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佛教的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第一戒:不杀生。
佛教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其他动物。那些间接杀害他人或其他动物的行为,也在禁止之列。
第二戒:不偷盗。
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而偷盗的果报是贫穷。
第三戒:不邪淫。
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这一点佛教的戒律最为严格。甚至合法但不合适的性行为,也在禁止之列,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
第四戒:不妄语。
佛教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有以上行为,均属妄语。
第五戒:不饮酒。
佛教禁止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其他戒律。
第六戒:不涂饰。
对一般女孩子而说,因为化妆会令人执著于色身。
第七戒:不歌舞及旁听。
不要去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所,去听靡靡之音或去观看不健康的节目等。
第八戒:不坐高广大床。
主要是提醒不要贪睡,不追求睡眠的舒适。
第九戒:不非时食。
对于出家人来说,所有食物都是来自信徒的供养,过午不食能减轻供养者的负担。对于我们普通信众来说,减少不必要的饮食,也有助于身体健康。
第九戒:不蓄金银财宝
主要是不贪不贪财物。这和儒家及道家的思想是相通的。都是以不贪为宝。
儒家的十德
仁义礼智信,孝节勇忠和。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被称为儒家的十德。
第一德:“仁”:
仁人、爱人、仁爱。儒家重视人伦关系,认为人应该首先爱父母、兄弟姐妹,然后将爱推而广之。于是就有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仁者无敌”的思想。
第二德:义: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第三德:“礼”: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有三个层次。一是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是作为待人接物的礼节;三是个体修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第四德:“智”:
“智”通“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学习以增进智慧。
第五德:“信”。
中国儒家认为,“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
第六德:“忠”:
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孔子认为忠的本质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七德:“孝”:
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第八德:节:
气节、名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则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轻利欲是中华民族的最可宝贵的精神。
第九德:“勇”:
“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
第十德:“和”。
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记·中庸》中认为,和是天的万物的自然法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