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铅华褪尽读音(铅华褪尽的拼音),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铅华褪尽读音(铅华褪尽的拼音)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铅华褪尽读音(铅华褪尽的拼音)

有一种声音,它是独特的,能让每一个流淌着同样血液的龙的传人为之深深打动和沉迷,那就是属于中国人的民族音乐,它来自本源,叩击中国人灵魂深处的门,埙,以其7000年的古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沧桑,更以其独具魅力的天籁彰显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绵延不绝,历历在耳,那些优美的乐曲穿越了几千年的古老城墙抚摸着我们,细细品,自有感动渗出,我们感受着岁月在脸上刻出的痕迹,任光阴一寸寸老去……

欣赏《江月初照人》

江月初照人.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埙的形成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大多由泥土制作,最早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埙的声音极赋人的感情气质,有着极丰富得表现力,造型优美古朴。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首次发掘是在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记载了大约7000年前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类文明。

古代《乐书》引用古人樵周的话说:“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 《世本》认为暴辛公作埙。王子年《拾遗记》上说:"庖牺氏易土为埙"。这种认为埙乐器为个人首创的观点,尽管在早期年代历代相传,但总缺乏一些有力的依据。按科学的观点,埙应当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就是这样产生的。

欣赏《水龙吟》

水龙吟.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埙的种类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埙体的外观式样历史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埙,红陶刻花埙,怪兽埙,人面埙,绘龙埙……最原始的埙没有音孔只有吹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奏的需求,埙的音孔渐渐增多了。按音孔来分,从无音孔到有音孔,从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经有六孔埙,清代宫廷云龙埙即是六孔埙,现代普遍流行八孔埙和九孔埙。

欣赏《追梦》

追梦.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埙的气质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

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浊而喧喧然,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对时光长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时光仍在无情地推进,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悲而幽幽然,融汇了古代墨客骚人们对封闭而沉重的中国历史无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历史仍然在按中国既定的轨迹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它?“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

欣赏《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埙的发展

商代:祈祷的容器

在商代,人们“尚鬼神”,祭祀活动异常频繁,娱神的歌舞是重要的仪典之一。埙作为祭祀的乐器在乐队中使用;在诸多乐器中,商人对埙特别看重,把它提高到祭器的地位,成为祈祷的容器。

商代埙有陶制、石制、骨制三种,以陶制的使用最为广泛,所以一般都叫“陶埙”。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墟出土的六孔陶埙呈平底梨状,能够吹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由此可以证实:早在殷商时期,我国的七声音阶已经形成;埙是当时一种相当成熟的旋律乐器,形制上趋向规格化。

欣赏:《长相思》

长相思.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汉代:促进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代埙对日本弥生时期的埙有较大影响,在日本下官发现的七孔梨形陶埙就属于这一时期。1966年在日本下关市凌罗木乡台地一个竖穴中还发现了中国春秋时期的陶埙,日语称之为“土笛”。

欣赏:《知音》

知音.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秦汉以后:“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欣赏《月下海棠》

月下海棠.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隋唐:渐渐退出宫廷演奏

隋唐时期由于丝弦乐器及外来乐器的高速发展,再加上埙的音量较小、音域窄,不能适应当时较高水平的音乐艺术表演,埙在乐队中的地位逐渐被其它乐器所替代,它只是作为一种自娱的小玩意儿或是儿童玩具散落于民间。

欣赏:《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宋代:木埙的出现

《宋史乐志》载,宋代木埙逐渐盛行,大有取代陶埙之势。统治者以它有违八音古制而被明令禁止制作和使用,木埙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欣赏:《长亭怨慢》

长亭怨慢.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明清时期:复苏

明清时期推崇汉文化,复古风盛行,埙这一古老乐器在文人和音乐界得以复苏盛行,宫廷音乐偶尔也使用到埙。光绪年间河北吴桥县吴棠湖先生,复制出殷代五音孔陶埙,关于研究埙的专著及曲谱这时已涌现出来。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埙也随之隐没。

欣赏:《妆台秋思》

妆台秋思.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近代:古乐新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音乐和民族器乐走向繁荣,特别是70年代末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引起世人瞩目,从而掀起一股研究古乐的热风。80年代以来,埙的研制、改革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也使得了千年古埙重获新生,并引起了中外音乐家对它的极大兴趣,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欣赏:《楚歌》

楚歌.mp30:00来自书画人物

从埙的音乐中我们似乎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古风,埙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近年来,埙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正式的演出舞台。我国许多著名音乐家开始为埙作曲,人们对埙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84年,演奏大师杜次文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奏埙曲《楚歌》,这是埙乐首次登上世界舞台。1993年,中国第一位民族管乐硕士刘宽忍与当代作家贾平凹出版了《废都》的埙乐专辑。这次音乐家与作家的联袂,让更多的人首次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了埙,了解了埙,影响颇为深远。随之电影以及各地方戏曲等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埙乐作品。

埙发出的是土声地气,奏出的是天籁之音。它使人们感受着历史的脉动,让人们在喧嚣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得以跨越时空,寻得一片宁静的土地,获得心灵的放松。

在极静的春夜,推开高楼的窗,风携雨迎面扑来,细听,你会找到埙乐,那是来自大自然最原始的音乐、那是湘江边上屈原无奈地抽泣、那是长城下孟姜女无助的哀怨、那是从亘古奔来的漠风吹入塔克拉玛干石穴里的楚歌、那是情到深处的孤寂……它不紧不慢,从风中雨中午夜的空中悠悠哀凉的飘来,穿过远古的荒蛮,走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翻越大漠仓山,带着尘世冷暖、悲喜离愁,缠绕在你的心上,令人沉入,忘了归途……

但是埙,还在讲述它未来的故事……

(未经《书画人物》栏目同意,不允许转载)

更多铅华褪尽读音(铅华褪尽的拼音)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