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8-07-04 07:0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朱云福
2018年6月6日,衢州市2018年第2期市管干部进修班一行42人,在衢州市委党校向老师带领下,从衢州市委党校出发,于下午3时许来到了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现场教学。
大陈村,是一个以《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村歌唱进中央电视台的地方,位于江山市区西北10公里处的大陈乡 *** 所在地。
大陈古村落古建筑依山造势,鳞次栉比,楼台亭阁,搭配有致,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所有古建筑秉承徽派建筑艺术特色,灰瓦白墙,花窗雕板,屋脊如龙,墙头似马。村中巷道,均以青石砌就,曲曲折折,弯弯延延,幽有古意。
这个拥有600年历史、被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绍宋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地方,旧以经商办学扬名;近年,又以弘扬传统文化与中国村歌发源地闻名遐迩。
2014年10月,大陈村入选全国十大最美乡村。
2017年11月,大陈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在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同志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中国幸福乡村馆”。走进馆内,我颇为惊讶,一个乡村,竟然有如此高大上的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 在江郎山下的图像,2006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 *** 视察江山,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导游告诉我们,江山市创建幸福乡村工作起步早,走在衢州市前列。早在10年前,时任江山市委副书记的徐朝金同志主抓幸福乡村创建工作,力度大,措施实,效果好。果真,画面为证,江山市已经累计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中国幸福乡村110个,还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的表扬呢!
好几年前,我就听说江山大陈有首村歌,叫《妈妈的那碗大陈面》,非常有名,去年,在中央电视台还看见过。听说大陈村民都会唱这首村歌。
歌词大意是:
轻轻的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美美的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
遥远的从徽州迁来,落户在大陈的山间,祖宗殷殷叮咛和嘱托,就像这浓浓的大陈面。
妈妈的慈爱游子的祝愿,浓缩进芳香可口的大陈面,不管我们走的多么远,故乡永远在我们的心间。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伴随着我们一年又一年,不管我们走的多么远,故乡永远在我们的心间。
看,村民在学唱《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是多么的认真啊!
一首村歌就是一个故事,记录着浓浓的乡村记忆,一首村歌就是一段传说,记载着长长的乡思情愫。江山村歌融村情、村景、村民为一体,村民通过村歌创唱来晒幸福,展梦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背后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明朝永乐年间,大陈地方有个医生汪洪文,是个杏林妙手,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乐善好施,碰到穷人看不起病,不但不收钱,还送给多开药。一次意外让他中年丧妻,留下一个孩子汪普贤(乳名大陈),父子两相依为命。他常年积德行善的义举,深深打动了寡妇桂香的心。为了不让孩子饿着,思谋再三,他续弦了心地善良的桂香为妻。后妈桂香对大陈视如已出,可年少气盛的大陈对她有偏见,嫌后妈做的面难吃,一生气离家出走了,几十年来杳无音信。老年大陈历经沧桑方知养母恩,尝尽人间百草露才明白大陈面香喷喷的秘方就是妈妈的爱。从此在家孝敬后妈到老。
展览馆参观结束后,我们又来到了汪氏宗祠。汪氏宗祠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经数次修葺、扩建,发展到今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共有三进二天井五开间,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记不清到汪氏宗祠来过几次了,可能七八次了吧,但第一次到大陈、到汪氏宗祠现在还记忆犹新。
1990年10月,我在衢县华墅初中任校长。那时为了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整个教育系统搞勤工俭学真的是不亦乐乎,所有的学校都想方设法办厂经商搞农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当时大陈初中的勤工俭学在衢州市小有名气,衢县航埠区教办为了推动航埠区各中小学校抓好勤工俭学工作,组织了十几个人的考察团到大陈初中考察。
当时的大陈初中就在汪氏宗祠里,我们来到学校,来到了古老宏伟,底蕴深厚的祠堂里。考察学校就是考察汪氏祠堂,就是在考察历史文化。
祠堂是徽派建筑,坐西朝东,石柱石阶细洁光滑,石雕木雕工艺精湛,牛腿雀替镏金错彩,檐牙高啄,脊瓦如鳞,犹如琼楼玉宇降落山村野处,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在学校(祠堂),祠堂(学校)里整整化了三个多小时,这里走走,那里看看;这边坐坐,那边听听。既看了勤工俭学,更品了历史文化;我们乐在其中,我们流连忘返。
学校领导向我们介绍大陈汪氏,介绍汪氏宗祠,介绍学校情况。
大陈汪氏最值得称道的是崇教办学。清同治十一年(1872),嘉定(今属上海)县丞、族人汪膏在村中创立萃文会和萃文义塾。其后汪膏子汪乃恕扩大义塾规模,在衢州设立环山试馆。1909年,汪乃恕将义塾改为“萃文初级小学”。
1942年,曾任浙江省嘉善县长、南京国民 *** 工商部参事、福建税务局局长等职的汪膏族孙汪汉滔,创办了“大陈初级中学(萃文中学)”。此后,萃文中学又举办高中班,将招生范围扩大到衢州、常山、龙游、开化等地,学校兴盛时有十二个班级,优秀学生享受公费制度,教学质量与县立中学齐名。
建国后,萃文中学改为江山初级师范学校,历时七年,为衢州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此后,大陈一直都办有中学,大陈汪氏薪火相传致力办学的精神与历史,更是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和佳话。
若无真才实学休忙拜我,
要想功成名就先去读书。
居敬存诚节文以礼,
崇德修业尚友于书。
大陈村人尊师重教,倡导“以商养教,以教育人”,致力于培养“囊中有银,腹有经纶”的儒商。大陈一天的考察学习给我们航埠考察组的十几个人印象颇深,汪氏宗祠留给我的印象至今难忘。
弹指一挥间,二十八年过去。大陈初中自1997年起搬出汪氏宗祠,之后由于布局调整,大陈初中撤销,大陈乡的初中学生到丰足初中就读。
现在因为城镇化需要,大陈的初中学生已经到江山城里的一所办学条件非常好的城北中学学习了。近几年,江山教育发展变化很大,日新月异,硕果累累。
这也是教育的一段变迁史!
大陈村的发展离不开带头人支部书记汪衍君的贡献,正是他的长袖善舞,引得领导关注,上级资金的支持和全村百姓的拥护,从2005年汪氏宗祠修缮开始,到如今大陈汪氏宗祠和大陈古村闻名天下。
大陈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村歌,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十佳作词”等大奖。汪衍君亲自演唱村歌,获得十大村歌歌手美誉,大陈古村也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清歌妙舞酬先德,鉴古藏今启后贤。
得意无非俄顷事,下场还是普通人。
在两辐楹联下面,汪书记给我们全体学员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报告。他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介绍了大陈的历史,汪氏的传承,乡村的治理,乡风的建设……
他满含深情地给我们唱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他用婺剧清绪高涨地唱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他谈了大陈村村民的三个学会,学会唱歌、学会鼓掌、学会弯腰;他说了大陈人的生活、生产;他介绍了从2015年起,每年大年初一拍全村大家福,从900多人到今年的1200多人;他描绘了大陈村美好的明天……
汪衍君书记是个天生的演说家,实干家,是大陈村的好家长,是 *** 的好书记。
***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江山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陈村是江山新农村建设的代表。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陈村的乡村文化建设的许多做法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大陈村的乡村文化建设现场教学给我们全体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