人们可以自由信仰基督教。这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基督教改变了政策,从镇压政策改变为保护政策。从这一天开始,基督徒真正翻身了,不再有性命之忧,基督教从地下回到了自由的天地里。

我始终以为《米兰敕令》是在米兰大教堂发布的,因为很多材料都是这样介绍的。这次去米兰大教堂参观,立马发现了问题。米兰大教堂兴建于1386年,1897年完工,教堂正面的最后一扇铜门,是1965年被安装上的,至此米兰大教堂才算是彻底竣工。米兰大教堂前后兴建了5个多世纪,这一段历史应该不会错。《米兰敕令》发布于313年,那时还没有米兰大教堂,直到千年之后,教堂才开始兴建。《米兰敕令》与米兰大教堂中间隔了一千多年,完全不挨边,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知这个说法的源头来自何处,总之错得离谱,小孩子也能分辨出来。

这次在米兰大教堂,见到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巴塞洛缪》。圣巴塞洛缪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在传教中殉难身亡,被剥去全身人皮。许多画家都画过这个题材,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最后的审判》中,也画过提着全身人皮的圣巴罗塞缪,人皮的面孔是他自己,看来他偏爱这个题材。

原来以为米开朗基罗最好的作品是《大卫》,看到这个以后,改变了我的看法。他刀锤之下的圣巴塞洛缪的形象惊世骇俗,将一张完整的人皮搭在肩上,暴露着浑身的肌肉和经络,人被剥皮后本应该是一具死尸,然而他却活生生地站立着,一个没有皮肤覆盖的真实的人体。据说米开朗基罗经常参与临床解剖,非常熟悉人体的组织,这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不大理解他的创作意图,但是他的技艺令我折服,甚至觉得他是在炫技,选择这一题材,是故意表现最难以处理的肌肉、骨骼和经络。这一作品毕竟有些另类,知道的人不多,但完全可以和《大卫》媲美。

米兰是一座古城,原以为它会和罗马城一样,有着许多的古迹和遗址。我想错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半新不旧的米兰,与罗马城完全是两个样子。

二战中,意大利是轴心国,与德国和日本穿一条裤子。1943年7月,轴心国大势已去,意大利发生了政变,墨索里尼被赶下台,并被关了起来。意大利新 *** 宣布退出轴心国,向德国宣战。这时盟军从西西里岛登陆。希特勒发兵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并从牢房中救出了墨索里尼,扶植他在北部成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当时罗马、佛罗伦萨都在德军手中,德军宣布罗马为不设防城市。不设防城市的意思是没有驻军和军事设施,说白了就是不抵抗。有人说德军这么做,是让意大利人放弃抵抗,听任德军摆布。我还看到另一种说法,当时德军指挥官是德国陆军元帅凯瑟林,他与盟军秘密接触,准备让罗马和平起义,以保护罗马的古迹和文物,所以他宣布罗马为不设防城市,并将军队撤出了罗马,他对佛罗伦萨和迪耶纳的保护也做出了贡献。

1907年《海牙公约》规定,对不设防城市不能轰击。由此,罗马和佛罗伦萨都得以幸存。

罗马与米兰都是老城,但是结局截然不同,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当时,傀儡新 *** 的一部分及德军在意大利的总部设在米兰,而且米兰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所以盟军对米兰实施重点打击,进行了地毯式轰炸,米兰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大教堂的正门有一个圣母玛利亚大门,上面还留着炮弹轰炸的痕迹。教堂广场四周的建筑都被炸毁了,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歌剧院的斯卡拉歌剧院,在轰炸中烧毁。斯福尔扎城堡也在轰炸中成为了废墟。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在恩宠圣母教堂修道院的食堂墙壁上,在盟军的轰炸中,教堂和修道院都被炸毁,食堂只剩下了两堵墙,壁画就在其中的一堵墙上,幸运地逃过了一劫。今天我在米兰所见到的歌剧院、城堡、修道院都是战后重建的,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

原来以为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只有美蒂奇家族资助了艺术家的创作,由此产生了米开朗基罗等代表人物。这次在米兰,又知道了一位斯福尔扎,在15世纪曾任米兰公爵,斯福尔扎家族统治了米兰近百年,其家族资助了达芬奇等艺术家的创作,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就是在米兰完成的,他还参与设计了米兰大教堂。后来我才知道,当年资助艺术家的显赫家族远不止他们两家,至少还有七八家。分布在意大利各地的名门望族,资助了卡拉瓦乔、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等艺术家搞创作,看来豪门扶持艺术家在当时是一种风尚,也是一股潮流。在文艺复兴舞台上露面的是艺术家们,后台的支柱却是美蒂奇家族、斯福尔扎家族等豪门,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就不会有文艺复兴的成就。他们功不可没,功莫大焉。

了解了米兰的历史之后,才感觉认识了一个完整的米兰。

更多米兰印象之纠错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