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环巢湖民俗旅游文化开发的建议与思考(环巢湖地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环巢湖民俗旅游文化开发的建议与思考(环巢湖地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环巢湖民俗旅游文化开发的建议与思考(环巢湖地区)  第1张

作者:凌志

我去年写《读烔炀祖氏宗谱手记》时,写过一篇沈绩熙与烔炀祖的文章,这次读烔炀李氏宗谱,发现沈绩熙与烔炀李关系更为密切。

沈绩熙(推算1811-1904/93),字湘农,合肥人,道光己酉(1849)拔贡,同治甲子(1864)举人,同治辛未(1871)进士2甲第78位。清朝数百年,合肥只出了60几位进士,进2甲的更少,沈绩熙是其中之一,可见着实厉害,名气也应该很大。按他序文的落款,他是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五品衔,担任过刑部湖广司主事、秋审处分办、前安徽省天长县以及五河县教谕,军功保举山东省尽先补用知县。退休之后,他受聘合肥庐阳书院主讲,直到寿终正寝。

网上有一些沈绩熙的零星信息,说他著有《七泉山馆诗》集子,有一首七言绝句很是流传:“流水依然抱一村,当时父老几人存。伤怀满目风烟里,来认飞鸿旧爪痕。”还有一则他“跃驴谈尔雅”的典故:话说沈进士皓首穷经,不通世故。某日骑驴入市,过小桥,驴不前,僕请暂跳下。沈乃曲双足,由驴背一跃而扑通跌倒于地。僕上前扶起,禀告道,如曲一足而下,可不致跌倒。沈进士大怒,曰,考尔雅注释,曲一足为跃,曲双足为跳,跌倒事小,何可违反古训矣。再就是他留下的题庐阳书院的匾文:庐阳书院向在郡城小东门内,粤匪之乱毁焉。克服后,郡人褚君开泰以旧屋在四牌楼者,捐作书院,规模初具。日久复形朽坏。光绪癸未年,李筱荃制军、少荃爵相商之黄冰臣太尊,与同乡诸人士捐资修整,添建斋舍,为诸生肄业之所,而延绩熙主讲席。窃维:书院之屡废复兴,不惜巨资以营之者,莫非良有司乡先达培植后贤之至意,绩熙愿与我诸生朝夕切磋,庶几无负于万一云。沈绩熙谨题。

一直没看到合肥沈氏宗谱,所以对沈绩熙的家世经历生卒都不是十分清楚。从他为李氏宗谱写的序传中,看到他说自己“道光纪元之丙戍岁(1826),绩熙年甫成童,受业先生门下”,又在网上搜索到他“告归,主讲庐阳书院,年九十三卒”的信息,推算老先生出生于1811年,1904年去世。因为古人说年甫成童,就是指年满15岁;年甫冠,就是成人之年,20岁了。所以,沈老先生是真正的学丰寿长,皖中人瑞。

本文编发前夜,沈绩熙后人沈春玮先生向我提供了一些沈氏资料,照录如下:沈绩熙(1812-1904),字湘农,庐州人,居柘皋庙岗大苗村,巳酉拔贡,授五河县教谕,军功保举山东省尽先补用知县,同治辛未进士,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五品衔刑部湖广司主事,晚年辞官告归主讲庐州府庐阳书院。沈绩熙还是清末安徽著名诗人,著有《第七泉山馆诗集》(浮槎山山顶有欧阳修命名的天下第七泉-合巢泉),与其父沈若溎(晚清嘉庆诸生、岁进士)的诗集《炊余录》、《寄感篇》被其孙沈德芬(字苾香,晚清副贡生,柘皋庙岗大苗村人,著有《梦梅庐诗集》)合集为《沈氏两代诗存》,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沈绩熙与其父沈若溎的诗也被清末民国陈诗所编《皖雅初集》选录。2012年,合肥画家艾君创作《教弩松荫》古合肥八景时,也选用了沈绩熙的诗句题画:“高台临雉堞,魏武此凭栏。何处寻遗镞,松荫一径寒”。他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很准确的,谢谢小沈!

按照沈绩熙自己的说法,那他跟烔炀李是极有渊源的。他所说的“受业先生门下”的先生,就是烔炀河六家滩人李隆(1798-1872)。沈绩熙是合肥名门后人,怎么就成为烔炀河人李隆的学生,这中间的缘由他没说,还有待于另外考究。但李隆的家世经历,还是能够简要地梳理出来的。

李隆的曾祖父宗孟公,讳君厚,援例国子生。“攻举业两战皆北,郁郁不得志,娱情诗酒。宅西楼数椽,名曰‘听松’,公少时读书处也。至是尝与二三知己,花晨月夕,劇谈畅饮于期间,功名两字付之九霄。”李隆祖父李宏烋(?-1779),讳庆善,文林郎,赠奉直大夫。元配缪宜人,生子怀仁周年后卒。继配陈宜人(1731-1804/74),国子生陈法宗女,19岁(1749)从宏烋,生子五,怀义、怀礼、怀智、怀信、怀德。李隆的父亲怀礼公(1770-1845),讳钲,号旭初。配氏周,子四,长隆,号宛中;次璋,号春园;三莲,号少青;四杞,号子山。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了,六家滩村那座宅西“听松楼”,还能寻得一丝踪影吗?

李隆公的情况,沈绩熙光绪六年三月在《修职郎候选教谕恩贡生李先生传》中有具体铺陈:

“道光纪元之丙戍岁(1826/15),绩熙年甫成童,受业先生门下,先生授以经训不敢忘。甫及暮别去,中间违侍先生者数十年,而先生之相、硕德懿行时时钦佩之。迨辛未(1871)得第归,敬谒先生,先生犹谆论不倦。未几捐馆舍,梁木之痛深焉。

庚辰春,李氏修家乘,世弟文潮以行状来嘱为传,绩熙虽简陋不文,重以师弟之谊不敢辞,谨按。

先生讳隆号宛中,世居巢邑之烔炀镇。先数世,皆隐德不耀。先生幼而奇嶷,见者皆伟视之。性孝友事亲,先计上心来承志,抚爱诸弟,怡怡如也。弱冠入邑庠,旋食廪饩。道光丁酉(1837)庚子(1840)癸卯(1843)甲辰(1844)诸科,迭膺房荐,文坛称宿将焉。惜未能获一第。嗣遭兵燹,家中落,四子夭其三,而先生处之夷然,其所养可知矣。

生平无急言遽色,人有忤之者,辄不较。亲疏长幼,一待之以诚,接之以和,见之者如坐春风中。设帐授生徒,历数十寒暑,其贫乏者,不计修脯;其有造者,孜孜训迪,如宋胡公之经义。治事分科后,获科第者数人,列黉(音洪)宫者数十人,皆善诱力也。

岁癸丑(1853),以恩贡咨部选教谕,年七十四寿终。厥配李孺人,亦恭俭慈惠,称贤内助焉。子文潮,孙明江、学洙,皆以文行世,其鸣乎。先生殖学有年,而以明经老人,莫不惜其数奇然,而报施善人,天固不爽。今子孙之入邑庠贡成均者,相望行见,翱翔云路,大振家声。所谓不于其身于其子孙者,固可为先生信也。绩熙其拭目俟之矣。

光绪六年三月吉日 赐进士出身 诰授奉政大夫 五品衔 刑部湖广司主事 秋审处分办 前安徽省天长县教谕 军功保举山东省尽先补用知县 甲子举人 己酉拔贡  受业沈绩熙顿首拜识”。

沈绩熙说他考上进士后去看望李隆老师,时间不长(未几)老师就去世了(捐馆舍),享年74岁(年七十四寿终)。我们假设这个“未几”是当年或者第二年即1871年、1872年,那么李隆的生卒时间,就可以大体推算为1798-1871、1872。国人通常都会将逝者年寿往大里算点,那就1872年吧。

师生之谊,这是沈绩熙与烔炀李的第一层关系。此外,沈绩熙与烔炀李还有相当密切的姻亲关系。

沈绩熙老师李隆有三个弟弟,个个都很厉害,其中跟沈绩熙关系最密切的是大弟李璋(1800-1838),因为他是沈绩熙的亲姐夫。光绪六年孟秋,诰授文林郞、大挑一等(大挑是清乾隆年间的一种科考制度,从三科不中的举人中挑选一等任知县,二等任训导)分发四川省知县、癸酉举人、岁贡生黄先纶作《李母沈太君八十寿序》时,详细叙述了其间关节:

太君产合肥沈氏,尊王考文煌公,以选贡司铎吏;考若溎公,以增生受封典。诸弟如石坪广文、湘农主政,俱文坛宿将,先后擢甲科,诗书望族,太君之德也,固宜然。

年二十岁归我姻伯李公春园,春园公年运多蹇,又善病,家中落。三十八岁弃世时,太君年三十有五,家境益窘。事亲孝,相夫顺,慈惠待人,俭约持己,内外称之无间言。举二子一女,长即实生,名士标;次星如,名文标。

闵然执针察线以鞠子女,艰苦不胜屈指而卒。不肯令儿辈废学,督课有益严者。尝涕泣语戚党曰,孤儿饥寒交迫,吾何忍过劳?忆先夫以家政弃学抱憾终身,病革犹谆谆以遗孤读书为嘱。稍存姑息以致流荡,异日何以见先夫地下耶?既而实生渐长,以砚田为衣食产;星如请学贾,为兄分劳,划策多中,家亦少有,而太君之勤俭如故,将来福泽未可量也。兹者实生,以廪贡生军功保加五品衔,候铨典籍;星如以国子生候补县佐。孙曾林立,翩翩王谢风流。

女归同邑前建平县训导、岁贡生祖公攀麟之五子讳铭恩,积学早逝,女守节抚孤,争光秦晋。外孙清来襁褓寄太君,秉承教养。今春县试冠军,旋受知孙督学,补博士弟子员。萱茂北堂,兰桂芬芳,宅相齐昌,既寿而康。

沈绩熙姐姐(1803-)出身名门,是怎么嫁到烔炀河来的,而且受了那么多苦,或许以后可以在沈氏宗谱中找到答案。

李璋,字赤南,号春园。幼业儒,颖悟过人,“嗣以兄宛中、弟少青皆为博士弟子无理家政遂从父命罢儒业,然尝以废学为恨”。“道光季年,屡遭水旱,贸易又多折阅,家遂中落。公以命运多舛,其不平之意,往往托之以酒。其忧时感事之情,又多寄之于诗,著有《煮雪草堂诗集》,风格颇近杜陵”。可惜天不假年,李璋公38岁就英年早逝,只是苦了沈绩熙姐姐他们孤儿寡母几十年。

李璋跟烔炀祖氏的祖攀麟莫逆交,便结了儿女亲家,李隆的女儿嫁给了祖攀麟的五儿子祖铭恩,也就是祖清来的父亲,这也是沈绩熙与烔炀祖交集的节点。我在写沈绩熙与烔炀祖的文章时叙述过这个关系,但当时没看到李谱,所以把有些人物关系理错了,这回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改正过来。

李璋的长子士标,号实生,廪贡生,军功加五品衔,候选典籍〈清朝在内阁和国子监设典籍厅典籍职位,掌管官府文书图籍。〉士标公有子二,长宾贵(讳廷友,号少生。有子三,长葆华,字先植,号默生;次向丞,三先培),次宾贤(有辛三、济才二子)。我的发小,现为巢湖半岛惠香园农家乐老板李三忠,就是李宾贵的曾孙。李宾贤的孙子,则是现在仍然住在王家坟茔烔炀小学旧址上的李仁全先生。如果李氏宗谱全部找到,他们的世系就会清清楚楚。

最忆是巢州

更多环巢湖民俗旅游文化开发的建议与思考(环巢湖地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