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今人多喜玻璃茶具,喜用盖碗的人也不在少数,紫砂壶仿佛有些落寞了。殊不知,中国这8大名壶也曾让人沉醉,如此精美绝伦,你又知道几种呢?
秦权壶
秦权:大秦横扫六国,统一了度量衡,而“权”便是称重用的秤砣。秦权壶便是仿照其外型制作而成的。
秦权壶最早由谁创制而成,尚不得知,但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协作而制的秦权壶,当如传奇。紫砂题名,神采翻飞:“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桃园卖茶,以壶作秤,意境潇洒不羁,又不失情趣。
其实,最初的秦权壶是耳环形把手,后逐渐演变成龙形把手。而龙之于中华文化,又是一抹神奇的色彩,有着说不尽的故事,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西施壶
只听名字,就觉得此壶甚是惊艳,定是像西施一样美的紫砂壶。其实,西施壶原为西施乳壶,因壶之形而得名。壶流短略粗,把手为倒耳形,截盖式壶盖,壶底可尽收眼底。后人觉此名不雅,遂改为西施壶。
西施壶的首创者是徐有泉,明末清初吴梅鼎还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不仅如此,西施壶还名传国外。
日本明治时期的研究中国紫砂的学者奥玄宝,在《茗壶图录》中的“式样”篇章里,就有关于西施壶的记载:“式有数样,曰小圆、曰菱花……美人肩、西施乳……”
半月壶
半月壶是清代的陈曼生所创作的,也是“曼生十八式”的经典壶型之一。
唐朝诗人张九龄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意境之美妙不可言。不仅如此,此诗还给紫砂壶创作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创作者更是用紫砂壶诠释了对生命、艺术和文化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都会不自觉顺应诗人留下的意境,做到怡情自然。
半月壶也确实像诗一样,和谐、简洁,张弛有度,让人越看越沉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人们在内心对团圆的期盼,“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这把壶诉说的不只是单纯的思念,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对“月圆人团圆”的向往。
井栏壶
井栏壶为“曼生十八式”中的经典壶型之一,也是传世紫砂壶之三大经典壶式之一。它的创作灵感源自井栏,因此壶身形如井栏,壶盖为内嵌式,壶肩与壶身流畅过度,壶底大而稳重,壶身、流和把柄浑然一体,古朴自然,简洁明快。
该壶是陈曼生首创,据说还有个小故事。陈曼生制壶知己彭年到访,两人交流制壶心得。一丫环敲好到院中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腰身弯得似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当即描绘开来,数遍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
石瓢壶
“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紫砂壶造型多变,但有一款紫砂壶经久不衰,便是石瓢壶。石瓢壶属于紫砂中的经典造型,在紫砂壶收藏圈也很出名,有“壶中百变,首推石瓢”的说法。
石瓢壶也是清代陈曼生创制的,而后又出现许多石瓢壶创制名家,比如顾景舟、徐汉棠等。不同的紫砂壶艺师,对石瓢壶的理解和审美都不同,所以历代留存下来的石瓢壶也是风格不同。
掇球壶
掇球壶,属于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当然也是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掇球壶主要由壶钮、壶盖、壶身,小中大三个球体组成,壶身最大,壶盖偏小,像是小球掇在大球上面,故得此名。
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处各有一条粗细不等的烧线,这种双线复合在一起,也被称作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不过,要论掇球壶中的精品,还数民国时期程寿珍制作的掇球壶最为夺目。
鹧鸪提梁壶
这款紫砂壶,壶身为扁圆形,把手是见棱见方的三柱高提梁,从一侧看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的头部,创制者顾景舟大师遂将其命名为鹧鸪提梁壶。
这其中也是有故事的。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古人在追忆悼念时多选“鹧鸪”做词牌。关于鹧鸪提梁壶,顾景舟大师在壶底也留下了文字:“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
顾大师晚婚,和妻子仅生活了不到20年,妻子患重病,他预感妻子此病的凶险,像是听到了鹧鸪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凄惨至极。鹧鸪提梁壶其实也寄托了他对妻子的不舍,其中深情更不必言。
华颖壶
华颖壶也是顾景舟大师所创制,依照传统紫砂壶体演变而作,故起名华颖。在古字中没有“花”字,当时多用“华”作“花”,华颖壶的华意为“花”,其意境为:招展的花。
圆壶底上有摘手圆、盖圆、壶身圆,三圆垒叠,显得格外精神,远远望去像是初绽放的花苞。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