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后疫情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助力,打破了信息传输的樊篱,民众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加速推进。更具时代价值的景德镇567厂瓷也从相对专业的微拍堂、东家等平台,向更为大众的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悄然转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了解、入手567厂瓷,这类曾经不被高古界认可,不为窑口帮追捧的特定时期的瓷器有了日渐升温,一器难求的表现。
普货走上台前
“567厂瓷”,泛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瓷厂所生产的陶瓷。被收藏界关注,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只不过,早期关注的人数不多,收藏之物也多为部所、十大瓷厂美研室出品的路份较高的瓷器。
“当年,景德镇包括十大瓷厂在内的国营、大、小集体瓷厂生产的瓷器数量是很大的”一些熟悉厂瓷生产历史的人认为:其实类似于大量生产的日用瓷,包括陈设艺术瓷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在他们看来,只有制作量少且工艺精的567厂瓷才值得收藏。
然而,这种听来有理的观点,在网络的助力、推手的推动和强大的需求面前,却显得有些式微。有迹象表明那些曾经被鄙视为“垃圾”的成堆的567普货正在成为网络直播热销的抢手货。
在计划经济567厂瓷、567厂瓷、源美陶瓷、不老歌景德茶器等抖音直播间,常常看到有567厂瓷的身影,一些用纸盒盛放或是稻草捆扎的器物,多为日常实用或是价格不高的普货,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冷落多年后,仿佛是尘封的记忆一下子打开,也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地跨过厂瓷收藏的低门槛,拿上一、二件宝贝近距离把玩摩挲。
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目前留存在景德镇的567厂瓷来源无非是三种:一、原有瓷厂解体前后留存在景德镇的;二、当年销售在国内,通过各种形式返回景德镇的;三、当年出口国外,回流回国的。
事实上,最初进入收藏567厂瓷领域的人多是误打误撞,甚至只是劳动力交换的结果,有的是帮那时厂里做泥瓦匠的,有的是帮厂里做包装配套的,等等。到了90年代中后期厂里效益不好,就将大量没有销售的瓷器作为工钱结账。
少数有胆有识之人,因为情怀,或者是帮助朋友等因素,将大批的567厂瓷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收了下来。
一次景德镇陶瓷销售公司库房的大放闸,更是让大批量的瓷器从官方流向民间。
“那时的瓷器堆积如山,我们爬上去,踩得瓷器咔咔作响”,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至今觉得那时真是暴殄天物!
景德镇是一座“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城市,从周边农村来景德镇谋生的“乡下人”和瓷厂解体后,无法适从的“下岗职工”成为大批量留存瓷器的“接盘侠”。没人能想到,它们在不久后的将来能身价倍增。因为,在多数人眼中,搬动、存放、整理,看上去更像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
从国内收集和国外回流的567厂瓷,品质和品相相对较好,从事陶瓷古玩生意以及专注高货和回流的生意人、收藏者是这类瓷器回归的“带货人”。当年蔚为壮观的日用瓷和普通陈设瓷的产销量,让更多的国人享受到景德镇瓷器带来的美好生活,也为今天567厂瓷的火热奠定了存世基础。
而原本以中高档艺术瓷为主的国外回流,近些年也因为高货的稀缺而逐渐转为以日用瓷和普通陈设瓷,打上“Made in china”字样的出口转内销产品,漂洋过海一圈后,又回到了原产地。
或许是人眷念瓷,也或许是瓷眷念人,时间推移,一轮流转后,器物还是那个器物,不同的是器物的身价和赏瓷人的心境。
仿制的出现和厂瓷的未来
资源的不可再生,计划经济时代 *** 国家力量、不计成本的投入是567厂瓷逐渐成为收藏热点的主要原因。原矿泥料的缺失,化工釉彩的替代,工艺制造的变化,制作主体的更迭,让这类年代并不久远的瓷器,颇有亲切感:“我小的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大人们才会拿出那个红万寿的盘子出来用”,它们不仅是一件件瓷器,而且是对旧时光的怀恋。
因为有利可图,厂瓷的新仿现象也开始出现。厂里熟悉生产的老师傅并没有把原来的手艺丢掉,尽管原料和烧成工艺发生了变化,但经过调整修正,还是可以做出类似,甚至非常相似的效果。
仿制的品种也可谓丰富,从建国瓷厂的颜色釉、艺术瓷厂的粉彩,到光明瓷厂的青花玲珑,红旗瓷厂的釉下彩,甚至雕塑瓷厂、部所的雕塑等等,价格也因仿制水平的高低而有所区别。这些仿制新品主要通过网络渠道,相对价格低廉,且有着颇为可观的销量,对真正厂货的价格造成冲击,对新入门者造成认识混淆,也对该领域收藏造成伤害和影响。
收藏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 *** ,而是跑得远。
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制瓷人、收藏者逐渐退至幕台,他们的后代——更富有活力的年轻人走向台前,有器物的熏陶,有老一辈的教导,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年轻人成为传播567厂瓷文化的主力军。他们,是567厂瓷收藏的未来。
当然,那些只会声嘶力竭,低廉叫卖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