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说起广西工业那是叫惨来形容,最早起步的是梧州,不过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行业,能说的上重工业的属广西革命先烈韦拔群带领游击队建立的兵工厂,但都是零星产业说不上规模。新桂系军阀李宗仁建立的工业体系碰上抗战被搬迁至大后方, *** 彻底失去内地统治后,李宗仁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付之东流,直到全国解放后广西工业才算是有所起步,但落后永远是广西的代名词。
“一五”规划期间,全国156个重大项目没有一个落户广西,唯有两个国家计划项目在广西建设,一个是南宁火力发电厂,还有一个是贵县日榨1500吨的糖厂。1958年毛主席来南宁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都感慨到广西工业就两个半烟囱,一个是电厂一个是砖瓦厂,还有半个是明园饭店的锅炉房。主政广西的韦国清将军向毛主席和 *** 汇报工作,毛主席插话道:一五期间正值越南抗击法国战争,现如今战争已结束,二五期间帮助广西多搞点项目。
1958年7月份柳钢破土动工,紧接着就是柳州水泥厂、柳州重型机器厂、柳州化工厂、南宁化工厂、南宁冶炼厂等大型工厂的动工建设,广西的工业建设才有所起步。然而生不逢时,二五开始的第三个年头国家为还清外债而压缩工业建设,广西的大部分项目也纷纷落马。直到60年代中期,国家大搞三线建设,大批援建项目落户广西,才使得广西落后的工业基础得到好转。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因国防建设的需要,很多大项目都落户在“靠山、隐蔽、分散”条件较好的桂西北,河池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县份。金城江水力发电设备厂、东风钢铁厂(河钢)、河池氮肥厂、东江棉纺厂、人民机械厂、龙江机械厂等大项目同时在河池展开,让默默无闻的河池县一下子进入工业时代,为方便管理河池县境内的工业体系,还从柳州专区分出10个县设河池专区。
1966年遵照中央以备战为指导的建设指示,为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纺织工业,按“靠山、分散、隐蔽”的建厂原则,决定在河池专区东江乡拉须洞建立一家绵纺织厂,建厂所在地是东江乡所以取名东江棉纺织厂。1966年12月26日动工建设,建设工程由上海纺织设计院设计,广西建筑二公司承建,1971年完工投入使用,整个工期历时5年。
时间紧任务重,1970年2月开始采取边施工边安装设备的办法来加快工程进度,同年6月20400棉纺锭、500台织布机安装完毕,7月份调试设备进行试产。1971年2月份正式投产,预计年生产棉纱1200件,棉布500万米。1975年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巨大,东江棉纺厂的年生产棉纱达5000件,棉布超5000万米。以当时的生产力在广西境内的棉纺行业里,东江棉纺厂说第二谁都不敢说第一。
棉纺厂依照三线建设的建厂风格和标准老牌国企的配置,生产区以防轰炸为主,大部分的生产车间都在隐蔽的地方,生活区跟生产区又各自分开。生活区内不仅有职工宿舍、还有电影院、商店、银行、体育场、招待所、邮局、医院、子弟学校、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当时的职工超过2000人,带上职工家属,整个生活区内超过万人规模,好比做是一个大城镇,比起当时的东江乡场镇驻地还要热闹。
单位效益高,职工收入也相对较稳定,男职工特别是单身男职工特别受到年轻姑娘的喜欢,附近农村姑娘能够嫁给东江棉纺厂男职工感到庆幸。当时门当户对很讲究,农村姑娘想嫁给东江棉纺厂的男职工比登天还难,哪怕是村长的女儿,要是农村户口想都别想。东江棉纺厂的女职工超级的漂亮,远在几十公里外的龙江机械厂男职工都骑着28大杠来厂门口看姑娘。龙江机械厂是兵工厂,男多女少,80年代为调节工厂男女失衡问题,自治区国防办还向轻工办申请职工互换来解决东江棉纺厂和人民厂、龙江厂的职工单身问题。
90年代,工业体制和市场机制进入新的阶段,以生产为主的计划经济时代彻底结束,迎来的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模式,东江棉纺厂也走向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没有国家财政做后盾的山区三线工厂,走自主经营道路异常的艰难,地理环境受限,交通、信息、结构臃肿等诸多因素将东江棉纺厂拖入泥潭。东江棉纺厂的生产职工有1500人,而非生产职工有500人,这500人已成为东江棉纺厂一个重大的包袱,甩又甩不掉,托又托不起,导致工厂每前进一步都像是在泥泞艰难的跨步。
21世纪的到来也意味着旧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加上工业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科技的不断进步,东江棉纺厂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的纺织工艺替代传统工艺,技术更新跟不上的老牌棉纺厂最终走向改制、重组、停产、倒闭,东江棉纺厂也逃不过现实规律,辉煌40年的棉纺厂也进入历史程序,如今剩下的就是破旧的大楼。好在厂房有企业承租,而大部分的建筑物都处在闲置状态,超万人的三线城现已人去楼空,剩下的就是难以忘怀的记忆。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