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巢湖往事:烔炀河中医名家朱幼憨,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巢湖往事:烔炀河中医名家朱幼憨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巢湖往事:烔炀河中医名家朱幼憨

作者:凌志

朱幼憨(1890-1968)先生,是烔炀河寺后朱家第十七世裔孙,朱氏宗谱重修(1947年)领修兼主编,烔炀小学已故教师朱粹道先生的父亲、退休教师朱仲篪先生的祖父。曾长期在巢县散兵镇、烔炀镇开设私塾和诊所,1953年调任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师、儿科专家,1968年因病在合肥逝世,当年归葬烔炀河寺后朱家老茔。

朱幼憨先生的家世有起伏。寺后朱家迁巢始祖本系官录民籍,后裔多有文武官宦背景,朱幼憨先生的祖先也有二世恩荣(恩荣一般是指由皇帝下旨,赐与荣典,予以褒奖。清中期以后,冠以恩荣的官秩,多由朝廷筹饷特许而捐纳取得的品级。朱氏恩荣为何种类型无考),分别为高祖朱国学(1765-1849,字云灿,恩荣)、曾祖朱泰宣(1809-1880,字宗宣,恩荣),朱泰宣还曾参与督率朱氏宗祠的创修。但到祖父朱民庆(1831-1857,字步贤,配赵鹤年次女,生子一安铭)时,因其27岁英年早逝,从而导致家境一落千丈。

朱幼憨先生的父亲朱安铭(1853-1910,字正坤,号新三),幼年失怙,家贫至窘,但其母赵孺人勤勉明理,矢志要把儿子培养成材。朱安铭7岁时,母亲就把他送去读私塾。每天晚上,赵母点一盏油灯,自己纺纱劳作,同时令儿子坐在纺车旁边,检查他白天所学的课业,“即熟无一踬字则喜”,“若有龃龉则辍纺涕泣以训之”。朱安铭原本就非常聪颖,再加上母亲的严格督促,所以刚刚达到15岁(甫成童),就已经“学有途径”。到20岁左右(弱冠),赵孺人又让朱安铭“从里人程自远学岐黄术(中医在西医未传入之前称“岐黄之术”,黄指轩辕黄帝,岐指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记载于《黄帝内经》。后世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以《黄帝内经》为中医经典)”(里人程自远待考)。朱安铭一方面潜心跟随程先生习医实践,一方面刻苦钻研医学理论,很快青出于蓝而学有所成,遂回到寺后朱家,开设诊所,坐堂问诊,远近就诊者,户外履满,家境也日渐丰盈。朱安铭元配周智勇次女(1854-1877),生子一怀钧(1875-1940,字志勲);继配叶茂春长女(1855-1915),生子二怀瑾怀瑜(1893-?,字志超,号晓凡)。

朱幼憨先生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讳怀瑾,字志蕴,号幼憨,自幼入塾读书,同时随父习医。家境优渥,学习环境与条件都很好,人聪明又勤奋,朱幼憨先生的学业便极其精进。叶昌浩《幼憨先生序》称:“朱君幼憨,幼而岳歧,出语能惊其长老,稍壮折节读书,贯穿典坟(古书:三坟五典)”;高季英《朱幼憨先生序》则是对其文才赞不绝口:“盖先生不独精庐扁技,尤饶王孟韵焉,且工声律对偶之文,发为风花雪月之句,偶吐一鳞半爪,莫不脍炙人口。议者谓千秋万世后,先生不以医著,而必以诗传也。盖医故活人之术,诗亦风人之旨”;李学圣《朱府重修华乘序》更是对其医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幼憨先生,聪颖绝伦,辈勤于学,邃于文,工于诗,尤精于医,得其尊公秘传而神其术,其于灵素(有古医书名为《灵枢》《素问》,后人常以灵素指代中医)之奥,石室金匮之藏,潜心探讨,融会贯通,声誉驰大江南北,人咸称之为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义乌赤岸人,人称丹溪先生或丹溪翁,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再世”。

朱幼憨先生年轻时非常活跃,与烔炀河顶流乡绅等一众青年才俊过从甚密。李听秋《幼憨姻兄序》记述:“幼憨姻兄,与予缔交于三十年前(1911年辛亥革命前),衡门相望不里许,朝夕过从,恒与颜子翊东邓子润吾李子仲邺祖子甘存李子耀先辈,剪蔬夜饮,或啸歌或联吟,达旦无倦,极一时之盛。”李听秋先生说的这个时间是在1910年前后,他家与叶润础家合伙买下东山一隅,分别筑庐为居,与居住在寺后朱家的朱幼憨先生隔冲相望,往来频繁。他们两人当时都在20岁左右,颜翊东、邓润吾、李仲邺、李耀先等年龄不详,但他们都是烔炀河当时声名远播的文人雅士。其他人我一时未考究到,但李听秋我在《文教名门烔炀李》中有涉及。李听秋(1891-1968),清末秀才,字宣诒(贻),自幼随父读塾,兼习医术。成年后在李氏宗祠设塾授学,曾任烔炀第二初级小学校长多年,同时自1929年起承办烔炀河税收,直到抗战爆发。他学养深厚,书法极好,为人厚道,处事公道,在镇上颇有誉声,被尊为一方绅士。

辛亥革命以后,烔炀镇这帮风雅青年各以事风流云散,朱幼憨先生举家迁居巢南散兵镇,先是开设私塾,后又开设诊所,一晃就是30多年。1938年日寇占领烔炀河前夕,李听秋举家跑反,先在巢北东黄山,后至巢南九峰山(槐林镇),与朱幼憨先生相距很近,彼此往返,诗简积尺。所以,李听秋曾撰书“范文正存心如是 张长沙遗轨在兹”一联以赠,并说散兵镇“其地后起之秀,多出君门下。君暇辄精研医理,受济者又不知凡几矣”,想来应不全是谀词。我的同事郭联好先生是散兵人,他答应帮我联系走访散兵,届时或许会有更多发现。

到1943年,日寇战火蔓延,巢南亦无净土,朱幼憨先生遂举家迁回烔炀河,租住在东街井南唐姓三进宅院,前进门面开设“朱幼憨中医儿科诊所”,后面两进住家。朱幼憨先生是中医全科,擅长儿科,尤其精于诊治小儿麻疹,所以“悬壶未久,名大噪,求诊者应接几不暇。盖君医学深邃,著手奏效也。”朱幼憨先生的中医岐黄术得其家世真传,又发扬光大,每治一证,必探本溯源,呼肺语肝,力求投剂辄效,崇尚精益求精,善于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医案,这是他区别与一般医家的特殊之处,也是其声名藉甚的原因所在。1953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全省征调中西医人才,朱幼憨先生以其高超的中医儿科麻疹诊治术入选,成为该院中医儿科专家。这一年,朱幼憨先生已经63岁。

朱幼憨先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诗文功底深厚,生性豪放,善交游,年轻时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当年定居巢南后,“傍湖倚山,漱石枕流,日交其豪俊,为诗文之会,置酒高歌,渊然出金石间。着屐扶筇,探幽穴,访胜境,搜奇石,觅灵芝,餐霞栖壑,穷极邃奥,以故学益精,文益进,所为诗古文辞,率敏妙可喜。顾懒不自惜,稿多散佚。朋辈力访求之,稍稍成帙。”叶昌浩在《幼憨先生序》中也回忆,“廿载前访君南山,挟火入崔仙洞,夜陟楚歌岭,吊项王庙时,寒月孤悬,松风飒飒,相与据石狂舞,纵谈天下事,自谓伊吕可侔,管乐不足道也。”即使战乱中回到烔炀河后,行医之余,“尤忘情于世,优游杖履,淡泊自甘,常与里中李听秋、叶养吾(1894-1969,讳绍勤,字启信,号实甫,又号养吾)、李仲邺诸君子,诗酒相讌会,臧否古今人物,大有睥睨一世之慨。”

朱幼憨先生配氏吴华贤女(1891-?),育二子三女。长子朱纯道(1921-?),字稺(古同稚)憨,因智障早夭;次子朱粹道(1927-2018,自幼随父学医,后考入黄麓师范,毕业后在黄麓师范附小任教,1952年调入烔炀小学,直到退休),字小憨,配氏李听秋次女李桂林(1925-1997);长女适散兵镇黄书嘉;次女朱镜清适后李村李嘉诒(李抗战时加入 *** 军后音信全无,朱镜清一直守寡,后随父到合肥,在赖少奇先生家做保姆);三女智障早夭。

烔炀河朱氏宗谱第二次续修,朱幼憨先生被推举为领修和主编。谱成之时,朱幼憨先生撰文记述了修谱过程:“乙酉秋,族兄紫绅等,慨然兴重修之念,会众于祠,群情踊跃,推瑾主其事。瑾不肖,不敢辞其责。所幸前有旧章,兹复订讹较舛,补简删繁,务求休约而赅,用严而辨,俾后继者有所楷模,而规随着易手也。越两载,至于丁亥季春始告竣,寿之梨枣,贻诸后世,庶几一展卷,而百世如一朝,千门如一室,万众如一体,敬孝亲睦之心,有不油然面生者乎?愿我世世子孙,体创垂之志,兴继迹之思,按时续修,毋堕先业,是则瑾所厚望也夫。民国三十六年岁在丁亥仲春月上浣 十七世裔孙怀瑾谨识”。

朱幼憨先生在合肥安医附院的情况现在无从查考,据我93岁老父亲回忆,朱幼憨先生当时在长江路门诊部坐诊,住在医院宿舍,烔炀河经常有人到合肥找他看病,他都热情接待,并且资助就餐票让他们到长江饭店吃饭。他去世时医院专车送到烔炀河厚葬,据说花圈之大之多轰动全镇,也足见其在医院的地位与影响。

为写这篇文章,我走访了寺后朱家的老人,也与朱仲篪先生交谈过几次,但都没能收集到更详细的信息,只能根据朱氏宗谱的几则序传,差强成篇了。朱幼憨先生的经历有许多谜团,其实也是寺后朱家乃至烔炀河的谜团,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解开,解开多少。

最忆是巢州

更多巢湖往事:烔炀河中医名家朱幼憨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