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拖拖拉拉快两年,华大基因终于要登陆创业板了,这个被期待了太久的生物基因龙头,上市之路和自身的发展之路一样坎坷。
要不是当年和体制内闹矛盾南下深圳、要不是五年前被外企围剿而被迫向资本开放、要不是政策规定医疗企业上市禁止外资持股,华大很可能跟当年跑到海外上市的BATJ一样无缘A股,还好还好,还是等到你。
华大的故事要分两个层面看,一是从实实在在的商业运营解读这家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科研机构的混合体;二是从今年已经63岁的创始人汪建身上观察他究竟会在下一个10年或几十年里带领华大走向何方。
第一个层面是所有追逐短期利益的投资人密切且必须关注的,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很可能会误读华大,甚至最终错过。所以理解华大,归根结底是要理解汪建这个“怪人”。
先说说所有人关心的股价。华大此次拟发行4010万股,占总股本10%,发行价每股13.64元,先恭喜上周中签华大的朋友,这个发行定价简直就是送钱。发行市值不到60亿人民币,华大去年净利3亿多,A股同板块可比公司的市盈率都在50~100倍这个区间,华大在150亿市值下请随便买。
主营业务最接近华大的贝瑞和康(去年借壳天兴仪表上市)今天市值100亿,去年净利1.58亿,PE60+。保守估计,华大这次至少能稳在200亿以上,而且华大今年第一季度净利已超过1亿元,用汪建的话说,「华大现在每天净赚一两百万」。照此测算,华大今年净利极有可能向5亿元冲击并突破,这么估的话,如果行情火爆,500亿也不是没有可能,10倍这个小目标很可能在明年达成。
为什么一直被认为不会或者不屑于赚钱的华大突然如此吸金?毕竟,对着财报和同行算算PE这事儿没什么门槛,来看一下这张表:
华大基因招股书
过去三年,华大从以基础科研服务为主转型到以生育健康类服务为主,这个差别在哪儿?前者秀的是科研实力,而后者是一个标准化、规模化且市场空间巨大的蓝海。今天这个板块贡献最大的是无创产前检测,行话叫NIPT,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基因检测来判断新生儿是否患有某些出生缺陷,传统的做法是唐筛,弊端一是准确率不高,二是或有流产风险(虽然不高,但撞上就是100%)。
NIPT只需要在孕妇体外抽取一小管血,就可以很快做出精确判断,这个检测手段之所以在近年火爆是因为费用随着检测设备运行能力的惊人提升而急剧下降,现在2000人民币以下就能搞定,很亲民。
再看一下每年的新生儿数量及变化情况:
二胎放开是个引爆点,新生儿数量还会继续增长,而NIPT目前的渗透率还非常低,大概5~10%左右,绝对的蓝海。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今天主要靠这个挣钱,从标的的纯粹性上看,贝瑞和康的成长性更稳健;从业务的延展性来看,华大的潜力要大得多。而且贝瑞和康的两位老大周代星和高扬,一个当年给华大卖检测设备,一个是出走华大的高管。
今天这个行业大部分从业者多多少少都跟华大有些关系,说华大是「黄埔军校」一点不为过。
产前还只是基因检测to C的一个被证明的业务方向,机会更大的是肿瘤的检测、预防和治疗。之前跟贝瑞和康的高管交流过,这块虽然还没有成型的商业解决方案,但技术上的突破速度非常快,就是个时间问题,这块更看好研发硬实力领先的华大。
来说说人这个层面。汪建有点邪有点狂,作为跟王石一辈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他的发迹之路太过低调漫长,这个自称可以活到120岁的「中年人」究竟会把华大带往何处?用两个关键词来解读一下:
第一个关键词:梦想
情怀这东西得分阶段看,在某些时候一无是处甚至起的是副作用,有的时候则是所有努力和成绩的源动力。汪建成立华大的初衷就不是为了做一个商业机构,当年是为了替国人争口气领了人类基因组1%的任务。这是华大基因的基因,只要汪建在任一天,商业利益永远排不到这家公司的首位。
只盯着数字看的投资人要小心,明明可以赚大钱和快钱的领域汪建未必会太上心,他有自己的时间表和优先级。当年开放投资的时候,他就跟所有进来的VC说过,华大的业务你们不懂,就算懂也别插手,华大不需要急着来挣钱的投资人,而是某种程度上「吃饱了撑着」的投资人。
汪建的梦想是什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去年8月他上央视《对话》的那期节目,伟大梦想还是胡乱空想,各位可以自己判断。
第二个关键词:妥协
汪建算得上硬汉,从20年前跟体制内撕,到跟国外基因检测设备老大撕,到被迫开放资本进来跟资本撕,再到面对一票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不断离去(华大今天员工平均年龄27岁)…太多委屈和不甘,即便如此狂放不羁,一路过来也都是妥协。
我相信包括这次上市,对汪建来说也是一种妥协。虽然他是华大基因最大股东,但每个季度的财报和所有业务数据公开后面临的各种质疑和「建议」,以汪建的性格,他会非常不爽。但没得选,汪建要把华大按自己预设轨道的发展和作为上市公司要协调的各方利益之间平衡好。
这件事不容易,很多人觉得政策是这个行业最大的不确定因素(14年叫停NIPT是例证),但我觉得政策最后一定会演变成极其鼓励和支持这几个行业,我们回头看所有新兴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都充满着和政策以及既得利益的博弈,但要记住一点,政策永远落后于实践,何况这次是真正事关性命和福祉的事业。国人越来越有钱,都在算计怎么能活得更久,这是刚需。
对于真正想拿住华大基因的朋友,时间是你我的朋友,别太在意一时的涨跌。当然,我最希望的是汪建如自己所说能活到120岁,这样还能为所有人多贡献60年,感谢他。
eT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