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寻寻觅觅古诗(寻觅的诗句),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寻寻觅觅古诗(寻觅的诗句)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寻寻觅觅古诗(寻觅的诗句)

宋元时期的金陵第一名胜赏心亭,坐落于十里秦淮尽头。

宋代时期,赏心亭迎送、宴饮、雅集功能更加凸显,通过大量文人作品的传播强化,人们更加感受到赏心亭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雕栏玉砌犹在,都城繁华不减,文臣大儒往来江浙,必然驻留金陵,登高游赏,访古抒怀,赏心亭乃是不二佳地;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东南,文人墨客再登建康城,借高亭流水,歌江南胜景,伤风雨山河。赏心亭中,多少文学大家在此浅吟低唱,狂客琼浆,多少志士名人在此举殇叹息,慷慨放歌……

宋元以来,赏心亭为观景赏心、吊古抒怀之胜地,引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赋吟,其中尤以辛弃疾“三登赏心亭”之词最为著名。

【宋】辛弃疾《念如娇·登建康赏心亭,呈留守史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宋】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1140年至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豪放派词人。

宋孝宗隆兴2年(1164年)冬,辛弃疾因江阴签判任满离职。自乾道元年至3年(1165年至1167年),他在吴楚等地漫游。大约在乾道4年(1168年)的一天,辛弃疾来到建康(今南京),登赏心亭远眺。此时他官职卑微报国无门,抗金复国之志难伸,感慨颇多,于是写下了这首《念如娇·登建康赏心亭,呈留守史致道》,慷慨言歌。这一年,史正志(字致道)被任命为建康府行宫留守兼沿江水军制置使,他曾向宋高宗上《恢复要览》五篇,主张北伐恢复中原。

两年后,辛弃疾在此登赏心亭,此时其词友叶衡任江东安抚使。叶衡推荐辛弃疾任他手下的参议官,当年叶衡被朝廷招至首都临安,后来曾经当过宰相,故称叶丞相。在叶衡留在建康期间,辛弃疾赋词《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给叶衡。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赴任滁州,路过金陵,三登赏心亭,辛弃疾因长期“沉滞下僚,胸中积郁乃不能不以一吐为快矣”,于是创作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是一首登临感怀之作,抒发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

关于辛弃疾三首“赏心亭”词的写作时间及先后顺序,历来众说纷纭。但辛弃疾的“三登三唱”赏心亭,却成就了金陵赏心亭的千古盛名。

【宋】陆游《登赏心亭》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陆游(1125年至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元】王冕《题金陵》

赏心亭前春草花,赏心亭下柳生芽。收功漫说韩擒虎,亡国岂由张丽华。

江山万古足登览,豪杰几人过叹嗟。野老相逢閒指点,六朝宫阙尽桑麻。

【宋】赵彦端《贺圣朝》

一江风月同君住。了不知秋去。赏心亭下,过帆如马,堕枫如雨。

相将莫问,兴亡旧事,举离觞谁诉。垂杨指点,但归来、有温柔佳处。

【宋】项安世《次韵金陵掾属登赏心亭十六韵》

赏心淮水头,楼观岌以举。下分沤鸟界,上入归鸿许。

登梯云湿履,肆席星落俎。龙争失孙马,鲸戮空峻处。

湖通晋代沟,草入吴时圃。长啸动危阑,惊风散蒙雨。

君看柱间字,夭矫尚尽舞。身后岂不荣,生前固多龉。

君看亭下人,古木冠黄土。犹应悔存日,剩不荒酒所。

只今十九客,一笑集宾宇。却后三十年,重来共谁语。

念此令人悲,鬓发坐成古。忽忆少年时,胜肯济刚膂。

前川问花柳,春半天色午。此乐今未央,寒藤进衰武。

【宋】苏颂《与诸同僚偶会赋八题·登赏心亭》

秦淮接长江,活活流不已。高亭出城角,四面尽湍水。

山川孤云飞,槛阁清风起。望远何所思,故人在千里。

【宋】刘挚《赏心亭》

佳山逶迤抱故国,危观突兀凌长波。仰凭飞景赤霄近,下瞰万木苍烟多。

三阁繁华芳草在,七朝风物一禽过。后人未见兴亡本,秪笑陈家玉树歌。

【宋】苏轼《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苏轼(1037年至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根据史载,苏轼于宋神宗元丰7年(1084年)8月间,在赴新任地的途中路过金陵,其时,江宁知府王益柔(字胜之)将离任南调,在赏心亭宴别时,苏轼作《渔家傲》词相赠。苏轼这首词作后来被刻制在赏心亭内,多年之后,宋代学者曾极来金陵走访考察,写成《金陵百咏》诗集,其中有《赏心亭》七绝一首,云“柱上题名客姓苏”。

【宋】曾极《赏心亭》

柱上题名客姓苏,江山清绝冠吴都。六花飞舞凭阑处,一本天生卧雪图。

范成大(1126年至1193年),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曾任建康知府,在金陵做官时,写有多首关于“赏心亭”的诗词。

【宋】范成大《重九独登赏心亭》

谁教佳节滞天涯,强展愁眉管物华。每岁有诗题白雁,今年无酒对黄花。

悠悠造化占斜日,草草登临记落霞。宇宙此身元是客,不须弹铗更思家。

【宋】范成大《赏心亭再题》

天险东南重,兵雄百二尊。拂云千雉绕,截水万崖奔。

赤日吴波动,苍烟楚树昏。向无形胜地,何以控乾坤。

【宋】范成大《重九赏心亭登高》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重把杯。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宋】范成大《吊陈叔宝词》

赏心亭上再来游,烟月迷人独自愁。行到江边无去路,却随潮水过扬州。

丘崈(1135年至1208年),字宗卿,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隆兴进士,南宋大臣。嘉泰4年(1204年)、开禧3年(1207年)丘崈两任建康知府,军政公务之余,二登赏心亭,北望中原,凭高怀古。

【宋】丘崈《水调歌头·登赏心亭怀古》

一雁破空碧,秋满荻花洲。淮山淡扫,欲颦眉黛唤人愁。落日归云天外,目断清江无际,浩荡没轻鸥。有恨寄流水,无泪学羁囚。

望石城,思东府,话西州。平芜千里,古来佳处几回秋。歌舞当年何在,罗绮一时同尽,梦幻两悠悠。杯到莫停手,唯酒可忘忧。

【宋】丘崈《菩萨蛮·再登赏心用林子长韵》

壶边击断歌无节。山川一带伤情切。依旧石头城。夕阳天外明。

行人谁是侣。遗唱今何许。对酒转愁多。愁多奈酒何。

【宋】王珪《游赏心亭》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方樽。

【宋】刘过《赏心亭》

何人将我此来游,白鹭那知客有愁。如子矜持山玉立,似予迂阔水盘洲。

尘襟抖擞风云入,石刻摩挲岁月流。惆怅谪仙鸾驭远,离离别恨黯滩头。

【元】陈谟《吊赏心亭火》

赏心亭上通宵火,万里秋天驾祝融。国内焚莱知有禁,街头舞马竟何穷。

秦淮浪赤蛟龙怒,王谢灰飞燕雀空。徒想词人怀往代,繁华想象画图中。

王安石(1021年至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王安石《游赏心亭寄虔州女弟》

秀发千峰霁,清涵万里秋。沧江天上落,明月镜中流。

眼与魂俱断,身依影独留。为怜幽兴极,不见尔来游。

【宋】王安石《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其一》

槛折檐倾野水傍,台城佳气已消亡。难披榛莽寻千古,独倚青冥望八荒。

坐觉尘沙昏远眼,忽看风雨破骄阳。扁舟此日东南兴,欲尽江流万里长。

【宋】王安石《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其二》

霸气消磨不复存,旧朝台殿只空村。孤城倚薄青天近,细雨侵凌白日昏。

稍觉野云成晚霁,却疑山月是朝暾。此时江海无穷兴,醒客忘言醉客喧。

【宋】张舜民《江神子·癸亥陈和叔会于赏心亭》

七朝文物旧江山。水如天。莫凭阑。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更隔秦淮闻旧曲,秋已半,夜将阑。

争教潘鬓不生斑?敛芳颜。抹幺弦。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待得鸾胶肠已断,重别日,是何年?

【宋】王琪《金陵赏心亭》

十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昔人已化辽天鹤,旧画难寻卧雪图。

冉冉流年去京国,萧萧华发 *** 湖。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

【元】许有壬《赏心亭》

赏心亭上双柏树,看我往来今十年。柏树青青宛如昔,当时游子已华颠。

【宋】文天祥《发建康》

赏心亭下路,拍手唱吾歌。楼外梁时塔,城中秦氏河。

江山如梦耳,天地柰愁何。回首清溪曲,长江一雁过。

【宋】王野《赏心亭》

物华尽入锦囊收,留与江山做话头。桃叶数声风力晚,芦花万顷月波秋。

非寻鹤相当年画,谁记坡仙旧日游。回首兴亡多少事,渔舟独不挂闲愁。

【宋】史浩《同游赏心亭用前韵其一》

古堞高千雉,危亭屹巨犀。云霄知路近,星斗入檐低。

山缭龙盘脊,江涵虎踞蹄。相携倚秋阁,得失付虫鸡。

【宋】史浩《同游赏心亭用前韵其二》

赏心多乐事,快目喜联犀。雪浪翻空急,江云过眼低。

天寒风着袂,兴尽马旋蹄。归路仍泥滑,林间语竹鸡。

【宋】刘克庄《梦赏心亭》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晓钟呼觉俱忘却,夕记千门柳色深。

【宋】米芾《鉴远楼》

赏心亭上群山雪,三夕丹渊借月华。吟尽江南清绝趣,亟行归觐紫皇家。

【宋】米芾《赏心亭晚望》

晴新山色黛,风纵芦花白。尽日依栏干,寒宵低细月。

【宋】张耒《赏心亭》

楫迎桃叶家何处,桨送莫愁人已非。独立东风今古恨,春江无语又斜晖。

【宋】李之仪《赏心亭》

赏心亭角倚栏杆,虎住龙蹲自屈蟠。无复埋金销胜气,空馀飞鹭识前滩。

百年名在人何处,万里潮平雨送寒。几向 *** 更白纻,不堪残照下鱼竿。

【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其八十三》

赏心亭前白鹭洲,淮水东畔水东流。只知览古生许恨,不知身世自悠悠。

【宋】周行己《寄题方氏赏心亭》

日月欻不淹,万物纷回薄。冬索复春敷,夏茂以秋落。

彼来无穷期,讵可尽酬酢。人生聊尔耳,政应如解箨。

可料百年身,胡为自束缚。达人畅高情,物物各有乐。

浊醪随身置,心赏悟远托。陶阮寓酒意,斯亭岂虚作。

【宋】罗必元《赏心亭》

胜地分明可赏心,江山满目饱登临。洛阳黯淡烟云远,多少英雄泪染襟。

【宋】姜仲谦《赏心亭》)

楼外青山刮眼明,轩窗当暑更风清。地分南北开天险,江泛东西几客程。

四者难并同盏斝,一之已甚厌戈兵。最怜夜夜秦淮月,相伴依然似友生。

【宋】翁泳《陪周溪园登赏心亭》

建业城楼四面窗,赏心胜处冠南邦。石头西峙云藏寺,水面南浮月满江。

故国秋深人自老,新河夜遁虏谁降。高人登眺同怀古,忽有飞来白鹭双。

【宋】郭祥正《金陵赏心亭》

夹淮青城几百尺,城上高亭望无极。

南还北去千万艘,人生何苦恋惊涛。百年易得变尘土,后世视今今视古。

此间风月最为多,莫辞把酒呈高歌。前朝宫苑荒烟在,乐极悲来亦奈何。

【宋】高翥《赏心亭》

江亭如倚钓鱼矶,面面云檐势欲飞。西望汀洲依白鹭,东连巷陌接乌衣。

六朝更代人何在,千古兴亡事总非。客子独怜风景好,倚阑长是欲忘归。

【宋】曹组《赏心亭》

白鹭洲边芦叶黄,石头城下水茫茫。江山不管事兴废,今古坐令人感伤。

六代豪华空处所,千秋城阙委荒凉。空馀眼外无穷景,助我凭栏到夕阳。

【宋】梅尧臣《金陵与张十二传师赏心亭饮》

但嗟识君迟,不恨春风恶。风恶舟未前,置酒共谈谑。

渔歌还浦头,斜日下洲角。明朝渡江去,相望便成昨。

【宋】韩元吉《赏心亭》

北风吹雨冷如秋,更上江干百尺楼。琼树佳人闭黄壤,石城华屋变沧洲。

三峰已觉蓬莱近,二水真成汗漫游。六代风光几人物,不妨拥鼻向南州。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中秋》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尝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宋】周必大《次韵赵公直赏心亭醵会古风》

晋人夸新亭,假日辄高会。中间伯仁辈,未免楚囚对。

江山犹古昔,人物已暧昧。东郊今保厘,翠华记行在。

佳丽压淮楚,追游盛冠盖。兹楼贯城雉,于迈无小大。

令威虽不归,灵光故无碍。烟云互明灭,川郭相映带。

当年乌衣游,此日思一概。从容值休沐,登临多慵慨。

幽怀忽轩豁,细故绝芥蒂。已寻诗社盟,更许食期戒。

佳宾满座上,好语来天外。舟移白鹭远,目送飞鸟快。

方种渊明秫,粗免监河贷。一醉傥可期,与君时倒载。

【宋】刘攽《赏心亭》

高堂面虚无,水色照群有。不知归流永,但见来帆久。

苍翠前后山,起伏龙蛇走。荒芜六朝旧,独此存不朽。

凉风西北至,萧飒惊户牖。秋意倏已高,玄蝉嘒衰柳。

主人厚宾客,嘉赠随所取。爽豁破萦纡,高凉谢尘垢。

开筵穷日影,玉斗湛清酒。长歌激梁尘,烂醉颇无负。

羁游屡飘荡,攀援每迟后。数公倾盖欢,夙昔故未偶。

夜阑天正黑,出户揽星斗。明发复殊方,行行但回首。

【元】王奕《酹江月·和辛稼轩金陵赏心亭》

英雄老矣,对江山,莫遗泪珠成斛。一箑西风休掩面,白浪黄尘迷目。凤去台空,鹭飞洲冷,几度斜阳木。欲书往事,南山应恨无竹。

宁是商女当年,后来腔调,拍手铜鞮曲。偃蹇老松虽拗面,犹呈一枰残局。乌巷垂杨,雀桥野草,今为谁家绿?赏心何处?浩歌归卧梅屋。

【元】大欣《次韵王继学侍御金陵杂咏十首其五赏心亭》

碌碌从人愧抱关,赏心应共鹤飞还。孤舟野水东西渡,落日长淮远近山。

神鼓乍喧香雾合,宾筵初散绿阴间。相思咫尺长相隔,一似河流九曲湾。

【元】萨都剌《望金陵》

行人雨霁金陵去,萧寺钟声又远听。五月潮声方汹涌,六朝文物已凋零。

春风玉树留歌韵,暮日青山立画屏。干古兴亡堪一笑,买花载酒赏心亭。

【明】何吾驺《初冬同诸子载酒白云洞五首其五》

尘梦劳劳叹独醒,奇情物外与谁争。二仪馀唾山俱响,十步新声客尽惊。

载酒仙亭留寤寐,赏心云壑寄嘤鸣。晚阴细雨漫空至,得似樵君送我情。

【明】黄哲《赠王深之官永康》

赏心亭下玉壶倾,客里难堪送客情。沙际绿芜朝雨净,天涯江树晚云平。

扁舟剡水因乘兴,高策河汾旧有名。勿谓微官淹骥足,金华凉月对秋清。

【明】刘基《渔父词五首其二》

白鹭洲边好月明,赏心亭下暮潮平。红米饭,紫莼羹,自是无愁过一生。

【清】吴绮《太常引·赏心亭》

溪流绀碧柳扶疏。幽绝似玄都。第一是名区。真合称、周郎画图。

袁安雅致,青山独卧,雪影共清癯。拔去恐须臾。问往代、清风怎知。

……

这些千古名句,使得“赏心亭”由此成为感怀时事,追忆往昔繁华的怀古之亭。

赏心亭,旧时曾被称之为“金陵第一胜概”,今日复建的“赏心亭”,位于南京市城西的水西门广场。

位于水西门广场的“赏心亭”,实际上曾经有两处。一是1999年建设水西门广场时在西广场的南侧修建的“赏心亭”;二是2010年开始建设,2014年建成,2016年正式开放的“赏心亭”。

经水西门大街,到达水西门大街与凤台路、虎踞南路的十字路口,路口西南侧、内外秦淮河的交汇之处,便是水西门广场。

1999年为配合秦淮风光带的环境建设, *** 投资兴建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水西门广场,广场面积约两万平方米,1999年4月开工,1999年9月竣工。

水西门广场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其中西广场位于当年西水关遗址上方,为南京明城西端的水闸所在地。西广场的面积为12800平方米,中部为一下沉广场,古城砖和青石铺砌更增添了壮观而神秘的气韵,整个广场显得气势恢宏。

水西门广场的北端树立着高度为15.62米的六朝经典艺术品“华表”,华表造型采用六朝经典石刻艺术品梁代萧景墓前神道石柱,石材为花岗石,华表顶部“辟邪”雄踞柱顶,有巨大莲座衬托,石柱上部的方形铭碑镌刻有“国泰民安”四个镏金大字,石柱下方有两条蟠螭相交相拥,方型底座四方刻着八只足踏祥云的六朝凤凰纹,龙凤呈祥,一派祥和。

在水西门广场西广场的西南侧,起伏的假山群石之畔,“赏心亭”,临河而建。

当年在水西门广场西南侧、秦淮河转弯处兴建的五顶重檐、宋代风格的“赏心亭”,旁边还有木质曲廊100米。曲廊上竖立聚酯材料(仿花岗岩)的宋朝“赏心亭”主题八大诗词作者的雕塑,并树立有八面诗词墙。其中诗四首:北宋张耒《赏心亭》,南宋范成大《赏心亭再题》,南宋陆游《登赏心亭》,南宋王珪《游赏心亭》;词四阙:南宋辛弃疾《念如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宋丘崈《水调歌头·登赏心亭怀古》以及南宋赵彦端的《贺圣朝》。

在2011年第二次建设“赏心亭”的时候,据说经过多方考证,在现在的地方重新修建了“赏心亭”。

赏心亭,始建于宋代,被称之为“金陵第一胜概”,是坐镇金陵西南,纵观老城沧桑的一处重要遗迹。历史上,赏心亭曾数度遭毁,亦多次重建。在历史考证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依据古籍中对赏心亭的描述,并参照《营造法式》等宋代建筑书籍以及现存宋代建筑的建造手法,在水西门西广场处复建赏心亭,建筑风格延续秦淮风光带的明清建筑风格,采用宋代官式风格,八角歇山顶,灰筒瓦屋面。

步入水西门西广场,便看到矗立在秦淮河畔的赏心亭。沿着步道,穿过小桥,可以看见竖立在路旁的关于“赏心亭建筑与历史概况”的文字介绍牌。其中提及:今天复建的赏心亭,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依仿宋建筑风格设计,以白墙、红柱、灰瓦为主色调,灰黑色亚光琉璃瓦屋面,鸱尾吻与叠瓦屋脊,檐下斗拱,外墙为白墙加腰串、心柱、地袱等,格子门窗,寻杖栏杆;主楼明三层暗五层,八角重檐攒尖顶,建筑高度24米。裙楼歇山顶,建筑高度9米。整组建筑高耸挺拔,错落有致。

赏心亭建筑群,主要由主楼和裙楼两部分组成。

赏心亭的主楼为明三层、暗五层,建筑高度24米,八角重檐攒尖顶。其中各楼层的分布也时常有些变化,但一楼和二楼以及五楼基本保留了其作为“文化展示”的特色。一楼为“《袁安卧雪图》大型壁画”、二楼为“赏心亭文化展示”,而五楼即顶楼则为“宋式文人书房陈设”。

一楼的“《袁安卧雪图》大型壁画”内正面墙上为沈周的《袁安卧雪图》,室内正中为赏心亭的实木复原模型。

在赏心亭的实木复原模型旁,有着关于实木模型简介的说明牌以及木雕大师陆光正的简介。其中赏心亭实木复原模型简介的内容为:赏心亭实木复原模型,建立在历史文献考证和现存遗迹考察基础上,经专家多方论证,力求真实复原、科学再现赏心亭的原有风貌。为体现古建筑的细节魅力和历史沧桑感,模型通体采用花梨木材质,以1:20的比例由著名木雕大师陆光正先生雕刻完成。整体风格古色古香,造型精致考究,是一件彰显非遗技艺、辉映古典英华的工艺精品。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中记载:“……丁晋公出典金陵,真宗以《袁安卧雪图》赐之,真古妙手,或言周昉笔,亦莫可辨。至金陵,择城之西南隅旷绝之地,建赏心亭,中设巨屏,置图其上,遂为金陵奇观。岁久颇失覆护,缣素败裂,稍为好事者窃去。”《袁安卧雪图》,曾经是悬挂于赏心亭的一幅千古名画。

赏心亭一楼厅堂内巨屏上的这幅《袁安卧雪图》,为明代画家沈周(1427年至1509年)于成化10年(1474年)所作。图中寒风催老树,积雪困茅屋,而袁安则泰然处之,侧卧床榻,揽书自得,卧雪安贫之情操跃然纸上。图中一角的题识为:何人不卧雪,史独载袁安。但得书中趣,那知门外寒。成化十年冬十月沈周写。

袁安卧雪的故事,在古代极有影响,成为传统文学和绘画广为引用的典故和题材。

《袁安卧雪图》,相传是唐代王维所绘,描绘的是东汉儒士袁安在大雪时节宁可卧床受冻也不打扰别人的经典故事。后来亭毁图失,此画也成为传说,但是,以“袁安卧雪”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却延续千年,自唐宋到近代,创作过《袁安卧雪图》的画家不胜枚举。如王维、董源、李升、黄筌、范宽、李公麟、李唐、周昉、马和之、郑思肖、颜辉、赵孟頫、王恽、沈梦麟、倪瓒、沈周、盛懋、陶宗仪、祝允明、文徵明、文嘉、谢时辰以及傅抱石、刘峨士、冯超然等古今画家都画过《袁安卧雪图》。在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中,尤以明代的画作意境尚佳。

赏心亭建筑主楼的二楼,是“赏心亭文化展示”。

宋元时期的金陵第一名胜赏心亭,亭中曾张挂《袁安卧雪图》,为观景、吊古抒怀之绝佳胜地,引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赋吟,千古名亭、千古名画、千古名词三绝合一,是闪烁着中国文化史的一颗璀璨明珠。主楼二楼的“赏心亭文化展示”分别从“水西门往事”、“赏心亭兴衰”、“赏心远眺”、“赏心营造”、“景定名亭”、“亭之意趣”等多个角度叙述了赏心亭的兴衰往事。

赏心亭主楼的三楼,曾经是“赏心亭历史影视”的展厅,现在是江苏网络文学谷的“网络文学粉丝之家”。在作为“赏心亭历史影视”展厅时,展示了《袁安卧雪图》、赏心亭与《袁安卧雪图》以及历代名家的《袁安卧雪图》画作等相关内容。

赏心亭主楼的五楼,是“宋式文人书房陈设”。进入五楼的厅堂,可以看见一块说明牌,上面写着,“赏心空间,以宋式家具陈设布局为载体,主张宋代书房卷轴宝格、笔墨茶盏之意趣,再现金陵赏心亭昔日盛景,邀今人共赏丹青妙笔、诗词文藻,体会古时文人雅士‘雨打梨花深闭门’的书斋生活和宁静恬适的品味格调。在这方栖息心灵、书香宜人的文化空间,静可读书作画,焚香品茗,动可吟诗抚琴,坐而论道,置身闹市熙攘之外,得一分悠然于心。”

厅堂正中为一幅画,画的上方悬挂着写有“魁光朗照”字样的牌匾,在两侧分别悬挂着“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的牌匾,这两句分别出自杜甫的《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和《春日忆李白》两首诗。

赏心亭主楼的五楼是顶楼,五楼的四周都是观景阳台,轻轻地推开木门,缓缓地步入阳台,极目远眺,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赏心亭建筑的裙楼共三层,高度为9米,西侧与主楼相接。

裙楼的一楼为游客中心、老城南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网络文学书店以及雨花茶文化博物馆。

裙楼一层南侧的“老城南文化展示中心”,通过“老城南”规划沙盘、图片等形式,介绍了南京老城南文化旅游基本情况。

走近赏心亭,怀绕亭四周,一副副楹联挂在亭柱上,细细读来,使人似乎沉浸于一种难以言表的氛围之中。

“千秋卧雪,一览赏心”、“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宋/王珪)”、“岁月回眸问英雄安在,栏杆拍遍看我辈重来(舒贵生)”、“琼楼拔地映淮水,壮士凭栏叩楚天(袁裕陵)”、“倚蓝天桨声带雁,枕碧水桥影卧虹(陈德荣)”、“栏杆拍遍英雄气,淮水鉴明天地心(赵克舜)”、“千古词章悬日月,一怀忧愤枕山河(金立安)”、“亭前壮景千秋史,笔底惊雷万古词(曹福华)”、“危亭悦目足登览,淮关壮怀堪啸吟(宁沁)”、“近水怀云古图卧雪,才人振笔志士拍栏(周游)”,这里有古人的叹息,有今人的感慨,有怎样的历史波澜,又有怎样的优美传说……

走近赏心亭,仰看赏心亭主楼,明三层暗五层的主楼,在外面可以看到三层八角重檐,每层的檐下,都悬挂有“赏心亭”字样的牌匾以及名人题词的牌匾。东西南北向依次为“长歌对酒”、“万里清秋”、“栏杆拍遍”和“冠绝吴都”四幅牌匾,而上一层的檐下则为不同字体的四幅题有“赏心亭”三个大字的牌匾。

赏心亭上的牌匾以及“赏心亭”的题字多出自如赵朴初、庄希祖、言恭达、蒋亮等书法名家之手。

水西门外、秦淮河畔、西水关头,重建的赏心亭,临河而建,无论是登亭极目远眺,还是隔河驻足观望,都不由引发起人们的“思古之幽情”。

赏心亭建筑按仿宋建筑风格设计,建筑色彩以白墙、红柱、灰瓦为主色调,灰黑色亚光琉璃瓦屋面,鸱尾吻与叠瓦屋脊,檐下斗拱,外墙为白墙加腰串、心柱、地袱等,格子门窗,寻杖栏杆;建筑主体为三层八角重檐攒尖顶,建筑高度控制在23.85米。附属用房为三层歇山顶,建筑高度控制在9.0米之内。整组建筑竖向高耸挺拔,横向错落有致。

赏心亭的建筑面积为5041平方米,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楼一层外廊的柱、梁、枋、檩、斗拱、裙楼斗拱以及所有门窗均用柳桉材料,主楼与裙楼的椽子为杉木制,主楼栏杆为菠萝格;主楼与裙楼一层的台基、柱础、台阶、踏步、石栏杆等均采用优质花岗石材料;主楼的宝顶为铜制。裙楼外立面和主楼一层内外的彩画按照宋式传统彩画的做法,门窗按照宋式木作门窗方法制作。

建造复原的赏心亭建筑,其主要依据为:《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相关记述及地图,宋元笔记中的相关描述,宋元人吟诵赏心亭的诗词,宋代建筑书籍《营造法式》,宋元界画,现存宋代建筑及考古所见的宋代遗存以及当代对宋代建筑的研究成果等。

1999年曾经在水西门广场,城西干道的东侧建造的“赏心亭”应该已经被拆除,但是如今在赏心亭建筑群南侧大约200米处,还有另外一座“赏心亭”。

这是三座连在一起的凉亭,亭子飞檐翘角,两侧还有长廊。亭子檐下的横额上也写着“赏心亭”三个大字。两座亭子重叠在一起,类似于“鸳鸯亭”的式样。在这座“赏心亭”的旁边,还有宋代文人陆游、辛弃疾的雕塑,以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和《登赏心亭》(陆游)诗词的雕塑墙。

或许是因为毗邻水西门的缘故,在莫愁湖公园内,也有一座“赏心亭”,一座四角飞檐的小亭,亭前并没有悬挂匾额,只是在不远处竖立了一块关于赏心亭的说明牌。此外,在莫愁湖公园内还有分别以折柳亭、二水亭、白鹭亭等命名的亭阁。

历史上的南京多种方志、杂记中,有着关于赏心亭的记载。

宋代《景定建康志》卷22《城阙志三·亭轩》中记载,“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晋公谓建。景定元年亭毁,马公光祖重建。考证:李学士家谈曰:‘扬州有赏心亭,此其始也。’《湘山野录》及《苕溪渔隐》及《金陵事迹》皆云:‘丁晋公镇金陵,重建赏心亭。其家藏《卧雪图》张于屏,乃唐周昉笔,经十四太守,虽及爱不敢辄取,后为一太守以凡笔画芦雁易之。’”

宋代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卷四《楼台门》中记载:赏心亭“丁晋公谓所建也。公以家藏《袁安卧雪图》张于其屏,乃唐周昉笔,经十四太守无敢觊觎者,后为一太守以凡笔画芦雁易之……”

宋代文莹的《湘山野录》卷上中记载:“金陵赏心亭,丁晋公(丁谓)出镇日重建也。秦淮绝致,清在轩槛。”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朱舜庸《金陵事迹》以及元代张铉《至正金陵新志》等史籍中均有相应的记载。

明代《万历应天府志》中记载:“赏心亭在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谓建。”

丁谓(公元966年至1037年),字谓之,江苏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7年。

据《景定建康志》等史料记载,赏心亭为北宋名臣丁谓所建,时间约在北宋大中祥符9年到天禧3年(1016年至1019年)期间。也有资料说赏心亭始建于南朝梁代,为散骑常侍徐陵(公元507年至583年)所建,后毁于兵燹。北宋大中祥符9年(1016年),丁谓出知昇州,后昇州改江宁府,丁谓以保信军节度使改任江宁知府。丁谓在金陵任官四年,任上重建赏心亭。景定元年(1260年)4月21日,赏心亭旁龙王庙火灾,风盛焰炽,延及赏心亭,赏心亭被大火烧成灰烬。马光祖命朱幼学主持重建工程,景定2年(1261年)建成,重建后的赏心亭比过去更为雄伟,“视归观雄伟过之,为金陵第一胜概”。

赏心亭位于城西南的西水关旁。收录于《景定建康志》中的《府城之图》是一幅描绘南宋时期建康府(今南京)的城市平面图,该图采用平立面结合的形象画法,详细绘出建康城的河流、桥梁、官署、军营、街坊、仓库、寺庙、园林、城墙、城门、道路、山洞等内容,其中就标注有“赏心亭”、“下水门”等。

《金陵古今图考》中的历史沿革图《历代互见图》也标注有“赏心亭”。

宋代时期赏心亭以“秦淮绝致,清在轩槛”著称,成为游赏、饯送之名所,亭内高悬名画《袁安卧雪图》,成为一时盛景奇观,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赏心亭吊古伤今,感怀故土,留下了千古名篇。到元代时,仍为坐镇城西南的雄丽建筑。

赏心亭何时消失?史籍皆无明确的记载。元末明初,朱元璋重筑南京城墙,加设瓮城,下水门也被新筑的西水关代替。根据近年对水西门、集庆门一带的考古发现,原南唐、宋元城墙遗迹,距今明城墙内侧有数十米之差。因此可以推测,城墙上的赏心亭在明初既已随着旧城墙一起,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明清时期的赏心亭仅存记忆,并未复建。明代朱之蕃编撰《金陵图咏》,其中《白鹭春潮》诗序指出,“旧有赏心亭、白鹭亭、二水亭踞城瞰洲。今城既恢拓,亭亦久废”。清代陈文述曾至南京水西门,寻访赏心亭,结果是“欲访丽华埋骨处,更无人识赏心亭”,证明清代时期赏心亭仍然空余处所。

根据《景定建康志》的记载,在水西门一带,除了赏心亭之外,还有白鹭亭、折柳亭、通江馆、横江馆等多处亭台馆阁,多为迎宾、观景之用。其中白鹭亭“接赏心亭之西,下瞰白鹭洲”;二水亭“在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西面大江,北与赏心亭相对。乾道5年,史正志修城壁时重建”;折柳亭“在赏心亭下,张咏建,为祖饯之所,久废。景定元年,马光祖重建”;风亭“在折柳亭东,叶清臣建”;佳丽亭“与风亭相近,马亮建”……,赏心亭和白鹭亭、折柳亭等建筑,形成一个群亭景观。

《秦淮志》中记载,孙楚酒楼旁有赏心亭,赏心亭下有折柳亭,折柳亭东有风亭,与风亭相近处有佳丽亭,附近还有白鹭亭,西边建有二水亭。可以说,此处为南京历史上名亭最多之地。关于下水门城上三亭之相对位置关系,陆游的《入蜀记》卷二中云:“自新河入龙光门,城上旧有赏心亭,白鹭亭在门右,近又创二水亭在门左,诚为壮观,然赏心为二亭所蔽,颇失往日登临之胜。”

建立赏心亭,最根本的功能是城防。六朝在南京建都后,都城西部的滨江高地往往筑有亭台,用于控制交通要到和长江航路,五代扩建金陵城后,下水门成为交通要冲。由于该门设有门楼,故在水门两边城阙处各建一所临水高亭,即赏心亭和二水亭,便于监控航道。由于两座亭阁在水门内侧,外加强防御,外侧北面的下水处又建一座白鹭亭。赏心亭地处三亭之中,其下为出入城市的水路到发地,其后又为全城最主要的仓储重地,故其应当是构成下水三亭防御体系的核心。

赏心亭与白鹭亭、二水亭作为建于城上的亭楼,是金陵城西最醒目的地标,白日挂旗,夜晚掌灯,因此具有航行标识的实用功能,类似灯塔、航标塔,这对水上航道非常重要。

至于赏心亭是在“城楼之上”还是在“城墙边上”也有不同的说法。虽然《景定建康志》中云“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既可以理解为“城上”也可以理解为“城旁”,而《府城之图》中的赏心亭则是与城墙之间似乎也有一段距离。宋代萧崱的《赏心亭记》中云,赏心亭“东即张忠定公所创折柳亭,谨送迎也。西即苏文忠公尝题柱白鹭亭,尚典刑也。又西横江馆,取李太白‘人言横江好’之句以名,宾如归也”。

赏心亭享有盛名的另一个原因,与《袁安卧雪图》有关。赏心亭建成之后,丁谓在亭内墙壁上悬挂了《袁安卧雪图》。关于此画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是此画为丁谓家中所藏。《六朝事迹编类》中记载,“公以家藏《袁安卧雪图》张于其屏,乃唐周昉笔。经十四太守无敢觊觎者。后为一太守窃去以凡笔画芦雁易之”。意思是说,丁谓将家藏的《袁安卧雪图》拿出来,是唐代名家周昉的手笔,他将画张挂在亭内供人观赏,虽然更换了十四任太守,但无人敢拿赝品冒顶原作。直至第十五任太守,将其偷换为名为《芦雁》的画作。

二是此画为宋真宗所赐。元代《至正金陵新志》中记载:祝穆编《方舆览胜》引《续志》云:“丁始典金陵,陛辞之日,真宗出八幅《袁安卧雪图》付丁谓,曰:‘卿到金陵,可选绝景处张此图。’谓遂张于赏心亭”。

无论是何种说法,在赏心亭中张挂《袁安卧雪图》之事为确凿无疑。

“袁安困雪”之典故源于《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中:“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故事是说袁安早年客居洛阳,有年冬天,大雪积地。很多人除雪出门,四处乞食。洛阳令巡视灾情,行至袁安门前,见积雪封门,以为他已冻死,立即叫随从扫出通路,入户探查。袁安正僵卧在床。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出门找食?”袁安答:“大雪天大家都很饿,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见其贤德过人,遂举为孝廉。

袁安(出生年月不详,至公元92年)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市西南)人,东汉名臣。自少承袭家学,研习《孟氏易》。明帝时任河南尹,为政严明。历任至司空、司徒。“袁安卧雪”成为再清贫困苦也不能放弃操守的经典故事,为后世传诵。“冻饿事小,节操事大”,这一典故激发了画家的创作。

关于“袁安卧雪”以及《袁安卧雪图》,自古以来也有很多诗词吟诵。

【魏晋】陶渊明《咏贫士·其五》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

刍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宋】杨万里《题无讼堂屏上袁安卧雪图》

云窗避三伏,竹床横一丈。退食急祖跣,病身聊偃仰。

有梦元无梦,似想亦非想。满堂变冥晦,寒阴起森爽。

门外日如焚,屏间雪如掌。萧然耸毛发,皎若照襟幌。

拔地排瑶松,倚天立银嶂。遥见幽人庐,茅栋压欲响。

有客叩柴门,高轩隘村巷。剥啄久不闻,徙倚觉深怅。

幽人寐政熟,何知有令长。谁作卧雪图,我得洗炎瘴。

【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其一》

亭上施屏或可无,江山形胜恐难摹。何当穷腊亲来此,身作袁安卧雪图。

【宋】郑思肖《袁安卧雪图》

飞玉堆寒二丈过,杜门僵卧养天和。不愁屋外六花大,但觉胸中清气多。

【宋】周紫芝《题王摩诘画袁邵公卧雪图》

东京数人物,矫矫称袁公。经纶有能事,早岁初未逢。

何许结蓬茅,草树风淅沥。幽梦寄一椽,暮雪深几尺。

平田已无路,况复知公门。人言公苦寒,谓死宁当存。

鸣驺入空谷,暖律破寒冱。岂伊逢异人,天实起僵仆。

汉明号贤主,杖击无名郎。冤囚我自理,微绪渠当昌。

摩诘亦可人,六幅写奇事。浩荡怀远图,徘徊有佳思。

炎天挂空壁,一洗毛骨寒。意岂在冰雪,高风薄云端。

【元】邓文原《袁安卧雪图》

门外雪深泥没膝,幽人怀抱自春风。可怜令尹无高致,乘兴何须见此公。

【元】傅与励《题袁安卧雪图》

积雪既填户,冲风或入衣。空庐独僵卧,岂不念寒饥。

薄俗何足干,固穷良自为。自非洛贤令,谁能顾荆扉。兹事已云往,高风今绝稀。

【明】罗亨信《袁安卧雪》

积雪盈阶已丈馀,先生高卧自安舒。梅花纸帐宜清梦,曲巷疏篱称隐居。

县令远临劳骑从,孝廉芳誉重璠玙。一朝应诏幡然起,赫赫功名太史书。

【明】陶宗仪《题袁安卧雪图》

玉琢芙蓉朵朵开,乾坤清气费诗裁。先生一榻高千古,不管门前县令来。

【明】张宁《雪蕉亭》

寒压亭蕉叶半枯,离披残绿伴愁孤。凭谁唤起王摩诘,并作袁安卧雪图。

【清】弘历《题文徵明袁安卧雪图》

一榻清风足古今,高轩何事重相寻。立朝封事干将淬,犹是冰霜不畏心。

赏心亭或许并非为单一建筑,是带有天井的建筑群。古籍方志以及宋元诗词中常言南朝末年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墓在赏心亭。宋代萧崱的《赏心亭记》中有“亭前为张丽华墓,一赏赖有一戒,存万代之永监,而前守夷之,非是”的说法;元代《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中记载,张丽华墓“在赏心亭天井中,间有光气如匹练,掬之如水银流散,盖地中有所藏尔”;清代《一统志》中记载,“张丽华墓在秦淮河上赏心亭天井中,又有祠在清溪”。

张丽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史上多称“张贵妃”。她出身兵家,聪明灵慧,具有超凡的辩才和记忆力。张丽华的美貌和风采,《陈书》中有记载,“鬓长七尺,鬓黑如漆,其光可鉴,特聪慧,有神采,进止闲暇,容色端丽,每瞻视盼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常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张丽华深得陈后主喜爱,权倾后宫。祯明3年(589年),隋朝派兵攻打陈朝,攻克建康城的台城,张丽华被隋兵所擒。

后世文献多称,张丽华被随军杀死,葬在赏心亭旁侧,而今只留传说,遗迹荡然无存。当然,流传下来的还有关于张丽华的诸多诗词吟诵。

【宋】曾极《张丽华墓》

伴侣声沉王气销,香魂血涴有谁招。蓬科三尺光尘在,犹作台城花月妖。

【宋】吴龙翰《张丽华墓》

金井辘轳春梦残,香魂飞不到长安。君王为虏妾为土,夜月空分两地寒。

【宋】吴龙翰《张丽华墓》

结绮临春迹已尘,尚馀抔土锁娉婷。玉颜不及陇头草,岁岁春风吹得青。

【宋】刘克庄《张丽华墓》

台上柏萧萧,空堂闭寂寥。芳魂三尺土,往事几回潮。

堕翠寻难见,埋红恨未销。犹胜江令在,白首入隋朝。

【宋】赵崇嶓《咏张丽华》

陈事分明属绮罗,香尘吹尽井无波。行军长史何劳怒,次第论功妾更多。

【元】白朴《夺锦标·清溪吊张丽华》

霜水明秋,霞天送晚,画出江南江北。满目山围故国,三阁余香,六朝陈迹。有庭花遗谱,弄哀音、令人嗟惜。想当时、天子无愁,自古佳人难得。

惆怅龙沉古井,石上啼痕,犹点胭脂红湿。去去天荒地老,流水无情,落花狼籍。恨青溪留在,渺重城、烟波空碧。对西风、谁与招魂,梦里行云消息。

【明】蒋主忠《张丽华》

城外甲兵已合,庭中玉树犹歌。三尺孤坟何处,断云残雨蓬科。

自是倾城倾国,可堪为雨为云。丽质难藏深井,芳魂空闷孤坟。

【清】袁枚《张丽华》

结绮楼边花怨春,青溪栅上月伤神。可怜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传里人。

【清】马功仪《八声甘州·赏心亭怀古》

亭为徐常侍所建,中悬卧雪图,亭心即丽华墓

趁兰桡片叶渡秦淮,湖与莫愁邻。问烟波深处,当年雪影,何处泥痕?错认图悬,一幅疏柳裹寒云。三尺埋红地,草暗香沉。

拔眼半篙晴绿,剩苔封石蹬,浪卷渔门。送斜阳去了,春远澹吟魂。渐新愁阑干堆满,也无须诉与白鸥听。空遥指,水西城北,一带山青。

赏心亭,先后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如今矗立在水西门外的赏心亭似乎也在向人们叙述着过往的故事……

登赏心亭,极目远眺,景色尽收眼底;栏杆拍遍,吊古抒情,英雄今日安在?

千古名亭、千古名画、千古名词三绝合一,宋元时期的金陵第一名胜赏心亭,为观景赏心、吊古抒怀之绝佳之地。“登斯亭也,东望钟山巍巍,西阅大江滔滔。秦淮风月汩汩流淌,金陵繁华次第铺陈。帆影绰绰,村树渺渺;鸥翔鹰扬,水阔天高,南朝谢灵运曰:良臣,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亭名‘赏心’盖源出于此耶?”

更多寻寻觅觅古诗(寻觅的诗句)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