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天堑变通途
——中铁二十局集团与青藏铁路的跨世纪情缘
□李木生 王昌尧
(接上期)
战友:雪山之子吴天一
写青藏铁路,不能不写吴天一。是他倾其一生的高原病学研究,为青藏铁路5年间20万人次的建设者指示出了一条零死亡的健康之途。作为中国惟一的一个高原病学院士,他是在把20万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当作自己的骨肉兄弟同胞姐妹。是他把创造了风火山奇迹的铁路建设者当作自己的知己,并亲自邀请他们的代表参加世界第六届高原病医学大会,并把他们的代表请上了这个世界讲坛。而风火山人,则更是把他视为自己最尊敬的师长与最亲密的战友。
一直电话不通,就在以为就要错过采访他的机会之时,竟然在西宁的大街上与他相遇。这就是他吗?这就是那个能够驾驭青海最烈的马、骑马走遍了中国所有的藏族居住区——青海、 *** 、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发表了《高原适应的强者》的论文,得出了藏族在青藏高原的细胞携氧量是平原地区汉族的数倍甚至十几倍、是最适宜于高原生活的民族的结论,被外国顶尖高原病学专家称为“伟大的吴”的人吗?这就是那个经历过十几次车祸、自称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骨头、却还要带领中方科学试验队往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雪山顶峰进击的中国院士吗?这就是那个摘取高原病学皇冠上的明珠,被称为中国侨界十杰和“马背上的院士”的吴天一吗?这另一个名字叫依斯玛义尔·赛里木江的从塔吉克族走出的世界级大科学家,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气定神闲地走着,平常宁静得犹如一潭秋水。
其实他是一座火山,在其不显高大且又平和的外表下,蕴藏着巨大能量与活力。那个叫酒井秋郎的日本松本市信州大学校长、高原病学专家,一定会对吴天一的能量与活力,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985年,吴天一与酒井秋郎共同接受了国际高原学会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让他们分别带领各自国家的科考实验队,共同攀登阿尼玛卿雪山,对一个生活在海平面的民族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民族,进行一项庞大的人体对高原适应性的对照综合研究。
但是,这一年吴天一出了重大车祸,一辆载重拖拉机从他身上辗过,瞬间断了7根骨头。大夫说这个人恐怕不行了。这一年他48岁。青海省省长闻讯赶来,沉痛而又惋惜地说:“我们省又少了一个医学专家。”不知是大学时体操运动员的强健体魄救了他,还是常年骑马奔走在高原的穷乡僻壤磨练出了他超常的耐力,反正是吴天一活过来了。才23天,他就急切地命令护士“剪掉石膏!”脚刚一碰地,便痛昏在床上。106天,他奇迹般地出院上班。150天之后,他就带领中国科考实验队与日本的科考实验队一起,向阿尼玛卿雪山进发,搞适应性训练了。
1990年,这项被世界广泛关注的科考实验进入到最后的决战时刻,要在攀登阿尼玛卿雪山的过程当中,精确而又细致地检测出生理、病理及内分泌和各种数据,来验证到底是日本低海拔民族身体适应能力强,还是中国高原民族适应能力强。赶到山下,吴天一找到乡长,请乡长将全乡最好的一匹马牵来。纯白的毛,高昂的头,就是讨厌戴嚼子,一戴就暴烈地前腿腾空后腿挺立,谁也甭想近前。还是吴天一制服了它。他说没有他不敢骑的马,在青海省骑马没几个能比过他。吴天一漂亮的马靴,帅气的牛仔夹克,骑在精神抖擞的白色骏马上,让骄傲的日本人艳羡得难受。有一个日本人提出换马,吴天一欣然接受。谁知这个日本人刚刚骑上便被重重摔下,在帐篷中躺了3天。
决战的时刻,海拔每上升50米,就对人的心跳、脉率、呼吸、细胞对氧气的利用率等,进行系统地测量。就是为了赢得这次决战,也为次年就要在日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高原病医学大会,吴天一准备下“重磅炸弹”式的论文。
酒井秋郎早已率人在1985年就来到阿尼玛卿海拔4000米处设立了高山实验营地,进行了长达5年的适应性训练。谁知刚到海拔5000米的营地,日本就有3人被抬下山急救,其余6人呼吸困难。此刻,酒井秋郎只好宣布全队撤离。对于吴天一好意的挽留,酒井无奈地回答:“我们还想活着回去。”吴天一所率的中国队最终登到了海拔5620米的地方。第二年,在日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高原病医学大会上,挟东道主之利且又死要面子的日本人默默无闻,而中国的吴天一则获得了“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因为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存在,因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在生态环境、制氧供氧和冻土技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因了吴天一在高原病学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004年8月,世界第六届高原病医学大会在中国青海西宁和 *** *** 召开。
最令人怦然心动的,还是吴天一那博大的人文情怀。是他组织编制了《青藏高原卫生健康保护手册》,第一次引用了国际上高山病标准;是他提出了青藏铁路建设者每人一个保健盒的建议,盒中配备有创可贴、眼药、感冒药、治疗拉肚子的药。他特别提醒要每人配备一个指南针,至今他还忘不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期间,那个因为迷路而被狼吃掉的战士。还是他,在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始之前,就向国家提出了6项陈策,第一次强调要把好进人关,要进行严格的上山前的体检,不行的绝对不允许上山;第一次提出了上高原要阶梯式上,逐步适应,并为我们的词典创造了一个新词“习服”;第一次提出在高原建立医生巡夜制度,以便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抢救;第一次提出制定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制度等。其核心就是尽一切可能,保障建设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一位家在山西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建设者,因为高原病被误诊为脑瘤,术后半残,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还在治病中花去了所有的积蓄,困苦挣扎,无以为生,申诉了两年也没有着落。吴天一知道了,亲自给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写信,使得这名职工的医药费全部报销。那个职工太感激了,非要从山西赶到青海来看他。吴天一劝阻了他,并告诉他,你是为青藏铁路做过贡献的功臣,我们对你不能有半点怠慢更不能有丝毫亏待。
告别时分已是夜幕沉沉。望着他,我突然觉得庞大而寒冷的高原,正沁满着温暖与温柔。
雕像:风火山人物群
*** 副总理曾经说过:青藏铁路要出世界级顶尖人才。我下面选取的这些人物,也许还不是世界级顶尖人才,但是他们却创造出了世界级的顶尖工程风火山隧道。
况成明
作为风火山战役的组织者指挥者实施者,况成明可说是一举成名。他的眼光、他的决断、他的实干、他的科学创新以及他的真才实学,都在整个战役中得到了最好的创造性的体现。
有关他的报道已经很多,我们只从几件小事去重新走进他的风火山岁月——就在人们谈风火山色变的时候,是他,力主将指挥部一竿子插到风火山工地上。本来可以设在条件好海拔也低的格尔木,但他说:“咱们的职工是在‘生命禁区’施工,指挥部必须跟职工在一起,不能拉开距离,不能靠电话指挥!”
况成明的眼睛最会“逮”事。有一次他端着碗走到工友的桌前坐下来问:“今天中午几个菜?”“四菜一汤。” 况成明立即警觉起来,责问队领导:“怎么回事,指挥部明明规定‘六菜一汤’,你们为什么只做四个菜?”队领导解释说因风雪太大,采购有困难。况成明生气地放下碗筷说:“那为什么不早报告?我们的职工在‘无人区’干活,营养跟不上,要出大问题的!” 就为这两个菜,况成明当场做出处罚决定:队长、书记各罚款3000元。要求该队立即派人到格尔木采购,并责成从指挥部机关食堂调剂蔬菜,以解燃眉之急。
风 *** 赵士凌在掌子面作业时不慎将防水衣挂破,泥浆水湿透了他的棉衣,又被况成明的眼睛“逮”住。他爬上台车,二话不说就脱下自己的防寒服穿在工友身上。
2002年8月8日,当王耀欣将父亲王占吉的另一半骨灰也从 *** 背到风火山时,是况成明想到了以中铁二十局集团的名义,为这位风火山的功臣立了一块气派的碑。他这是在为王占吉立碑,也是在向默默无闻的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表达一份敬意。
“有钱的傲气,当官的霸气,普通职工咱不去关心谁去关心,他们才是真正干活的,”况成明向我说着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他还告诉我,“都说我是名人,其实我是个苦人。”他真是苦过。风火山战役刚开始那阵子,他是最难最苦的一个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有人打退堂鼓不说,就为了他的较真,远在咸阳的家还遭到了绑架孩子的恐吓;图纸到位晚及其它原因曾经一度造成工程进度缓慢,又加上一家新闻单位凭空登出了“风火山死了十几个人”的假新闻,上级领导视察也不愿意到风火山工地停留了,甚至有了要换帅的传闻。他说那个难啊,当时真的想到死。但是他挺过来了,并与职工一起创造了奇迹,他说“大浪淘沙,金现河底”。
2003年6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青藏铁路领导小组组长 *** 亲笔批示:“全体青藏铁路建设者要学习况成明同志‘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关心群众、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一展新时代铁路建设者的风貌,夺取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胜利。”
李景超
我在格尔木见到了这个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第二任指挥长李景超。
想不到他这样年轻,想不到他对中国古代文化这样熟悉,并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孔子、老子的语录。还让我们想不到的是,从格尔木到 *** ,一路尽是听到上上下下各个方面对他的赞扬,赞扬他的协调能力与大局观。
其实,这个曾经入选集团公司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的指挥长,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财务管理上的创造与发明。一到风火山,他便迅速建立起了有166页的有关财务管理的6个办法。这6个办法被青藏铁路总指挥部树为标范。
特别是在民工工资的发放上(最多时,风火山上的民工达4000多人),他摸索出了一条可以在全国推广的有效办法。指挥部直接面对8个作业队,要求每个施工队必须将每一名民工的工资数额列表并由每一名民工签字,由指挥部直接将民工工资扣下然后再直接发放到每一个民工手中,从而杜绝了对于民工工资的克扣挪用拖欠等现象。考虑到要从35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提款,更考虑到民工集体居住时保管的困难及有可能发生 *** 及安全等问题,发放工资全部改为发放存折的办法。每次由公安、财务到场,当场宣读各人的姓名、款额,当场发放到手。几年间,按时发放了近5000万的民工工资,没有出现一例迟发、错发、少发、欠发的现象。
李景超向我们说起过一个细节。有一次,当依次念过名字,各人拿着身份证将存款单领到手时,突然一个民工高喊了一声“万岁!”这一声喊不要紧,立时就把大家都点着了,“万岁”声在风火山工地上喊成一片,把天空中滞翔的鹰都惊飞了。说到此处,李景超清朗的脸上神采飞扬。
丁守全
一次,铁道部部长傅志寰来到风火山,陪同的青藏铁路总指挥长卢春房指着丁守全向部长介绍:“这就是工地职工的保护神。”
这一称号名不虚传。
他在风火山制氧工程上起到了关键作用。那册《风火山职工生活手册》,就是丁守全主编,为上山职工提供了正确行动指南,也是青藏铁路全线的第一本。安营风火山之初,几乎所有的人都因为高原反应躺倒了。此刻,只有丁守全带着医生护士忙碌着,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检查,还辅之以鼓励、安慰。
其实老丁岂止是职工的保护神,当地 *** 也与他成了莫逆之交。他为百姓看病,培养布巴力的女儿学习西医。是他深入 *** 村,听取百姓因为铁路涵洞少而小、畜群无法通过的意见并及时反映上达。总指挥卢春房迅速将改变设计的方案汇报给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处,孙副部长立即同意。现在,在炸掉的涵道处,已经建起了畜群可以顺畅通过的七孔桥。而为了这一修改,就增加投入400万元。
作为青藏铁路建设者医疗卫生的代表,丁守全有着两次堪称人生难忘的经历。一次是以一个工地医院院长的身份,参加了院士、教授、专家云集的全国职业病标准的审定会,并在会上做了有力的发言。以前高原病的标准,仅限于高原高血压、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他用铁道兵10师官兵们在高原14年筑路岁月中所留下的后遗症的事实,提出了高原生活对于肾脏、肝脏的影响及蛋白尿的问题,提出了潜伏期可以长达15年至30年现象,扩大职业病范围、降低职业病门槛,被会议接纳,从而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争得了本应得到的权益。
而在西宁与 *** 召开的第六届世界高原病医学大会上,在一百多位世界高原病医学专家面前,丁守全更是代表青藏线的建设者,作了《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医疗卫生保障措施的研究与应用》的重点发言。就这样,他从一个部队卫生员,由青藏高原走上了世界卫生大会的讲坛。
任少强与罗宗帆
任少强有着一串职务,二十局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科技部部长兼指挥部副指挥长、总工程师、风火山隧道出口施工队队长等。但是他却是个低调的人,虽然风火山上的每一项创新与科研工程攻关,都离不开他的组织与参与,但是采访他,他却兴奋地推荐罗宗帆:“你们写写副队长罗宗帆吧,自学成才,实干家,也是科研活动的强有力的实施者,他的事迹比我鲜活。” 接着就向我们介绍起罗宗帆的一个故事。一天晚上12点,隧道里的挖掘机坏了,停工可是大事情,况且停工长了还有塌方的危险。没有配件,要到80公里之外的碎石场,卸下那台挖掘机上的配件才能将其修好。“半夜三更的,我们俩开上一辆皮卡就出发了。赶到碎石场,老板还不耐烦,从屋子里扔出个手电筒就不管了。
11月的风火山,零下十几度,冻得人直打哆嗦。罗宗帆负责拆卸,我就负责打着手电筒照明加警卫。高原的狼多,这时又正是狼出没的时间,心里真是害怕,手脚冻麻了背上的冷汗却在一个劲地流。照明一会儿就得往周围晃晃,狼是怕光的。时间一长,电量越小光线越弱越近,罗宗帆要与铁疙瘩打交道,手冻僵了还得赶紧卸。那一个多小时也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等到4点多卸下来再赶回来装上启动施工,已经7点多了,也为施工整整抢回来7个多小时。
罗宗帆是在风火山隧道施工最艰难的时候,从别的工地调过来的一名风火山干将。这是真正的干将。当紧张的施工累得痔疮脱肛、坐卧不宁影响工作的时候,他竟然自己用剃须刀片咬牙割去。血流不止就蹲在洗脚盆上,直到拂晓创伤处结痂。
这个硬汉有着又热又软的心肠。穷苦出身让他对一线的工人、民工有着别一样的情感。他体恤他们,理解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虽然队部离隧道只有十几米远,可他一到风火山就将铺盖搬到隧道里,他说就得跟工人一个样。离隧道贯通还有两个多月的2002年8月,他遇到了两个饿倒在隧道出口的青海土族汉子。他拨开围着的人群,让炊事班给他们做上饭,又安排医生给他们查体,而后竟然还为他们在工地上安排了一份工作。这两个来自青海互助县的汉子是一路走来,找了好多单位全没人答理。在出口施工的300多民工,将这一切全部看在眼里,他们纷纷议论着一个话题:跟罗队长干,豁出命也值!
民工们对罗宗帆更有着一层爱。当他被5只狼围困着的危急时刻,是民工们一呼而出,舍命为他竖起了一圈人墙,其中就有那两个土族汉子。这年的11月1日,风火山的民工全都下山冬休。处理事务到11月底才回到格尔木集团公司指挥部的罗宗帆,一进院子就被那两个土族汉子抱住了,他们哭得泪人儿似的,说等他等了二十多天了,就是为了道一声谢,就是为了给他们的恩人送上一点苹果。他们说是罗队长让他们挣了这一辈子也没见过的这样多的钱,两万多元哪,孩子念书的钱可不用愁了。罗宗帆也落泪了,只拿了他们一个苹果,让把其余的带给他们家中的老人与孩子。临别,细心的罗宗帆又将自己的电话号码抄给他们,还嘱咐:将来有工程,再请你们来。这两个土族汉子,一个叫马进元,一个叫张海涛。
“还是谈谈你吧,”我们催任少强。风火山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谈起自己他却淡然得很:“风火山对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既是关系到生命与健康的严峻考验,又是一生也难得的机遇。我内心里就喜欢新的挑战性的东西,它会给人带来兴奋与创造力。要说挣钱的地方,多的是,但是在国有大型企业里干风火山这样世界关注的大工程,能给人一种荣誉感。我觉得这种精神上的丰富与满足,比当个拥有许多钱的老板快乐得多。我女儿儿子在学校一说爸爸在青藏高原修建青藏铁路,在风火山上打世界第一高隧,同学们都羡慕得眼睛放光,你说这用钱能买得到吗?”
陈益发
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有一位名叫陈益发的诗人。
生活的艰辛与琐屑,加之诗歌的窘迫现状,曾经使得他的歌喉喑哑。当他歇笔的时候,他甚至认为,从此再也不会踏入诗歌的河流。是青藏高原、高原上的这条铁路和修建这条铁路的劳动者,重又撞开了他 *** 的闸门,并让他领略到一个圣洁而汪洋恣肆的精神境界。于是这个身为风火山指挥部党委副书记的陈益发,重新放开了喑哑已久的歌喉;于是第一部在世界最高处写就的诗集《青藏颂歌》诞生了。
这是真正的颂歌,和着他纯真而又沸腾的 *** ,向着建设者、向着高原、向着风火山上的日子,放声歌唱——怀揣硕士帽博士帽教授帽/咀嚼着面包咸菜/感受人生的纯洁和快乐(鲜艳的藏红花:献给冻土研究人员);向着无垠的天空眺望/心越望越远澄明如一片湛蓝(奔走的鹿群:献给测量工);筑路工修了一辈子路/人们记不住/是因为修的路太多了/但有一条路人们能记住/这就是青藏铁路/因为这条路是世界最高的路/他永远站在了这条路之上(献给青藏线的筑路工)……
而那首发表在《诗刊》上的长诗《致昆仑》,则是他一夜辗转反侧之后的结晶。一种大爱,一种沧桑,一种人与自然的相通与和谐,像悠长的钟鸣震人心魄——无数次经过大高原/经过你耸立云端的身姿/那条人迹罕至的路途/就成为仰望你的高度/时间在这里凝固/覆盖住鹰翅滑翔的天空/和天空预留的想象/往事散漫似轻埃/变成一束透明的银白视线/穿透昆仑不朽的精魂/伟大而崇高的意识/渐次胸中开来……
境界:董事长与党委书记
大海与大海相融,就会汇成浩瀚的大洋。山峰与山峰相接,就会组成绵延的山脉。董事长余文忠与党委书记周玉成,就是以大海一样的胸怀与山峰一样挺拔的人格,带着这支队伍闯过了一道道关隘,走上了一个国营大型企业所能达到的罕见的境界。
他们联手合作的时候,这个集团公司的流动资金已经不足30万元,处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末位。6年过去,这个集团公司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式发展,已经实现年揽工程200亿元、产值100亿元、利润1亿元,一下跃为中铁建总公司的排头兵。一系列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相继在他们手中诞生——获得鲁班奖的苏州官渎里立交,获得詹天佑奖的重庆华蓥山隧道,桥面高达154米的洛川亚洲第一高桥,我国第一座不对称斜拉桥宝鸡代家湾渭河大桥……2004年到2005年,集团公司在非洲国家安哥拉先后承揽到罗安达铁路大修工程、罗安达新机场工程和1500多公里的铁路工程建设任务,使集团公司海外工程总额超过了190亿元,开创了我国建筑业海外承揽工程的新纪录。自2003年以来,企业承揽、产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在中铁建总公司系统位居榜首,企业连续4年被中铁建总公司评为“四好班子”,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国内市场、国外市场,硕果累累、红红火火。如今,他们正瞄准“建筑业排头兵、国际化大集团”的目标,万众一心,昂首挺进。
在青藏铁路竞标夺标最紧张的时刻,余文忠带领一班人马在京“作战”,周玉成则在后方指挥群情激昂的请战活动。周玉成可以在班子的民主生活会上,动感情地从领导才能、敬业精神、管理水平、精神状态等8个方面谈他向余文忠学习的心得。而我去上海采访余文忠时,他则夸奖老周是有思想敢作为的“我们的好班长”,并说是他极有创造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集团公司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障。6年共事里,他们像兄弟一样将两颗心融成一颗心,再共同团结起14000名职工,将二十局集团公司这艘远洋战舰驶向辉煌。
去上海采访余文忠的时候,他生病正躺在床上。谈起企业,谈起企业的职工,他的话稠得如窗外淅沥的春雨一样——2000年一上任我就对大家宣布,要当一个年年有余的局长,绝不当一个多余的局长,不行年底就走人,绝不占着毛坑不拉屎。人生就争一口气,就得自己跟自己较劲。一万多人的企业,加上职工的全家,再加上配属人员及其家庭,企业的兴衰几乎关系着近20万人的生活,我们当领导的如果连个决策也做不好,那就简直是失职是犯罪。市场经济走到今天,主要领导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以振兴企业为已任,要把职工当作自己的兄弟姊妹。他们比我们辛苦,家属又大多在农村,都是一辈子默默无闻地干,好多与我一起入伍的战友至今还在一线干退不下来。我们领导有小车,出了成绩还有荣耀奖金,工人呢?所以我坚决主张先个人后国家再集体,把企业的利益一定要分给职工,谁克扣职工的劳动定额谁就必须下台,小河没水大河才干嘛!要知道这些成绩是全局一万多名职工拼命拼来的,不能将成绩全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光上级高兴不行,光考虑个人进步有啥意思,得让职工高兴了企业才有前途。余文忠曾经在山东孔孟之乡的济宁干过,他的先职工后国家再集体的主张,其实与有着浩然之气的孟子是相通的,孟子的话是: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春雨已经将上海的夜淋湿,我看着躺着不能动的余文忠,心想,这个躺着的人要比好多站在高岗高枝上却一心只想着自己升官发财的人高大。他让我又想起了那个心脏动了两次手术、已经安装了5个支架却仍然为了职工的安全与青藏铁路的建设9上风火山的周玉成。
周玉成急着上山,职工、同事却都急着阻拦。什么法都用了,全部无效。大家见劝不住了,就想出了高招,搬出了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时曾负责过 *** 总理保健工作的 *** 22医院副院长杜智敏少将出面劝解,说明他这样的身体状况上山极其危险。人家是专家、将军,老周不能不给面子。谁知回到指挥部依然“我行我素”,作着上山的准备。再劝,他就真的急了,这个行动大于语言的党委书记,话也难听得多了:“我知道有危险,可是职工在上面长期施工不是更危险?职工能够在上面住下,我就不能上去看一看,给大家鼓鼓劲?再想想那些长眠在青藏线上的战友们,那可是200多个曾经活蹦乱跳的战友,把命都扔这里了,我上一趟风火山就不行?是谁定的规矩只有领导的命值钱?如果我连个风火山都不敢上,我这个党委书记也就算球了!”
一次两次……九次,谁也拦不住他。暴风雪把路封了堵了,那就在格尔木等,等雪停风小了再上。再上,路上又严重堵车,他还是回到格尔木等,直等到路通车行。
谈到九上风火山,老周自己也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说清楚其复杂的内心感觉,他说这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良知,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从五十年代我们这个群体就开始了青藏铁路建设的接力赛,一棒接一棒、一代接一代跑到今天,形式上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巧合,而实际上则是历史的必然。这支队伍几代人几十年的传承,铸就了宝贵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也可以叫做风火山精神,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永恒动力,也是民族精神最闪光的部分。”
我想起 *** 尼洋河中的那个中流砥柱。陡峭的大山夹紧着尼洋河,它于奔腾而下的雪水里稳稳地挺立着,毫不动摇,千年万年。周玉成与他的搭档兄弟余文忠,不也是这样的中流砥柱吗?他们稳稳地挺立着,毫不动摇,为步履艰难的国有企业硬是开出一条生路来。
短短的20天里,我们一步步亲历了青藏高原的雪山圣湖、蓝天白云和它的冰雹雷电、烈风暴雪,亲历了它的博大。短短的20天里,我们更一步步循着这条横贯青藏高原的钢铁“大运河”,去寻访共和国与这支队伍近半个世纪的足迹。与这些相比,头疼欲裂的不眠之夜和心脏不适的恐惧都不算什么,因为我们在这短短的20天里,走过了过去、现在与未来。
这些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不仅创造着时代的奇迹,也站在时代的前端引领着时代。
从20世纪铁十师打通的世界第一高隧关角隧道,到21世纪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打通的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我们穿过它们也是在穿越时间的隧道。在这时间的隧道里,不仅有一条伟大的铁路正在成为中华民族强劲的动脉横空出世、浩荡西行,还有一种崇高的精神的山岳正在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新的标高崛起高原、巍然矗立。这种崇高的精神山岳,便是风火山精神和以风火山精神为代表的青藏铁路精神——以人为本,科技挂帅,挑战极限,创造奇迹,不怕苦,不畏难,不惧险,敢为世界先。
因为有了他们,在中国地图广袤的西部——那片曾是空白地方——从此就将出现一条粗粗的红线,并与它身旁那两条由长江、黄河组成的蓝色的粗线一起,成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江河之源”。不管时世怎样变迁,不管岁月怎样弹指千年,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这支传奇般的队伍,将成功的喜悦装在心里,又背起行装,迈开大步,向前,向前,只留下隆隆的列车去开启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明天。(完)
写于2006年5月初至6月中旬
李木生
作者简介:李木生 1952年生于山东济宁农村,1968年当兵,1983年转业到山东一家报社当副刊编辑。童年失恃,孤梦飞依星月;少年挨饿,生吞西游红楼;青年国乱,缘遇马列鲁迅,荒漠之心,遂萌诗歌芽苗;中年新闻,发思索之声,醒忌喉舌;八九之秋,寒凝横眉,发配副刊,却得自由笔墨。垦荒散文之僻壤,又操诗歌之杂音,忧愤仍不得抒解,遂偶犁小说之贫地。不觉进入生命初冬,不惧不怠,惟垦荒不止。期待于真相中觅真理,于黑夜里举烛台,于奴役中发战叫,以心血炼文字,以生命荐轩辕。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